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黄春宇 《社区》2012,(32):16-17
人们常用玉来比喻美好、高尚的人或物,如冰清玉洁、琼楼玉宇。古人说:“君子比德于玉”.将人们的品德与光洁温润的玉联系在一起。可见古人看重的是玉的品质.玉所具有的美好的品质,正是君子修身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孔子说玉堪比君子之德。  相似文献   

2.
“尧都平阳”即今临汾。临汾古为“冀州”之地,正中冀州曰中土,中土亦可作“中国”,这便是“中国”一词的滥觞。临汾地处于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它被誉为“华夏第一都”。在这片地域上孕育了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帝王将相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等,这些人物的涌现与临汾当地的文明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一个地区文明的发达程度依托于教育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开展与知识的传授当然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教育机构——书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究竞是“中国美学”,抑或“西方美学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世界美学”。长期以来,西方学界藐视东方美学的存在合理性和价值,而以西方美学为普世化的美学标准。国际美学格局中,东方美学缺乏话语权,本土美学与“世界美学”相背离。从普世化美学的视角来看,“西方美学”是一个泛化概念,而且它本身也只是地域性的本土美学,却并不是代表未来世界美学的参照蓝本。“中国美学”有古典与现代两个形态。在学科体系化和专业化以后的中国现代美学,有五种现代化的向度:科学向度,艺术学向度,生命哲学向度,马克思主义向度以及现象学向度。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形态,以华夏艺术精神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能为世界文化带来与众不同的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4.
“道”范畴是泰州学派王襞审美人格思想的高度凝练,其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审美人格本体论的“自然之谓道”;二是在“自然之谓道”基础上提出的审美人格境界论——“率性之谓道”;三是审美人格理想论的“王道”。  相似文献   

5.
园林是历史的“物化”,也是“人化”的历史,明代苏州园林的质和量已臻颠峰,文化格调高逸,熔文学、哲学、美学、建筑、雕刻、山水、花木、绘画、书法等艺术于一炉,也创造了中国文人“隐于市”、“隐于艺”的环境和生活模式,是我们研究明代文人人格建构和审美雅尚的重要物质实体。本文对明代园林物质建构中凸显的人格理想等进行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6.
论道教美学人格理想潘显一当人为宗教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宗教之神和上帝形象的时候,最高神和上帝必然集中了真、善、美,必然是宗教美学人格(即神性)理想的最高代表。在西方神学美学中,这种宗教美学人格理想被表述为“真、善、美统一于神”,“美在上帝”,“上帝是美...  相似文献   

7.
《镜花缘》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分析了小说《镜花缘》塑造的女性形象与王国维的人格美育观的某种内在联系和可比性,认为,以“完全之人物”为核心的王国维人格美育思想,主张通过学习知识、强化意志、升华情感、强健身体等方面来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小说《镜花缘》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与王国维人格美育理想下的人物在客观上是一致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上说,将《镜花缘》中的女性形象放在王国维人格美育思想的语境下分析,是对小说审美意蕴无限生成可能性的合理解读,具有学理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李贽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中,“自然”既是人格美的标准,也是艺术美的标准,人格理想和审美理想是相通的。崇尚自然真诚,追求思想自由,是李贽人生哲学的要义;“以自然之为美”是李贽文艺理论的核心。李贽的文艺自然论具有时代的特色:一、以自然反对礼教、反对道学;二、突破以平淡中和为自然的传统观点;三、以情性自然为出发点。他的自然论是较前人更为彻底的自然论。  相似文献   

9.
论老子“道法自然”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美学观点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有着直接的联系。“道”是老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内容的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老子的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然美学思想和自然审美观。老子的“道法自然”说体现了他的审美观念、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方式和审美目的,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实际上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个开端。  相似文献   

10.
诗心千古见流云──从《流云》小诗看宗白华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白华先生的《流云》小诗作为创作实践的产物,在某些方面体现了他的美学理论中的审美追求、审美理想。本文就此从宗氏对两种文明的思索和探求、《流云》创构出的两种类型的意境、艺术创作的人格基础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徐锐 《老友》2013,(1):55-55
古人云.石之美者为玉。古玉为古代美石之泛称,具有质地细腻、色泽温润等优点。中国人对玉的偏爱自古有之,古代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而今,收藏古玉受到世人的追捧和喜爱.但投资收藏需做好日常保养.因为古玉有“四怕”: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词话》在万厉丁巳(公元1617年)公开问世流播之后,经过明末清初的社会检验,到了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终于酝酿而成张竹坡评改本《金瓶梅》,这是标志《金瓶梅》美学降生的珍品。张《金》本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特色,以实体比照阐发美学思想,以审美理想改造审美对象,使“改”——“评”——“论”一体化,改旧和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美学重建离不开三个理论支点,这就是:一、必须对美与美学研究有一个新的基本定位;二、必须有一个新的美学方法论;三、必须有一个新的具有解释能力的美学基本观点。根据马克思对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科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命题:美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这就是关于美与美学研究的新的基本定位。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功能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提出美学重建的一个新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不问对象“是什么”,只问它“做何用”。根据无数审美实践活动的事实,可以提出“社会关系论美学”的一个新的基本观点,这就是:“示差性”是社会上一切审美价值的最终来源。示差功能、愉悦功能、移情功能,依次构成了美的功能形态发展史上的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4.
儒家制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美学视野。孔子依据仁学重构了具有审美乌托邦性质的礼乐文明,其中文艺审美具有根源性质。孟子进而从内在人性层面与外在国家政治层面,为儒家的审美乌托邦提供论证。荀子则以礼法一体的思路,使儒家制度美学具备了从知识话语向意识形态转化的可能。儒家审美乌托邦的实质是对周代礼乐文明的文化改制,儒家制度美学的实质即关于这一文化改制的思想布局与话语表达,是为实现儒家向往的好政治而对审美生活所做的规划。儒家制度美学有力地建构了古代中国审美文化图景,然而儒家思想的内在症结决定了审美乌托邦只能是一个关于政治、文化与审美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5.
说“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甲骨文像三片玉被一根绳子串联的侧视图,是个象形字。古人以玉为宝,所以要用绳子串起来。全文和小篆的写法像“王”,仔细分辨,其实不一样。小篆“王”的写法是第一、二两横靠近,离第三横远。“玉”,小篆的写法是“王”,三横是等距离的。楷书因为怕“玉”与“王”相混,所以才加一点写为“玉”了,以示与“王”的区别。《说文解字·玉部》:“玉,石之美。”玉是一种细密、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多呈乳白色,一般用来制造高级工艺品或做装饰品。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玉器证实,远在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玉来制造各种…  相似文献   

16.
土地道德的辛勤耕耘者——苇岸散文及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不断驱逐,当代作家对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他们独特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苇岸散文所表现出的“土地道德”这一主题应运而生。他通过对“大地的敬畏”、“生态意识的觉醒”、“理想人格的重建”这三大要素的诉求,试图在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开掘精神家园。苇岸的散文本质上是对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的继承,并表现出自己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两种审美理想的“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在旧题梁武帝《书评》中被戏剧性地并置一处,致使原有阐释产生困境。通过对书学文献的考证爬梳,发现《书评》原旨在于主张一种具有“舒蹙之势”的中和之美。古代书法美学之研究,须具备考证功夫、会通视野与同情了解的结合,才能建构起中国性、本土性的书法美学。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诗学的仁本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这使其在美学理论上,不论对于人格美、诗之美、乐之美以及自然美的观照与摄取,都要求以仁为本体,以在人自身的修养与一切活动中,都能“依于仁”,以仁为标准,不仅可望以仁制诗,还幻想以“归仁”达到理想的仁本社会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9.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形成注重以“仁”为本的儒家美学,力图建立情感、心理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品德高尚的理想人格;道家美学注重“道”,追求人与自然的诗意对话,达到物我合一的至高审美境界,成为儒家美学的有利补充,两者在相互冲突、同化中发展、创新,共同构成中国美学的主体,体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性。  相似文献   

20.
百科瞭望     
“华夏”我们中国人常常自称为华夏族的后裔,那么,“华夏”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古书中对“华”和“夏”的解释并不算少,但一般都是分开来说的。如《左传》中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之说;而且《书经》疏注中也说:“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华”和“夏”到后来才被人合称为“华夏”,是古人对祖国的一种美称,盛赞祖国疆土的广袤和颂扬讲文明、讲道德、讲礼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南山)“酒吧”是酒馆的代名词,但最初它只是一根横木的英语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