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权绘锦 《社科纵横》2012,(1):97-99,106
晚清历史小说观念的新变始于"小说界革命"。尽管梁启超等人对历史小说颇多责难,但觚庵、黄人等却能在客观冷静地正视历史演义传统弊病的同时,体现出对历史小说文体特征的反思和探索。尤其是吴趼人的历史小说观及其创作实践,既受到维新改良运动的影响,也具有晚清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现代性因素,因而体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恨海》、《劫余灰》看吴趼人对小说表现手法的探索与尝试宋一兵我国古代的小说,不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还是侠义公案,神仙鬼怪,大都以讲故事为主,人物为故事服务,对故事情节的叙述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吴趼人的《恨海》、《劫余灰》则对小说结构进行了有益...  相似文献   

3.
董志 《唐都学刊》2014,(1):99-102
吴趼人的写情小说以鲜明的伦理道德关照在晚清小说中显得尤为特别。关注以《恨海》为中心的写情小说的叙事手法,立足于小说中大量的伦理内容,从伦理叙事的角度,对其叙事动力、叙事线索、人物塑造和道德立场进行了初步解析。  相似文献   

4.
汤克勤 《学术交流》2012,(4):168-172
吴趼人作为布衣之士,自视为"中国一分子"。他拥有知识分子的独立自由品格和社会责任意识,又不可避免地留有传统士人的烙印。吴趼人唾弃八股士和"名士",主张"恢复我固有之道德",通过参与江南制造局的实业、主持各小报笔政、创作大量小说作品等途径,进行着士的近代转型。在普通士人向知识分子的近代转型中,吴趼人具有标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阳是当代历史小说大家,其所开创的“文化历史小说”至今为人推崇备至。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作了探讨:首先,是突破传统演义小说“演正史为小说”的创作路子,以多维开阔的视野展现了与历史密不可分、但其内涵又远远大于历史的整个宏观的文化;其次,是高度重视对生成情感生命个体的人的历史综合情境的修复,努力追求历史与人合一、人事两全的艺术描写;最后,是独抒性灵,充分凸现主体自我,别具创意地在叙事文本中融进了散文的自由不拘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彭利芝 《学术交流》2007,(11):146-150
从题材与主题考察,我国古代长篇章回历史小说最初最根本的类别是易代小说。易代小说就是以易代之际为主要叙事时间,以主宰王朝兴亡的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以易代"兴废争战之事"为主要内容,以兴衰为叙事线索与情节模式,有着强烈兴亡之感、易代之思的历史小说。易代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学渊源,明清两朝现存的易代小说共33部。易代小说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国人影响极其深远。对易代小说这一类型进行专门研究能揭示我国历史小说的本质问题,将历史小说的研究引向深入,为历史小说和易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王中江 《浙江学刊》2002,6(4):30-44
一般把严复看成是中国“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进入到梁启超的思想世界中,我们有更多的理由把梁启超看成是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最合适代理人。梁启超通过把进化主义设定为普遍的公理和普遍的价值,建构起了他的合群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世界秩序观,建构起了他的社会政治变革观和社会历史进步观。梁启超的思想以多变著称,但他对进化主义原理和价值的信奉,前后基本上保持了连续性。处在民族和国家危机中的梁启超,不仅用进化主义来解释中国的困境,而且也用进化主义来促进中国的富强。他把进化主义与强权主义结合在一起,目的是急于使中国用物质力量迅速武装起来,同帝国主义展开生死竞争,但这同时也把帝国主义的掠夺正当化,他本身从而也失去了“人道”和“公理”的立场。进化主义使梁启超焦虑,但它也使梁启超具有了期望未来伟大进步的乐观主义态度。这样,中国一时的危机,似乎又成了加强梁启超未来快乐的催化剂。以上的这些看法,是本文对以往关注不够的梁启超的进化主义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所得出的。由此我们揭示和展现了梁启超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7,(3):111-119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潮中,梁启超和王国维颠倒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抒情类型的文学,而轻视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上。究其原因,两人的认同向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西方文学及观念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所形成的影响仍挥之不去,两人在抬高叙事文学的同时,对于抒情诗词仍予以持续关注,且这一抒情情结也形塑着他们对于叙事文学的审美理想。两人其后都对自己的认识偏颇和矫枉过正进行了反省,对传统文学观的局限和西方现代性的偏误进行双重超越,打破了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二元对立,并在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中对其予以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的主要道德形态以"私德"概括,同时认为中国人亦有"公德"观念.他对中西的公私观念不做区分,原因在于他对"公德"的目标即"群"的关注只着眼于它的效果,而对其类型未进行明确的辨析.梁启超提倡的"公德"受效果论的影响,强调尽己责己,这与"公德"是"私德"之推的结论相关,最终使得公德、私德这一分析框架回到传统的问题结构.国家作为重要的"群",是梁启超"公德"观念的最终目标.梁漱溟以理势观作为方法论,认为公德观念产生于现代西方有边界的团体之中,他区分了中国与西方各自的公私观念及产生背景,在此基础上,将团体建设作为培养"公德"的入手处,并认为,以无边界的天下作为公的视野是中国思想的卓异之处.从梁启超到梁漱溟对公私之辨的回答体现了中西思想交流中方法论的渐趋成熟,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建立在连续性与创造性基础上的中国思想史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霖 《求是学刊》2003,30(4):80-86
文章就纪念<新小说>创刊100周年,谈到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写私情,还是写群情;是"纯文学",还是有"功利性";而是在于写的情真不真,善不善,美不美.而且,这种情,还得放在当时时代中来加以考察.文学创作的发展与观念的更新关系重大.梁启超及<新小说>所提出的一些新观念在总体上还是推动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化.<新小说>之所以能开创了一代的风气,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读者在其周围,为此从经营方式,到期刊的内容与形式等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与尝试.但后来"新小说"的发展走了一段弯路,这主要还是拜金主义所造成的恶果.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日本观辽宁大学历史系焦润明梁启超是对日本问题讲得较多的近代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日本观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中普遍流行“师日”风潮之时,反映着那个时代中国人对日本的基本看法,具有突出的代表性。梁启超研究日本主要是服务于他的启蒙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西部新起的具有"良克之忧"的小说作家,因历史真实观的不同,对西部历史讲述是不一样的.既有对历史战争景观和江山改朝换代的"宏叙事",对历史本质、历史规律的探寻,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人性的张扬;也有对家族、和个人日常性存在"微型叙事",对历史偶然性和神秘宿使的皈依,对现实历史走向的焦虑的叩问.这些叙事努力,使这一时期西部的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历史潮流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3.
张素菊  曲鑫 《学术交流》2012,(6):182-185
赛珍珠的小说《大地》所体现的跨文化民主思想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作家本人在中国和美国的跨文化背景和阅历使她有机会发现中国传统的"民主"思想:在对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研究中,赛珍珠受到20世纪初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小说界革命"中对《水浒传》评价的影响;她的民主思想同时又受到美国思想家和政治家杰斐逊农业民主思想的影响。她在发现中国"民主"的基础上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使其小说的创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跨文化民主思想,即自然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新故事新编"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作为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它与"新历史小说"有某种相似或一致之处;但就文本内在的意蕴看,则与晚清特别是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是"故事新编"在当下的发展和嬗变.其具体表现为在精神血脉上割断与传统文化谱系的联系,采用游戏历史和反讽调侃的叙事策略;在时空关系处理上,明显具有古今杂陈、随机拼贴的特点.因此,它是典型的后现代写作,可以归属于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次类型.  相似文献   

15.
魏朝勇 《浙江学刊》2006,(4):146-152
求“新”是梁启超政治伦理的根本动因。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梁启超以对“未来”“新中国”的政治想象,开启了迈向“世界历史”的现世进步观念和民族国家的政治伦理;由于“法律下的自由”、“无戒律的自由”与民族主义的多重纠葛,梁启超最终无法预想通向未来的道路,但他仍然确立了中国政治现代性的基本身位。  相似文献   

16.
司马辽太郎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他 1 92 3年 8月 7日出生于大阪市 ,1 996年 2月 1 2日逝世。从 1 956年发表小说到1 988年发表最后一篇小说 ,他共出版小说 57部 ,其中长篇 36部。他几乎获得过日本所有著名的文学奖 ,还获得日本“文化功劳者”的称号 ( 1 991年 )和“日本文化勋章”( 1 993年 )。司马辽太郎虽然不是历史学家 ,但他的历史小说中关于战争和历史的观点在日本影响甚大。日本许多政府官员、大公司的经理和职员都承认司马的历史小说对他们的影响。1近年来日本出现的一种主张重新认识日本历史的所谓“自由史观”也与司马的历史小…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文本不仅相对于古近代小说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且比照同时代的作家亦胜出一筹.这表现在,他与同时代的小说家一道努力着使文学回到为人生本身,共同为实现强国梦而致力于批判改造国民性,但鲁迅却没有在这人生与国民性层面止步,而是沉潜到生命本质的深处,呈示对"存在的诗性沉思",进行哲学的思考与回应,显现了其思想家的本色.具体来说,他在小说文本中对国人的前存在状态的批判,表达对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体认与超越飞升的祈盼,同时在小说中将人真正作为文学世界的表现本体,填补了中国小说的"人学"空场.鲁迅小说丰富的人学内蕴昭示了他对人与世界的哲学化的深思与憧憬,这使其文本能穿越时空,产生永久性的精神回响.  相似文献   

18.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之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萍 《学术交流》2005,4(12):151-154
和谐社会之和谐是和而不同.从宇观视角观之,和谐是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是人、社会、自然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状态,这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性选择.从社会视角观之,和谐是差异性事物的统一,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协调统一,这是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理性选择.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观之,和谐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社会主义既追求效率又追求公平,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观之,和谐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两者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9.
欲望中的历史——90年代中国小说的历史化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历史化叙事的主题化。所谓“历史化叙事”,有别于传统文学批评所谓“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以文本之外的史实或历史事件为表述对象的;而历史化叙事,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构成中的自我认同的叙事行为·········。两者的基本区别在于,历史化叙事丧失或者放弃了历史小说以现代唯物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对“历史”的客观性(确定性、整体性)的信念。本文试图指明的是,历史化叙事在9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主题化,是90年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文学)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展现了在90的年代中国社会全面商品化运动中自我或个性的深刻危机,又构成了一种抵抗商品化的消费主义潮流的文化诗学———在历史化叙事中,“历史”变成了当前现实中深晦而····················不可触及,即商品化不能最后整合的自我的一片永远的风景:自我欲望中的永远的禁地  相似文献   

20.
许多文艺评论家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看出各种寓意或者象征。例如: Carlos Baker认为小说围绕个体英雄主义(epic individualism)而展开,老人是基督的人格化①。 Philip Young认为这是一篇“英雄史诗式的隐喻(epic metaphor)”,它描写人生:人可以死,但要在斗争中保持人的尊严②。 R.Lacasse认为小说说明“人的意义就是斗争” ③。 我国几位评论家也指出小说歌颂“硬汉子性格”和“重压下的堂堂气概”。刁绍华认为这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一曲赞歌④,“吴劳认为这是一部希腊悲剧式的作品⑤,台湾翻译家宋碧云引用Josenh Waldmeir的文章,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