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基本内涵是"息内争、御外侮"."息内争"与"御外侮"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这两方面共同影响着张学良政治生涯的所作所为.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实践是与其所经历的东北易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张学良本人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极具特色的和平统一观.其和平统一观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一生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直至晚年仍时刻关注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的鲜明政治立场,在大量的口述历史中留下了积极倡导两岸通过和平谈判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在谋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等重要论述。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的两岸观,对于当今探索、研究、解决两岸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征,是其卓越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美国资深记者 (哈里森·索尔伯兹里 )说 ,张学良是中国统一的象征。这无论从理论意义上或实践意义上讲 ,都是准确的。考察张学良的人生轨迹 ,他反对内争 ,追求和平统一 ,忍辱负重 ,不屈不挠的奋斗 ,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这是他政治生涯的核心内容和最耀眼的亮点。总结和研究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情怀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 ,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中国在秦汉时期 ,就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此后 ,又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三…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是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其国家统一观经历了从青年时代"息争统一"思想的萌发,到"东北易帜"国家统一思想的初步形成,再到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国家统一思想与地方主义观念的结合.从九一八事变到热河失守,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与保存地方实力观念发生碰撞.西安事变的发生,标志着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升华至全新境界.身陷囹圄后,仍心系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国家统一是张学良一生的期盼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在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首先他在参加军阀战争中,就提出了反对军阀干涉政治的主张,这是他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诉求;东北易帜和易帜后,他把拥护中央、服从政府,作为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理念;旅欧后他试图借助德意经验,拥护一个领袖,实行一种主义,以实现国家强盛;西安事变前后,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是张学良国家统一理念的修正与升华.从反对军阀干政到西安事变,都体现了张学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以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回首 2 0世纪的历史 ,张学良可谓一位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由于他对民族的卓越贡献和被幽禁半个多世纪的不幸遭遇 ,受到海峡两岸以及海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 ,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总的看来 ,绝大多数文章、论著都还处于侧重在理清基本史实、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联层面上 ,微观的多 ,宏观的少 ,注重历史具体的多 ,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从中总结对当今时代有何启示的少 ,尤其是对于张学良一生的总体评价和从感性层面升华为理性思维的各种观念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们围绕张学良的民族价值观、国家统一观、富国强兵观和人生观等进行了专题研究 ,试图突破“历史瞬间”的局限 ,以大历史的眼光对影响张学良一生的思想观念 ,从纵横两个向度上探索他作为民族功臣把握历史走向和时代主题的理论渊源 ,以及对于当今时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国民党的两位封疆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了全国由内战转向抗战,导致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步伐突飞猛进创造了条件,大大缩短了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富强的历史进程.历史事实已经作出公断:“张、杨两将军是千古功臣”.在“西安事变”中举足轻重的张学良将军,这个中华民族可敬的千古不朽和名垂千古的功臣,已被国民党当局囚禁整整五十年了,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在中共中央再三提出和平统一台湾、实现“一国两制”号召的今天,我们无限怀念这位可敬可颂的爱国将军.本文想就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的主客观因素,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略谈粗浅看法,表示纪念.  相似文献   

8.
论张学良的富国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良 ,这位深受国人崇敬的世纪老人 ,不仅以其百年言行体现了自己的民族观、统一观和人生观 ,而且还体现了自己的富国观。张学良富国强兵的思想和实践 ,是他不平凡一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他奉献给祖国母亲的又一宝贵礼物。他的这方面言行 ,处处体现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对人民的无限深情 ,很值得学习和继承。同样 ,他的这方面主张 ,对 2 1世纪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 ,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也值得研究和借鉴。对此进行探讨 ,也有助于开辟研究张学良思想的新领域。一、张学良富国观的深刻渊源“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为逼蒋抗日,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团结抗战局面的实现。对此,人们著述研究较多,而对张学良执政方针的探讨还很不够。笔者试图对张学良的执政方针及形成过程作一粗浅的阐述和分析。以庆祝张学良九十寿辰。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方针张学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思想,是在他目睹战争灾难和参加战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张学良童年时的志愿,并不是打仗当将军,他对密勒医生说:“原不想做什么将军,希望受普通教育,学习一项职业。”但是,由于他出身于军阀头目张作霖的家门,生活在一种反常与乖戾的暴力社会里,处于杀机四伏的紧张空气中,所以,他不能不跻身于军阀行例,参加军阀战争。在参加军阀混战过程中,张学良“自任旅长时起每次作战观于官兵伤之惨状,人们之流离失所,皆深感痛苦。作战之结果,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张学良联共思想发展的轨迹,集中研究了九一八事变前后,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张学良思想发生的巨大变化,探讨了张学良联共思想产生的基础及客观必然性,分析了张学良和平统一思想及民主进步思想对联共思想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张学良对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的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11.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促成蒋介石接受张、杨及中共抗日思想的关键.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整个西安事变的发展过程中,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事变的倡导者,还是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实施者,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体地位以及发挥出的决定性作用,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在完成东北易帜后,在内政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杨常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们触犯了为政的大忌,专横跋扈,恣意妄为,不以主帅为重.但考诸事实,杨常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张学良之所以以中世纪喋血功臣的方式枪杀杨常,主要是受人挑拨,特别是日本人的离间,让张学良感到恐慌.枪杀杨常是未经过任何法律和程序的,枪杀杨常后对东北政局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张学良枪杀杨常既反映出他具有政治家非凡的决断能力和气魄,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还有不自信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博弈论视角下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弈论作为分析利益冲突与妥协的工具,它为正确客观地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理论视角。张学良、杨虎城基于理性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外形势而发动了西安事变。面对由事变引起的军事危机和政治危机,张、杨和中国共产党一道,在理性决策下,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挫亲日派等派别的阴谋,成功化解危机,与蒋介石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协议。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相互妥协下,蒋以"人格"保证履行协议;张学良在未得到中共和杨虎城的同意时,亲送蒋返回南京,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一生凭道义,无处不新春"。综观张学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道义"无处不在,他那些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惊人之举都与"道义"二字相连:凭道义,他劝父罢兵,诠释了百姓大义;凭道义,他毅然易帜、武装调停,诠释了统一大义;凭道义,他辞职下野、送蒋回宁,诠释了荣辱大义;凭道义,他西安兵谏,诠释了民族大义;凭道义,他放弃自由,诠释了人格大义。张学良用自己的"生命"和自由诠释了人间大义。这就是张学良精彩的道义人生。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教育思想中,主张男女平等、注重女子教育的特点十分突出。主政东北后,张学良冲破禁锢,大胆发展女子教育,在东北大学各系招收女生,开创东北女子高等教育新风尚,创办同泽女子中学,并亲任董事长。他重视女子教育的原因既源于"西学东渐"带来的"兴女学"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女性解放的时代背景和辽沈地区女子教育自身的发展,也由于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超前性以及他自身振兴东北、抵御外侮、强国保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的教育思想研究,在张学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学良教育思想研究>一书的出版,是张学良教育思想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主要阐明了张学良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四个鲜明特点,即爱国主义教育或曰教育救国;"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的基本教育思想;实行普及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全民教育机构和体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密切结合.该书作者还就张学良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