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追求作为人类意识的典型形式,随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同时又引导人类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民族间互动的动力密度显著增强,促成利益互渗、风险共担类主体的形成,促使不同利益主体产生价值认同。为有效应对人类危机,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平稳定、民主平等、互利合作、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韩升  王朋朋 《中州学刊》2022,(8):94-101
全人类共同价值顺应了世界文明进步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全球普遍交往的实践逻辑,蕴含着人类趋向更高层次的自由与解放的美好生活追求。在当今全球格局体系更迭变换的国际大环境下,世界的文明进步依然在遭受着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种种困扰,实现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依然面临着资本现代性的诸多挑战。站在全球和谐共在的世界历史发展新高度积极阐释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有效应对西方国家“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的意识形态冲击,才能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阐释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在文明互联的“历史母体”中考镜源流,在文明互鉴的“话语承认”中确证意涵,在文明互融的“生存实践”中夯实根基。  相似文献   

3.
“交往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概念。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视界中,交往、交往的扩大再到世界普遍交往,从根本上突破地域空间对主体交往活动的限制,促进全球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推动民族、区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资本逻辑宰制下的世界交往朝着非正义的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之上,在全球范围内挥动制裁大棒,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把人类前途命运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以“全人类”为主体视域,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为总体框架,以谋求世界交往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目标任务,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汇聚各方力量向着交往正义的正确方向前行。  相似文献   

4.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理念,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进步事业的最新探索与鲜明宣示。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广泛实践基础,并深入揭示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基于规范性价值判定的内涵有机体,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兼容人类文明的多样与开放,超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分歧与对立,实现了人类发展史上一场伟大的价值观革命。全人类共同价值既广泛凝聚了世界不同文明优秀成果,也更多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大党领袖对于人类前途命运问题的深入思考、不懈探求和创造性贡献。我们应该同世界人民一道广泛宣传、大力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决与西方“普世价值”谎言斗争,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各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前途前进。  相似文献   

5.
成海鹰 《中州学刊》2023,(1):95-102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显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崭新理论成果的重要性和现实性。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结晶的理解,则可以在中西方文明的历史演进的精神成果中得到令人信服的印证:人类共同生活的现实中一直就孕育着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内涵与观念基础。作为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以及探索未来世界向何处去提供中国方案的过程中凝练的新的思想成果,全人类共同价值将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推进美好生活的实现与美好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应有的价值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化是相对于以往的民族隔绝各自在不同的地点孤立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言的,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各个民族广泛交往的时代.全球化不仅是一种客观的趋势,而且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经验事实.全球化时代需要各个民族国家超越民族主义的立场,从人类主体的高度和人类的价值视野来思考各种问题、谋划共同发展、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新时代阐释,是倡导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未来人类社会理想图式的中国智慧,是以世界各国人民为主体,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点,以“立己达人”为实现径路,以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目标,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大格局中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目标奋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备民族以全球为空同展开的生存与发展的交往活动.广义的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民族国家的认同.近代以来,全球化作为中国人生存的大地,显现着中国人的存在意义.全球化为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提供了自由主义视城、民族主义视域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视域等思想资源.全球化作为中国人的生存背景,对中国人民族认同产生积极的作用.全球化对中国人民族认同的价值有三:激发中国人向民族普遍性提升;激活中国人民族意识、权利意识,凸显中国本位;推动中国人民族认同逐步走向民族性和全球性相统一的成熟并且彰显中国人民族认同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笑扬 《理论界》2011,(8):102-104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站在人类社会整体的立场,以全球性视野深刻地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形成、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理论的重要源泉。上海世博盛会的成功举办是全球生产力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时代产物,是人类科技发展和普遍交往的历史见证。我们要在全球化敞视下诠释世博图景,从而深刻领会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融入一体化进程中,并推动全球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民族交往与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命题。资本逻辑主张并推进的"异质趋同"博弈于文明主体声称并坚守的"排他斥异",引发了东西方文明交锋的结构性演绎,摹画和编织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场景。作为从"地域"走向"世界"进程的产物,"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东方语境以多元互补、相互依存、平等对话的协同进步,诠释于世界交往文明互鉴的应然态势。在现实性上,语境创设的话语表达生发于文化意蕴的结构谱系,不仅关涉政治实体的文化软实力,而且指涉经济实体的物质硬实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东方语境创设的历史承载,传统丝路精神的当代发展阐释于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东方特质。从范式的理论模型和结构图式出发,"一带一路"的空间延展体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交互、目标性与系统性的相织,并在本源上形塑了东方语境创设的共生关系和发展向度。其"共商、共建、共享"的范式建构凸显了"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价值归旨。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价值世界的过程中,作为"类活动"的实践使人以自为的生存方式成为主体。自由是自愿与自觉的统一,实践在本质上体现着对于自由的追求。人文精神是以"地道的中文词"体现出来的"世界精神",是人类实践在意识中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通过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体现,使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人文精神通过意志的中介体现为作为载体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使主体在构建价值世界的活动中发挥能动性。因此既不能抬高价值理性而贬低工具理性;也不能把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等同或与科学精神并列。人类通过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把握,体现了人文精神对构建价值世界活动的"实践阐释"。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有可能陷入异化,但价值理性的异化更为根本。用人文精神的"原则"对实践中由自发性而引发的盲目性的批判,转化为对价值理性异化和工具理性异化的批判,是人民创造历史能动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的哲学发展——对交往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交往是使世界普遍联系、科技和生产力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使人类社会向“世界历史”过渡、实现全球化的动力。运用交往实践来观察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世纪之交的哲学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在该著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等德国哲学家把世界历史看作精神或意识的产物,超越黑格尔式对世界历史的认知水平,从而阐释了他们对于世界历史的科学认知。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对后世尤其对我国来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它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为精神内核,以全人类的福祉为依归,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认真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的世界历史思想,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一方面推动了世界统一性的增强,同时也为多元民族主体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展示民族自我的条件。全球化进程成了一种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民族精神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在表达全球文化或人类共同精神的普世价值标准方面,应有特殊的定位和走向。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是一个经济过程 ,更是一个体现社会结构变迁的社会化过程。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进程无论在性质、结构、趋向还是在交往方式上都正在或已经实现旧全球化向新全球化的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 ,如果世界旧有的规范无力对社会现在以及今后的需求加以调节 ,那么失范就呈不可避免之势。新全球化时代 ,物质决定论以及不平衡发展论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分析工具价值 ,经济的一体化迟早将导致法律的全球化。在非国家化和国际法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下 ,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离我们会越来越近 ,现代的契约精神体现平等、理性、对个性和共同体的尊重 ,更主要的是体现“游戏规则”的新生 ,由此我们必须努力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 ,以促进全社会的经济进步和法律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于全球化性质的问题,学界至今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笔者认为,新的全球化浪潮,在本质上并不专属于资本主义,更不专属于少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类的普遍交往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进一步展开,是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一、全球化的物质动因:生产社会化自20世纪后半叶迅猛发展的全球化浪潮,绝非是自然界某种自在的“类”的聚合,而是人类社会中多极主体间交往实践关系的历史整合过程。这种整合无疑…  相似文献   

17.
袁祖社 《东岳论丛》2023,(5):5-14+191
启蒙现代性思想发展演进的三百多年的历程中,西方以主观主义价值论为导向的价值哲学,受抽象化的个体主体本能、自由意志及非理性因素等制约,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选择及其相应的制度实践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性倾向和主观性逻辑,其实质则表现为主体性与客体性、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即:过于强调“原子化个体”的主体性的唯主体论的单极思维,使得价值选择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忽视对“他者”的合理关切,以一种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性特质盲目追寻资本利益,使健全的理性处于缺席状态。西方社会的自发性价值选择思维,通过政治制度转变为运作的国家意志,体现为在国际交往中只关注狭隘的民族国家之自身利益,罔顾他国生存与发展之根本利益。作为一种理智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现出前瞻性的卓越智慧:理性思考全人类的共同诉求,倡导并生、共在,以普遍的价值共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以平等、友好的互利合作与共享、共赢,实现全人类对可期许的美好世界、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总结与理论创新,是激发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重要保障,是培育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和掌握历史发展动向,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推动“人的类本质解放”的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共同发展的精神指导。然而,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遭遇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终结论的侵蚀与挑战,使得历史主动精神被曲解甚至被否定。由此,要从大历史观的科学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的本体价值、个体价值、民族价值、国家价值、世界价值,厘清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历史自信与历史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主动、英雄模范与民族共同体、民族史与大历史观的关键问题,从制度自信、理论自觉、领导主动、人民主体、铸牢意识方面推进中国历史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普遍制度文明与主体实践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全球化进程必然伴随全球性普遍制度文明的发展与转换。制度文明及其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全球性制度文明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不合理走向合理,主体普遍交往中的冲突、相融、创新、转换是其发展方式。普遍制度文明对于各发展主体的具体制度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推进其发展,也可能导致其衰亡。普遍制度文明并不意味着全球制度的一元化。增强制度意识,推动国际“游戏” 规则的合理化,是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必须选择。参与制订全球交往规则的根本前提是加快发展,加快提升我国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是人类从各个“孤立的点”走向民族共同体、走进世界历史 ,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和交往关系在不断扩大的过程。全球化实则与世界普遍交往同义。对于经济全球化现象的认识 ,不能离开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规律。一部人类发展史 ,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历史 ,而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交换是从狭隘的地域不断扩大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