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长征 《国际论坛》2023,(1):10-14+3+15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世界各国应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具有的全球视野和世界主义胸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和平,为人类谋大同的崇高价值追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产生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全球治理的制度安排和价值理念,一直随着国际社会基础的发展而演进,历经国际体系、国际社会朝着国际共同体阶段发展。在全球性问题和全人类共同挑战日趋严竣的今天,呼吁更高的组织化程度、更契合的合作目标和更发展的价值理念,来指导全球治理的改革和发展。与西方个体主义、零和思维、倾向明显的治理理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了从国际共同体层面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改革的全球治理理念,包括全面系统的整体治理观、广泛协调的共同利益观和合作共赢的共同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要求。需要重塑分散的全球治理结构,引导各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的利益和价值判断,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由变局走向变革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崇高价值理想的内在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继承创新,凝聚全人类价值共识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有之义,构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依据、文化依据和现实依据。“共同”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突出特质: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和重塑全球发展理念的价值共识,公平与正义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价值准则,民主与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价值目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应对“全球治理之痛”而开出的“一剂良药”,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持天下为公之大道,为解决绝对贫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超越了西方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方案;驳斥了“文明冲突论”等错误的西方思维范式;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新型交往范式,旨在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于全人类的价值共识,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顺应时代前进潮流,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致力于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价值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人民的主体向度出发理解、弘扬与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在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指导下,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实践性和超越性。全人类共同价值主体性具有三重维度:在世界维度,推动各国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事业,追求国际秩序公平与正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全球治理民主与自由的共同追求;在国家维度,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国家道路,维护公平与正义的国家制度,推进民主与自由的国家治理;在个人维度,构建和平与发展的人权保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培育民主与自由的主体意识与价值实现。进一步探索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逻辑是人类历史中自然生发的主体间通过交往、合作、共享共同创造价值客体的过程,价值实现又反过来培育价值主体,增强主体间共生、共通、共识的能力与水平。首先,破解“文明冲突论”,走向和谐、有序、规范的共生状态;其次,打破文明间隔阂,创造情感共鸣、身份认同、价值契合的共通状态;最后,通过共同实践生成价值共识,进一步凝聚为共同遵循的价值规范。在人类命运与共的时代,各国、各民族以主体性精神弘扬与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愈发凸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价值依循。  相似文献   

6.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而西方价值体系试图把世界历史终结于资本霸权体系,遮蔽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理性与正义性诉求。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科学性的理论特质、正义性的伦理内核、和平发展的实践导向实现了对西方价值体系的虚假性、剥削性、霸权主义的意识形态超越;它在坚持占据真理与道义制高点的先导性、抵御错误思潮与有害价值的批判性、关照人类总体发展与命运的使命性的三者有机统一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基础提供了基本原则。而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转化,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新型国际交往平台、加强对外宣传与国际传播,以此促进外部世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观念认知与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十年我们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城市作为未来全球治理领导力的重要载体,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至上,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生活、生态实现良性互动的城市发展建设之路。要以城市之间的交流互通为路径,充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在其历史进程中致力于历史性、批判性、能动性建构全球文明。建构全球文明是人类现代化发展这一时代逻辑的内在规定,不仅体现出“一体化的世界”这一时代境遇,而且致力于应对全球性危机的时代挑战。全球文明的实践逻辑在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不同文明之间和而不同,推动文明共同发展;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流,实现文明和谐发展;全球文明的理论逻辑蕴含着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和理论路径,本质上就在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顺应文明的全球性;全球文明的价值逻辑不仅在于培育和生成关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思想意识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且重点还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信思涵 《国际公关》2023,(14):28-30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国际社会的前途命运。作为国际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具有专业知识的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在弥合各国分歧、统筹各国行动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作用、局限及未来路径进行梳理整合,丰富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相关的理论成果,推动国际组织更加高效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中。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深刻反映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时代产物,它的提出紧扣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现实需要,彰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中国智慧。从理论逻辑看,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认知参照,推动着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从历史逻辑看,它顺应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趋势,立足中华文明基底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在新型文明观构建中推动全球治理向着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方向演变;从实践逻辑看,它注重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全球治理的价值引领,培育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全球治理机制。澄清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对于理解如何摆脱全球治理困境、变革全球治理秩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提出的重要理念,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时代课题。从理论来源、时代发展、价值诉求、实现路径等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解读,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着眼于理论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源于马克思的部落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等共同体思想;着眼于时代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承接,也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发展的时代选择,还是解决现代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着眼于价值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诉求在于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普遍安全、清洁美丽的世界;着眼于实践层面,从摒弃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冷战思维、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创新性发展、树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的全球发展观出发,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区分全球化和全球性的重要时间节点.全球化进程产生了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普世价值观,全球性时代孕育了代表世界上大多数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既是对全球化形成方式的反思与摈弃,对全球化主导价值的扬弃与超越,也是对全球性治理原则的提炼与弘扬.人类共同价值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建设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强烈的反响并获得广泛的认同,将推动全球性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作为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着人类社会价值重塑和实践重构的双重使命。"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诉求的话语实践,始终围绕着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旨义、建设"五个世界"实践目标和构建立体化的传播路径而展开。"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是推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变革的中国探索,对有效促进中国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和"一带一路"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出场。全人类共同价值因其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点而更具理论生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支撑和实现可能。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追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核。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互构互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话语标识性概念和中国话语表达。新时代,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种有别于西方“普世价值”的建构性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和平与发展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价值,是确保人类生存和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本前提;公平与正义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是推动国际关系良性互动的根本保障;民主与自由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价值,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各国自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才能真正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霸权政治祸心,推动人类社会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国际社会解决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积弊提供了新的价值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不同文明间的价值共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核,实现了对“普世价值”的全面超越,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良性互动,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目前,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实现从中国智慧到全球共识的转变。因此,其践行过程需要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紧密相连,同时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高国际认同,并借助“一带一路”这一重要实践平台使全人类共同价值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7.
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着人类不同文明的共识,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应时代之变和世界之问提供了价值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真理和目标蕴含着人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妇女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创造者,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妇女全面发展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妇女的全面发展也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夯实了基础、提供了动力。唯有深刻地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推动妇女全面发展的价值内涵、把握妇女全面发展的根本遵循、领悟妇女全面发展的时代意蕴、畅通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践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正义批判不是抽象的人类精神的思辨,也不是与现实世界隔绝的理想建构,而是对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不懈追求。在人类解放的视野下反观当今世界,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充斥着种种不公正,并且这种不公正已经更为广泛地溢出民族国家的边界,表现为日益加剧的全球性危机。时代呼唤一种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所能够给出的价值指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更加需要阐明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内涵。在此背景下,阐明马克思正义批判理论的逻辑演进及当代价值,既有助于回应百年变局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之需,也有助于扩展、澄清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内涵,在追求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扬弃资本现代性的弊端和局限,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全球性生态危机促成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推动全球生态合作共治时代的来临.要从问题意识和建设意识结合的高度,以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作为价值追求,倡导全球整体知行合一,加强全球生态合作共治的责任意识,强化全球整体性生态合作共治理念,以全球整体性思维推进全球生态合作共治,加强全球整体性生态合作共治的制度设计、制度创新和增强制度执行力,规范生态治理实践,以全球整体性集体行动提高全球生态合作共治的绩效,创设全球生态公正格局,促进全球性生态安全,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全球居民的生态权益.  相似文献   

20.
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当代人类社会在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所提出的具有重大世界意义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所回答的是时代之问、当代人类之问,是体现全球性时代的时代精神之精华,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类社会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的全人类胸怀在当代条件下的展现和推进。同时,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人类性,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在当代世界条件下真正扩展到全人类,体现了中国哲学在现代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能力。全人类共同价值又是指导协和万邦的价值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