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侯敏 《学习与探索》2005,(6):168-170
《周易》卦爻辞短歌形式简单,艺术质朴,其中21首婚恋短歌涉及恋爱、求婚、迎娶、成婚、持家、纳妾几个方面,反映了古人的婚姻家庭观念,表述简洁自然,于粗糙中见真实,为考察《周易》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相似文献   

2.
武砺兴 《社科纵横》2003,18(1):50-52
文章分析考察并研究了儒家经典《周易》中诗歌的艺术形式、韵律、创作原理、忧患精神等。  相似文献   

3.
《周易》以阴阳为其核心观念,通过"天人合一"理论的落实和道、气、文三者之间的关联,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主要从"阳尊阴卑"、"阴阳对待"、"阴阳和合"等三个方面分而述之:"阳尊阴卑"观念的形成导致古代文论对风骨、劲健的偏爱;"阴阳对待"构成"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区分;"阴阳和合"则以"文质彬彬"和"含蓄蕴藉"为内容。  相似文献   

4.
《周易》中的“贞”字,最初学者依据《易传》和《尔雅》把其释为“正”或“定”。近代以来,随着对殷墟甲骨的考证研究,有学者认为《周易》和殷墟卜辞一样,都是卜筮的产物,并根据《说文》把“贞”训为“卜问”。但通过对殷墟卜辞命辞语气的考察发现,“贞”训为“卜问”解释不通,而释为“正”或“定”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陆九渊“心即理”之思想主旨,凭依对《周易》义理的阐发而得以彰现,“易理”的普遍性、绝对性和终极地位是无可怀疑的。但此理并非一外在于人心的客体,而是与“心”通融为一的。修养之方法就在于洗涤心灵中虚浮妄想,复归到内外合一之道上。  相似文献   

6.
论《周易》生态循环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以人与自然的相关性为出发点,通过对宇宙大道的体察和把握,架起了"天人合一"的坚实桥梁,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寻找到安身之命的终极依据."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揭示的宇宙根本规律,而生态循环规律则是这一根本规律在时空中的物态表征.通过对<周易>生态循环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洞观其思想义理,为寻求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娓 《唐都学刊》2006,22(6):79-81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干,儒家奉为群经之首,道家奉为道藏三玄之首。佛教传入中国,与儒道合而为一,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易家的太极、儒家的天命、道家的道、佛家的空,皆是宇宙全息图的不同体现方式,是宇宙万有生存准则的不同表述。  相似文献   

8.
马保平  赵继宁 《社科纵横》2007,22(12):113-115
本文主要对易、卦、爻、辞、《易经》、《易传》、《连山》、《归藏》、《周易》等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进行了评述,并对《易经》六十四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汪高鑫 《学习与探索》2012,(8):142-146,4
《周易》丰富的思维术,对传统史学的历史思维有着重要影响。《周易》的天、地、人相联系的整体思维,启发了传统史学的究天人之际;《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思维,启发了传统史学的通古今之变;一致百虑思维,启发了传统史学的成一家之言;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忧患意识,启发了传统史学的历史借鉴思想。  相似文献   

10.
慎刑契合国际轻刑化趋势,符合我国司法改革方向。追溯我国传统法文化源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慎刑思想。《周易》蕴涵着丰富的慎刑思想,如明慎用刑、赦过宥罪、不留狱、议狱缓死等理念,以及对童蒙之人用说桎梏的赦宥教化,都体现了朴素的慎刑思想。《周易》的慎刑思想集中表现在:犯罪惩治方面,提出要通过行中罚,实现刑罚清的宗旨;在犯罪矫正方面,提出要通过规训教化,达到改过迁善的目的;在犯罪预防方面,提出要通过明罚敕法,收到禁民为非、知止不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论《周易》的"立人之道"及"崇德广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博大精深,寓意深远.为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道理.<周易>告诫人们:"立人之道",必须具备"诚"和"仁",如果一个人不讲"诚"、失掉"仁",既得一时之利,也会最终失去民心,断送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并且,"崇德"和"广业"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只有"崇德",才能"广业".  相似文献   

12.
《周易》文学表现手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志权 《浙江学刊》2006,(4):105-109
往来今来,论《周易》者多着眼于哲理方面的研究,而对其表现手法却鲜有顾及。本文通过梳理举证,从描写、叙述、象征、比兴、用典等方面论述了《周易》的文学表现手法,并对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周易》,其表达方式为何运用大量文学表现手法而较少采用抽象说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高新民 《社科纵横》2004,19(5):118-120
《老子》产生之时代乃春秋末期 ,而春秋末期则为卜筮之事盛行之时代。从《老子》书看 ,其有诸多文句和思想与春秋筮辞有关。是《老子》早于《易传》将《易》由卜筮向义理方向的发展推进了一步 ,后世《易传》中保存和吸收了诸多《老子》道家的思想和观点。以此言 ,《老子》是《周易》古经到《易传》十翼的过渡环节 ,其在中国古代易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陈克荣  陈琼 《社科纵横》2011,26(7):109-111
六十四卦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基本经验的总结,是从横向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实践的本质,对人们的思维行为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同时,《周易》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基本经验的总结也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魏源是我国近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融汇、吸纳了《周易》思想文化的养料。本文欲从魏源的社会变革主张、军事思想、对外策略等方面论述《周易》这部朴素而“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的哲学典籍,对魏源政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周易>以阴阳、乾坤、刚柔三对异名同谓的范畴表达男女性别的差异性,并以尊阳抑阴、以刚统柔突出男性的主导地位;同时,<周易>也从阴阳互动、互需、相互合作的角度,肯定并张扬女性作为独立的价值内涵的存在,以及男女性别的互补性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周易>的性别哲学尊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男女性别及其关系的理论基础,其有关性别理论的合理内涵将为建立二十一世纪新型的男女伙伴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22,(1):148-152
道与德是《周易》的两大核心范畴。长期以来,学界以易道为核心,侧重对《周易》之道的研究,而对德的研究阙如。在《周易》所展现的伦理秩序中,德完成了由目视于途向德性之义的转向,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理性化的过程。德不仅将时间因素摄入其中,表明执守德性的重要性,而且表现出政治伦理特质,从君子之善和制度之善的角度说明修德敬业地践行德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程建功 《社科纵横》2005,20(2):136-137
我国古代对《周易》的研究历来比较重视,关键原因是《周易》为儒家“五经”之首,而儒家又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同时,《周易》又是我国硕果仅存的几部文化典籍。为此,历代学者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故本文从先秦、两汉、晋唐、宋明、清代等几个时段入手,对历代的研究状况作了一些初步梳理,认为易学研究的主流是义理,《周易》经传所阐发的哲理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将该书视为一部文化典籍从多方面加以研究,而不应仅仅局限在哲学的范畴内。  相似文献   

19.
论《周易》人格理论的特色及现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易》作为穷理尽性之书 ,包含着宝贵的人格义理。它在“天人合一”的宇宙框架中完成人的人格定位。《周易》认为 :宇宙的最高品性是生成万物 ,因而 ,人格就是主体对宇宙大道及品性的自觉体察和效法 ,而道德是人格保持的社会条件。这是《周易》人格理论的独到价值和特色。长期以来 ,对人格问题的研究存在误区 ,在理论上背弃主体对天人关系的能动把握和实践 ,从政治和道德的视角诠释人格 ,不能实现对人格的合理定位 ,由此导致出实践中人格塑造的偏颇。《周易》从天人关系入手 ,早已完成对人格的辩证定位。《周易》的人格理论对摆脱当代人格困惑 ,重铸天人关系和人的内心世界 ,都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志海 《社科纵横》2007,22(7):157-158
现在《源氏物语》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国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异国读者所重视,其所描述的贵族的婚姻和恋爱观念与我们民族历来的婚姻观、伦理观相去甚远,所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平安朝的婚姻习俗,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读解这部巨著,得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