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现实主义是现代性充分发展之后的产物,其精神内质表现为:深刻反省和无情批判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和人性堕落。从这一视点来思考五四文学,可以认定五四文学并不具有现实主义的本质定性,将之定性为现实主义是一种误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趋近西方现实主义的创作,主要以老舍和茅盾的作品为代表。  相似文献   

2.
“现实主义”的“批判性”是“现实主义”区别于其他美学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实主义”背后有一套特殊的意识形态,只有承认“变化”的实际意义,当下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现实感”,而“变化”问题涉及到“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在关于“变化”的问题上,中国“现实主义”谱系中的问题小说、左翼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改革文学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无论将底层叙述的传统接续到“批判现实主义”、“左翼文学”,还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只是介入角度的不同。底层问题的浮现或者被视为集体主义的恢复,或者表明人们对“现代性”和“社会问题”持续的“批判性”关注。人们将社会问题在“底层文学”中展示出来,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却留在现实社会中。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直接相关于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电影史上,现实主义电影一度留下了灿烂的轨迹,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入手分析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应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对于当下中国电影如何摆脱现实主义电影的萎靡现状、走出其自身的困境,也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风景油画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风景油画创作逐渐倾向于现实主义。风景油画作为舶来品于19世纪后期由西方引进中国。笔者回顾了现实主义风景油画的发展历史,论述了风景油画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当下风景油画创作语言的多样化,为我国现实主义风景油画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油画自五四运动时期传入中国后,由于对国情的适应,很快便生根发芽,成为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基础,而其所蕴含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深化成一种民族的精神。新中国的艺术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在世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出现了各种形式风格的流派,具象写实绘画已不再是当代油画的唯一语言。然而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却始终存在。因此拥有了现实主义精神的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与百年中国官场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来,面向各个时代殊异的社会环境和官场现实,中国官场小说作家始终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关怀现实,关注官场,写出了许多官场现实主义作品,并在百年来的创作中一以继之地发扬现实主义的精神传统。通过总结百年来官场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经验,为新世纪突破创作困境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题材的选择是美术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那么现实主义美术面对现代主义艺术的态度是回避不了的话题。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与转型有必要研究现代艺术的各种形式,而不仅仅是“捍卫”。现实主义美术对于现代性的思考是其发展的必然议题,反思不是颠覆,而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未来可能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现实主义与人文精神都对“人”关注这一层面上,从“史”的角度具体而系统地透视了中国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现实主义人文精神的状况及其由残缺渐趋丰满的动态发展脉络,并藉此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之精神。  相似文献   

9.
翟秋白同志十分关注文学上的现实主义问题。他翻译了恩格斯致哈克奈斯的信,写了评介哈克奈斯的思想和创作的文章,对恩格斯这封信进行了注解。还写了专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的长篇论文,全面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重视和对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重要评价,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精神和重要原则,批判了浪漫主义者雨果、自然主义者左拉以及第二国际的批评家对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札克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的歪曲。除了这些文章以外,还在论述文艺大众化问题的一些文章和文学评论中,根据恩格斯在致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的充分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着重讨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应当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发表了他对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的理解和设想。虽  相似文献   

10.
"浙江潮"引领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取决于浙江作家对世界文学新潮的敏锐感知与把握,也根因于积淀深厚的地域人文传统对现实主义的精神呼应。其引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各个时期都有显著表征,集中体现在对各种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田汉早期剧作为"五四"以来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归纳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初步形成了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基于"人的戏剧"审美本体的现实批判精神;第二,致力于话剧民族化实践,赋予舶来的现实主义话剧以民族审美诗情;第三,应和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话剧现实主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步伐,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话剧探索迈出了最初的一步,确立了百年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所具有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兼容性等重要品格。  相似文献   

12.
新现实主义作家们以冷峻客观的笔触描写现实生活,强调创作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努力关注当下生活,大胆直面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针砭不良风气,表现出一种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勇气.他们将创作的真实性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创作注重内容的丰厚真实.新现实主义小说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中,接受了在现实主义发展中的一些新的因素,努力有所创新,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色彩与气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探讨老舍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与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的联系。文章从概述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的特色入手,以充分例证说明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对该思潮的汲取主要表现在其作品对中国当时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同时还显示了老舍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技巧的纯熟掌握。文章认为,老舍以他融合了世界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之长处的独特的中国批判现实主义实践,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宝库,并以其善于借鉴,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后来人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实主义理论自晚清民初引进中国以来,历来是聚讼纷纭的话题。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的确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至70年代,现实主义历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结合”、“三突出”的“浪漫化”与“左化”演变,其内涵逐渐被政治话语架空,遂发生变奏;与此同时,邵荃麟、秦兆阳等理论家也在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80、90年代,现实主义呈现复兴之象,并在同现代主义、先锋派的竞争中曲折发展;而后因“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崛起,现实主义再次走向写实。进入21世纪,现实主义继续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支流“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和异流“神实主义”。回望百年中国现实主义的演化进路,不仅有助于厘清现实主义的发展逻辑,而且也助于烛照当下的文艺创作。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文学思潮的性质历来被归结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从文学现代性的角度看,五四文学思潮具有启蒙主义性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最初的、局部的批判。浪漫主义反抗城市文明和工具理性的统治,现实主义批判现代化对人的价值的毁灭。五四文学鼓吹现代性,包括科学和民主,而不是批判现代性。因此,五四文学思潮不是浪漫主义,也不是现实主义,而是启蒙主义。虽然五四文学也引进和借鉴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但由于启蒙的需要,对它们进行了选择和改造,使之成为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市场的“现象消费”、“喜剧消费”与北美市场的“西方转向”、“剧情片转向”形成相反的消费倾向,如此,当下中国电影在北美乃至整个海外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折扣现象。在电影语言现代性已经实现的情况下,减低甚或消除文化折扣的关键就在于故事。作为艺术媒介,当下中国电影更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作为认知媒介,在现代性反思、后发现代性国家的价值迷惘等全球性议题中,应当表现出思想的现代性、精神的现代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的中国文学角度看,"现实主义"的中国接受历经了从写实主义到现实主义的两阶段,现实主义的文学确认有助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进行,而现实主义的政治独尊则显现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偏至,现实主义的中国发展只有脱离政治化的负面影响才能走上文学自主的更新正轨.  相似文献   

18.
从1949年至1966年的17年间,由于前苏联绘画的模式对中国的美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产生了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促使了我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派艺术对我国文化艺术的渗透,使现实主义绘画遭遇了尴尬,并逐渐被淡化和边缘化。新时期重振现实主义精神,应充分发挥和体现现实主义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不能仅囿于写实性或浮于对现实生活的一般性理解。如今,要发挥写实性的优长,图绘当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我们不仅需要带有典型人物、场景的绘画,还需要塑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典型,以满足大众对于现实主义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 2 0世纪初引进中国 ,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形成最有影响的文学思潮。在百年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多重畸变与变异 ,也经历了多次的“恢复”和“回归”。研究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百年嬗变 ,对反映 2 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分析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 2 0世纪文学的影响和作用 ,探索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和 2 1世纪文学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现实主义长期作为一种主流创作方法和艺术形态被提倡,同时也具有改造与重塑作家的世界观、美学观的特殊意义。它的根本指向是关于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新文学形态的构想。虽然冠以“现实”之名,“主义”才是根本,它包含着鲜明的理想色彩乃至乌托邦精神。因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取代是必然的。当代现实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规范机制,通过日趋严格的典型设计和题材规划,实际成为了文学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