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宋濂是站在历史交合点上的大文学家,其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对整个明代文学具有奠基性的导向作用。明代文学的走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明代文学的特质、与前代文学的差异以及对后代的文学的影响。宋濂《文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名篇,它集中地表达了宋濂的文学思想,又代表了宋濂散文的高度成就。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极盛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是八股文。八股文在结构上的奥妙隐含在宋濂的《文原》之中,因而宋濂通过这篇文章影响了明代士子,进而也启迪了清代文人。  相似文献   

2.
宋濂散文不但有"温柔敦厚"、"中和雅正"的阴柔之美,也有雄浑、崇高、劲健、悲慨的阳刚之气。在赞美褒扬忠义刚正之士的一些散文中,通过人物形象的描述以及议论,表现出作者的赞颂慨叹激情;文章运用排比等修饰手段,使文章呈现波接涛涌的气势。作者强烈的儒家意识的内在因素以及元未社会压抑人才的外部因素是作者阳刚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与明代宋濂文学接受经历先扬后抑再扬的波状起伏不同,有清一代,宋濂文学赢得普遍赞扬,但出现扬文抑诗现象,从初期的“明代第一文人”到清末的“文章冠冕”,人们对宋濂散文成就一致称赞,推扬极高,但由于《萝山集》失传,清人对宋濂诗歌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4.
宋濂的理学思想以程朱道学为本 ,兼及心学和事功之学。在其道统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作大致呈现两种态势 :文道合一是主导 ,文与道的游离乃至背离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41岁迁居浦江青萝山,故又谓浦江人。在明代初期。宋濂既是名重一时的卓然大儒,又是誉播中外的文坛领袖。他的散文不仅为当世所赞许。后世亦甚为瞩目。元末居青萝山时期,宋濂已广有文名;入明出仕以后,朝廷大典章、大制作皆出其手,被明太祖朱元璋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文名更高。以至“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散文发展史上,唐宋散文是波澜突起的洪峰;在璨若群星的唐宋散文作家中,唐宋八大家是光芒闪烁的明星,而苏轼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明代散文家宋濂称赞苏轼的散文“雄迈豪放”,并说散文“自秦汉以来莫盛于宋,宋之文莫盛于苏氏。”苏轼擎着古文运动的旗帜,创新风,铸新词,成为宋代散文的集大成者。 一  相似文献   

7.
略论丁玲散文陈玉莲,癸申丁玲从事散文创作有50多年的历史。她写作了大量的散文,出版了十几本散文集。她的散文在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丁玲的散文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风云。强烈的时代精神是其散文的灵魂。正如有的论者所揭示的,反映时代的伟大变革,是丁...  相似文献   

8.
电影时间的知觉问题是电影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而电影绵延是观众对电影时间的一种典型知觉体验。德勒兹曾对影像的时间绵延作出论述,然而并未从观众意识活动的角度剖析其发生动因;回到观影的实践中,观众的注意在电影绵延的显现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原理上,电影利用时间延续现象将绵延影像化,观众的注意则经由时间滞留构造和显现电影时间的绵延体验。具体而言,电影长镜头以行动、关系和情境的运动为线索制造绵延影像,观众的注意通过参与众多生命状态的同时在场建构起绵延体验;电影中的静态叙事则以缓慢与留白的日常为表现对象营造时间延续的影像,观众的注意在意识状态的重复中捕捉绵延感。  相似文献   

9.
宋濂的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濂是明代“开国文人之首”,在文学和史学上都有重要的贡献。宋濂在学术思想方面是宋元以来浙东学派的嫡传.重视学术的经世致用,且调和朱、陆之学的倾向;同时又有一定的释道二教的影响。宋濂的史学思想是既在天道观、认识论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又在对历史治乱兴衰的解释中表现出浓厚的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和实践理性的精神,这些特点构成了宋濂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元遗民戴良,与宋濂同乡、同派、同门,散文成就颇高.其文内容或阐述诗学思想,或以文存史,或叙写山川名胜,价值不容忽略.就文体而言,戴良散文可分序体文、记体文、题跋文及其它诸体文等类,均有着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散文史上,戴良应该有他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语:王充闾是当代一位历史散文创作颇丰的散文家,文化学者,称其为学者型散文家不为过,但说其是文人散文家更为妥帖。他是辽宁当代文学研究中不能绕过去的著名作家。他的散文创作采取了"历史——文化——现代意识"的创作模式,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和人生智性思考。他诸多的散文作品无不体现了典型中国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集性情、智慧、隐喻、明理、技巧于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欧阳修散文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历史、政治和考据等方面的不足,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对欧阳修的童年、丰富性和归依体验等方面介入分析欧阳修的散文,得出其独特的心理体验使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孤独”的情绪和对“自然”强烈的渴望。  相似文献   

13.
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初散文发展的流程中,转变明末文风、开清初散文风气的人物,王猷定当是较有成就的作家中最早的一个。他的散文,独抒己意,学古而不泥古,感情强烈,气势磅礴,描写细致,关注现实,具有开拓性和明显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老作家孙犁将创作重心转移到散文的写作上。本文主要论述孙犁特殊的人生经历及老年心态对其散文创作的制约与影响。孙犁新时期散文多写回忆,其回忆性散文呈现通过书写个人命运,总结、反思历史的意向。命运感、沧桑感不仅成为孙犁新时期散文最重要的感知意向,也使作家观察社会、思索人生问题的角度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5.
忧患意识是儒家艺术精神的核心,周作人散文的忧患意识与儒家艺术精神具有渊源关系.早期杂文的感时忧国、闲适小品的人生忧思和抄书体散文的历史忧患贯穿在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中.忧患意识也是周作人散文"浮躁凌厉"和"苦涩"特色的形成和转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曾敏之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资深作家。他用散文怀人叙事 ,既是为文 ,亦如记史 ,其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沧桑之美。在其作品中 ,令人深切地感受到数十年来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时代变迁。曾敏之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古典文学知识 ,擅以史为鉴 ,生发议论 ,引人思索。这些 ,都使曾敏之的散文中呈现出鲜明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7.
熊育群在散文中坚持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表达了他对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敬畏与赞颂,体现了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庄严美,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同时,强烈的“异乡人”心态让他关注迁徙者的历史,深情而忧郁地表达其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绵远乡愁.其注重生命体验的散文语言具有浓郁的诗性美,拓展了散文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散文名家陆蠡于1933年至1934年曾在安那其色彩浓厚的泉州平民中学任教,一直以来这段影响陆蠡早期思想倾向及其散文创作的人生经历和活动很少被提及.因而,有必要追寻泉州平民中学创办历史以及与安那其主义关系,深入挖掘陆蠡在1930年代平民中学时期的史料,进一步探究陆蠡在平民中学时期的思想历程、主要活动及散文创作,藉此探寻陆蠡从一位安那其(无政府)主义信仰者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名家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9.
以宋濂的人生起落为主线,从人生期待与角色扮演两个角度,可探讨其仕明前后的心态变化。儒者身份和济世情怀是宋濂弃元仕明的主要原因。明初,宋濂因政治影响而逐渐丧失儒者身份,沦为“文人”角色。这种不以文人自期而终归文人的心态变化,造成了宋濂文章由沉雄尚气到中正典雅的演变。由此,可以进一步探讨宋濂文学思想的形成以及元明之际文化思潮的变动。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个充满了历史进步意识和自我解放内涵的概念。20世纪中国社会所面对的一个重大的热门话题就是现代性诉求,《语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之一,关键就在于其鲜明的现代性诉求。《语丝》散文的多样化和强烈的现代性意识对于推动我国现代散文文学的发展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