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中国女装一直与刺绣艺术有着不解之缘,而当代旗袍的设计,更是将乱针绣艺术元素得到充分的应用。本文在对乱针绣艺术及旗袍礼服刺绣装饰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乱针绣艺术元素在旗袍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笔者应邀到常州刘海粟美术馆观赏美术作品展,偶尔踱进常州乱针绣馆。在展厅,笔者立刻被一幅幅精美的绣品强烈地吸引住了:近看似针法紊乱,毫无规则,远看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散发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在工作人员的引见下,笔者拜访了常州乱绣馆创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狄静女士。不满20岁就与绣品结缘,至今已与乱针绣打交道近30年的狄静女士,说起乱针绣充满深情与希望”20世纪20年代,常州乡贤、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一改延续千年“密接其  相似文献   

3.
沈寿绣举隅     
沈寿(1874——1921年)原名云芝,字雪君,江苏吴县人,是近代杰出的刺绣艺术家、教育家。她一生从事刺绣技艺研究与刺绣艺术教育工作,对苏绣以至对我国刺绣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她一生创作了不少刺绣作品,除流失到国外的,国内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南通博物馆都有收藏,作为一级文物加以保管。遗憾的是她后期的代表作,特别是她的成名之作,如《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耶苏像》、等,都作为礼展品和商品流出海外,对我们全面研究她的技艺特色和演变过程,增加了困难。本文仅就苏州博物馆藏的六幅沈寿绣,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祁建 《山西老年》2014,(10):32-32
《乱时候,穷时候》的著作者姜淑梅已经快80岁了,她60岁开始认字,76岁学习写作,不到一年时间,就创作了十余万字。她的处女作《乱时候,穷时候》在《读库1302》连载后,又在《新青年》《北方文学》等刊物上陆续发表,目前已由北京磨铁图书公司"铁葫芦图书"策划、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曾为她拍摄制作了一个15分钟的专题片。  相似文献   

5.
一如果说,《刺绣者的花》这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叶五巧,以自己生命之花,绣进了壮丽的革命事业。那么,彝族女作家李纳,却以其特殊的生活储存,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的现实主义力量;婉约细腻,含情脉脉,着色雅淡的艺术力量,为读者精心刺绣了这朵文学之花。《刺绣者的花》这部长篇,经历了苦难的行程。她出生在有人大嚷:“要大写十三”年的六十年代,作品写好后没有能拿出来,搁了两年,就被抄走了。在漫长的十年中,李纳对这个被抢走的婴儿,还不能有怀念之心,这对婴儿的母亲来说该是多么痛苦。直到一九七八年底才失而复得,她补充了六万字,一九七九年连载于《清明》杂志,一九八一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四年再版。  相似文献   

6.
1920年,吴秀远出生于普宁县陂头乡,父亲是位爱国绅士。她年幼时随父母往越南谋生、求学。她不但成绩优异,而且擅长绘画、刺绣。14岁那年,绘绣的《丹凤朝阳图》被送到西贡宫廷里展览。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泰国公主代表国王普密蓬欣然接受了由国民敬献的乱针绣品,常州乱针绣艺术家狄静作为绣像的指导老师应邀入宫,受到王室礼遇。3月27日,狄静首次向记者公开了今年初在泰国王宫的这段经历。  相似文献   

8.
康宁是重庆第一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刺绣作品既有蜀绣的传统,又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本文对康宁刺绣的作品进行了分类,并从构图、造型、用色、技法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康宁刺绣题材丰富;在构图上主要以“中心式”为主;人物题材刺绣多以“美女”造型为主;用色上除了追求仿真外,喜好用红、橙、绿等颜色;在刺绣针法上,她不拘泥于传统针法,不断开发新的刺绣针法,在原有的蜀绣针法基础上,又独创了“双扣针”技法,使其呈现出更为独特美妙的视觉效果。这些艺术特色体现着康宁刺绣特有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其深入研究,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蜀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闫学英的第一幅十字绣是心爱的兰花,由此她在新浪微博上就用了"幽兰草堂"这个名字. 首次踏入她15平方米长形的独居室,居家用品环墙而放,墙上醒目的镜框镶嵌着王羲之的《兰亭序》.起身仰读《兰亭序》,发现那俊美的字和大大小小的红章,竟是十字针绣的作品.惊喜的我与闫姐四目相对.闫姐看出了我的喜爱,翻出了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十字绣作品,在床上铺开,一沓沓大大小小的绣布像五颜六色的花朵……  相似文献   

10.
正在甘肃庆阳,受中华传统香包文化的影响,民间自古有做香包的传统,特别是每年的端午节,当地妇女都会做一种装有香料、绣制精美的香包,让孩子佩戴在身上,以求避邪消灾,长命百岁。受这种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庆阳一位女性,将这种香包刺绣文化发扬光大,不仅将这种传统刺绣工艺品做成品牌,还让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走出国门,飞遍世界,而她自己,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的传承人。她,就是刘兰芳。  相似文献   

11.
陕北佳县出了一位闻名全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巧老太,她就是63岁的郭佩珍。 这位不识一字的老太太,却对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极高的造诣。受母亲影响,从8岁开始她就开始剪窗花、捏泥人、学刺绣。学一样,成一样。尤其对剪纸艺术,更是精益求精,苦学五十来年,功底深厚。她的作品有大有小,风格独特,大到长10米,宽1米;小到0.25平方厘米;其人物、动物、花鸟虫鱼皆栩栩如生。代表作有《清明图》、《百猫图》等。1990年她的作品参加了首届中国民间剪纸大奖赛,深受好评。同年9月她将17件剪纸作品  相似文献   

12.
试论花袭人     
花袭人对《红楼梦》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之所以如此,不只是她的“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更主要的是她和贾宝玉——这位主人公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纠葛。所以,在许多有关评论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著作中,几乎没有不涉及到这一人物的。  相似文献   

13.
刺绣是中国闻名世界的手工艺之一,除了传统的四大名绣,还有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刺绣工艺也为人们所熟悉。2008年,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事刺绣的艺人主要是农村妇女。本文从哈密刺绣手艺人的视角出发,考察技艺、记忆与刺绣者的自我塑造之间的互动关系。刺绣艺人不仅在全球与地方、历史与现状的社会语境下塑造自我,同时也通过刺绣工艺过程进行自我塑形。  相似文献   

14.
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粹,它是华夏古老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中国刺绣历史进行考证,梳理出刺绣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刺绣的传承、衍生、变异加以分析,旨在让年轻一代了解刺绣的传承脉搏,把握刺绣发展的方向,以史为鉴,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用思辨的眼光来探寻刺绣的未来走向,继续焕发出中国刺绣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她被尊称为“人间国宝”,人们以拥有绣着她名字印章的和服腰带为荣。在苏州,她创建的“蒋氏刺绣”32年经久不衰,致富了一方乡邻。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带来了文学领域中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和发展,这使得我们的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新人形象。在《许茂和她的女儿们》(载《红岩》1979年第二期)这部长篇小说中,柔弱的普通农村妇女许秀云,以她内心含蕴的光辉,使人于万象缤纷之中留连瞻顾,深有感触。围绕着她周围的几个人物,也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有助于认识一个特定时期的人情世态。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以一部《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使她享誉海内外,尼克松称其为一座沟通东西文明的人桥。诺贝尔奖的授奖理由这样称赞她: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使她赢得了该奖。但是,她的文化传统还是西方的,因而在作品中写到东方传统文化礼俗时,东西方文化就在她的作品中产生了碰撞。本文从婚俗描述的角度来揭示这一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大约二十年来,由专业历史学家撰写的美国史著述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如菲茨杰拉德(F.Fitz—Gerald)在她的《修正美国史》(1979年)一书中所说的,这种学术研究的方向已经使传统  相似文献   

19.
刘宇浩 《源流》2023,(11):34-35
<正>纳雍县猪场乡富纳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纳雍县猪场乡湾子村。该合作社负责人黄梅从小就在湾子村长大,八九岁时就跟着母亲学习蜡染刺绣,耳濡目染加上自身的实践,使她成长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传承人。推动苗绣产业发展初见黄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练、率真。她所居住的湾子村属于歪梳苗支系,蜡染制作和苗绣加工的历史悠久,当地人尽皆知。  相似文献   

20.
《绸缪》是西周唐国儿女闹洞房的民间歌谣,表达了一对新婚夫妇在洞房花烛夜与亲朋好友在欢乐庆幸中,对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怜悯、同情与眷恋。《绸缪》中的“三星”,即河鼓、织女和营室。然而,春秋未晋人子夏,为维护和巩固晋国传统嫡长子王位继承制,在《诗序》中把历史背景篡改到250年后(前784年)晋国起始的“公族之乱”时期,从而使毛公、郑玄等人把“三星”谬注为兄弟不睦的“参星(实沈)”或“心星(阏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