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玮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1):172-173,207
使用隐喻的目的是通过使用比较含蓄的语言来达到更加强烈的语气,更加生动的表达。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涉及到语境的因素,语州学研究旨在对话语的隐喻意义做出解释,理解隐喻本身的意思,更要深入学习隐喻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语用学角度来研究英语隐喻的汉译是一种新的翻译视角。 相似文献
2.
语言活动可以隐喻地看作是商品交换的活动,交际双方是市场活动的主体,话语是交换的产品。由此分析,话语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二重属性。作为个体劳动的产品,话语的使用价值决定于表征信息的认知成本,其价值决定于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效度。因为真实、真诚和适当的话语是交际成功的基础条件,所以交际双方需要以磋商的精神参与交际以实现话语的两种价值。这一认识的语用学意义在于,有可能将基于认知的语用学研究模式和基于社会关系的语用学模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语用学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谢章华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1):89-91,103
从会话含意理论对隐喻语用分析的局限入手,在认知语用学框架下运用关联理论对隐喻进行了研究运用关联理论的观点对隐喻的产生,识别和理解进行了分析,运用描述和阐释手段着重介绍了隐喻的工作机制;隐喻的理解和接受,就是一个听者通过认知语境将接收话语建立在新假设寻找最佳关联、激活,选择、推理,最终获得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闻亚兰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21(3):99-100
传统隐喻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比较理论和互动理论都从纯粹的语义学角度解释隐喻。本文在证明此种途径的偏颇和不足的同时,将隐喻置于语用学的视野,结合隐喻使用中所涉及的语境等诸多因素以及会话含义理论来探索隐喻的语用学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5.
许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375-376
隐喻是汉英语言中重要并常用的一种修辞格。无论是在日常交流、文学作品还是媒体节目中,隐喻的使用广泛而普遍。然而,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隐喻的喻体选择和运用包含不同的意义,本文从文化角度下分析了隐喻喻体的文化差异,试图更好的理解隐喻,以便利于中英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目前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话题。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一种象似性程度比较低的亚象似符。它借助于自己的特征指示事物,即通过描述其他事物中的对应关系来体现事物的表象特征。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具有对应性、互动性和多模态性等认知特征。隐喻意义的理解是在人主观能动的基础上,通过本体和喻体的解释物之间的互动产生新的解释物而实现的。研究表明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对隐喻的认知意义理论构建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妮霓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Z1)
语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本文介绍如何用语用学来指导英语教学,以及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语用失误和中英语言的差异。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吴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35-38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根本属性,它源于客观世界、人类认知和社会交际等因素的模糊性。回顾语用学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语言模糊性与语用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模糊性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为语用学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和起了推动作用,而语用学研究的实质是对语言模糊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荣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66-67
过去隐喻只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 ,当代的隐喻学家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自身的问题 ,而且广泛存在与人们的思维当中 ,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本文就隐喻的多种表现形式 ,阐释隐喻的多种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宋双维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192-194
一、引言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已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更多地涉及了人类的思维层面。隐喻并不仅仅属于诗歌语言、比喻性语言,而是"日常普通思维和普通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隐喻是不可取代的;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任何其他思想方式都无法起这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告语言是语言使用中最活泼、最具影响力的东西,语用学是研究人们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一门学问。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在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社交一文化的语用研究、对比语用研究及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等四个方面对广告语言进行研究,以期提高生产厂商、广告商乃至广告受众的语用能力,推动广告语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语用学理论作为一个新的视角已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翻译研究之中。语用翻译认为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向译文读者传达出原文作者在特定语境中的交际意图,使译文与原文实现最佳关联和语用等效,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魏红霞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3-25
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以委婉语、隐喻、转喻三种修辞格为例,分析了如果谈话人在谈话时运用修辞格,那么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的一个或几个分原则。 相似文献
15.
王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5):92-94
最新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应和人的认识过程相联系,而不只是语言内部的修辞手段。英汉隐喻存在的差异,可从认知角度,在喻体选择和内部结构两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黄文珍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意义上的等值成为其追求的目标,而语用学介入翻译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及消除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更好地做到对等.本文介绍了对等翻译观的内涵及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分析了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杨振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0-62
委婉语是存在于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属于间接的言语行为,作为一种常用的语言手段,它的使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委婉语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分析其构成方式,可以加深我们对委婉语的了解,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8.
陆汉斌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Z2)
本文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 将英语的隐喻( Metaphor) 与汉语的隐喻( 或暗喻)、借喻及拟物进行比较, 并从语法结构上将它们归类, 着重探讨英语隐喻与汉语修辞方法的一些共性。 相似文献
19.
郭云飞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0-3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入手,概述了现代认知隐喻理论的产生,理论背景及其认知机制,探讨如何将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应用到多义词教学当中,以帮助学习者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多义词的词义,并发掘词汇之间语义关联。 相似文献
20.
陈抒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6):127-132
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英汉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英汉语在“喜、怒、哀、惧”的概念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并从认知和文化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英汉语中共通的概念隐喻都源于身体体验,而英汉概念隐喻存在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文化根源的差异性造成的,并从地理位置、文化价值、哲学观和医学观等方面对这些差异作出了阐释,提出促进跨文化隐喻理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