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新梅  沈力  张凤茜 《管理学报》2008,5(5):746-750
以我国电力产业放松规制的实践为背景,基于产业组织理论构建了区域电力市场结构、所有权结构对发电企业效率影响的综合模型。以1999~2006年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分层线性模型回归方法对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结构对发电企业效率的影响效果和影响路径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电力行业市场集中度下降有利于我国电力企业效率提升;电力行业国有所有权比重下降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升;电力行业企业数量和国有所有权比重对企业效率存在负向交互影响作用,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文章测算了中国高技术产业13个行业的创新效率动态趋势及其贡献源泉。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呈波动增长趋势,增长主要来源是技术进步;内资企业的创新效率在增长幅度、行业范围明显高于外资企业;现阶段外资企业不是驱动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合作竞争的资源配置模式决定了中国必须提高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综合运用Window-Malmquist指数法和空间聚类方法测算分析中国31省(市)2004-2015年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及其演变规律和空间差异,结果显示:(1)总体而言,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呈现DEA有效状态,技术进步是其提升的主要贡献因素,但高等教育"区域鸿沟"的存在却导致追赶效应拉低了效率值;(2)从时间演变规律看,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相对稳定,但上升趋势并不明显,且存在两极分化或多极分化的可能性;(3)从空间差异情况看,31个省(市)中,江苏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最高,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具有"高高"特征,且效率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4)从空间集聚特征看,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关系,但追赶效应却降低了这种空间联系。  相似文献   

4.
由于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存在的回报效应,使得衡量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变得复杂。本文以35个工业行业为样本,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方法分解广义技术进步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3个部分,然后采用面板技术估算了这3个部分对能源效率的作用。结果表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是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科技进步的贡献相对低些,但随着时间推移,科技进步的作用逐渐增强,技术效率的作用慢慢减弱。  相似文献   

5.
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效率不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本文选取2012~2016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方法构建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统筹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文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宏观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金融体系对文化产业的服务效率偏低,与DEA有效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因素都有拖累,且以规模效率因素为主。未来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对文化金融发展的引导,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企业治理,促进文化和金融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6—2015年我国各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实证分析不同公众参与途径对大气治理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呈西高东低、整体平稳特征。公众参与回归结果显示,全国维度上,公众来访和人大建议对提升大气治理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区域维度上,公众来访仅对东、中部地区产生影响;人大建议不能提高东部地区大气治理效率;政协提案仅在子样本回归中呈现显著作用。建议完善公众参与政策,分区域、有侧重地指导公众参与行为,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提高能源消耗产出效率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机扰动和外部环境是研究能源消耗产出效率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传统的DEA模型无法剔除非期望产出对效率值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四阶段Bootstrap-DEA-Malmquist模型,采用199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松弛指标调整能源投入,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对能源效率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扰动,并借助Bootstrap随机抽样法进一步减小由于样本差异造成的影响,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测算了中国能源消耗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和随机扰动对能源效率的估算具有显著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后得到的能源效率值、技术效率变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调整初始投入后的技术进步值有所上升。此外,考虑环境因素时,能源效率值下降,但是进一步运用Bootstrap随机抽样法消除随机因素的影响后,能源效率值有所上升。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从能源效率与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中剥离,获得更为准确的能源效率值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方法对1997-2009年我国30个省市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了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作用,并且这种空间溢出作用在逐渐增强,同时,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会抑制能源效率的提升,能源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能源结构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剔除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1年中国30个省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总的看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规模效率被高估,环境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东中西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存在较大差别。研究认为,应通过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科技组织方式、优化政策、信息共享,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冯梅  王之泉 《管理学报》2012,(3):371-375,395
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从产能和产出的角度对27家上市公司2000~2009年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综合考察了这一时期中国钢铁产业的产能效率状况。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中国钢铁产业技术效率和动态效率都较低,存在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其中,较大规模企业技术进步明显,但存在较为严重的劳动力松弛;较小规模企业动态效率较高,但技术变动能力相对较差。由此,中国钢铁产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以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升;保持产业政策的平稳以及增强企业的适应性,以有利于动态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刘娟  唐加福 《管理科学》2022,25(4):88-106
企业外部环境的治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的关键在于为企业提供优良的外部营商环境.基于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及区域治理环境的不均衡特征,提出区域投资承载力概念,并从支持力、压力和调节力三个维度构建投资承载力评估体系.在测算我国31个省市投资承载力水平的基础上,从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外部因素出发,实证分析营商环境、区域投资承载力对上市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以2006年~2017年我国深沪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营商环境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制度营商环境和区域投资承载力综合作用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投资效率差异显著;2)提高营商环境质量有助于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3)降低投资承载力中的压力、提升投资承载力中的支持力和调节力会促进营商环境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正向影响.建议政府营商环境改革的同时,从提升区域投资承载力视角促进企业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虑到能源与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间普遍存在的替代效应,本文通过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考察我国能源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计量模型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各分解部分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我国总体及区域内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自2001年起出现了退化现象,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异性较为显著,且有扩大趋势;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密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能源效率的改善均具有促进作用,软技术的贡献甚至已超越了传统科技进步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企业所有制与技术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华  王昀 《管理学报》2013,(7):1041-1047
利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2004~2009年的面板数据,从所有制差异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基于CCR模型的年度分析表明,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效率高于内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冗余。通过Malmquist指数的跨期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动指数均大于1,体现了较强的追赶效应和增长效应,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变动指数相对较低,说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速度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14.
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环境绩效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资本、劳动和能源作为投入变量,以各省份GDP为期望产出变量,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变量,在全要素生产理论框架下,基于DEA方法定义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和能源利用的环境绩效两类能源效率指数;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测算2000年至2010年中国各省份的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绩效及其分解指数,分析其演变规律与地区差异性;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实证分析中国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绩效及其分解指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绩效整体水平均较低,地区差异明显,节能减排潜力巨大;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绩效及其分解指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形或U形曲线关系;产业结构、人口密度、能源结构和外资利用对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绩效均有显著影响,但是影响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经历了长时期的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体制依旧存在着众多非市场因素。信奉金融自由化信条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倾向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必定存在严重的低经济效率。本文采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测算了2000~2013年中国的省级绿色发展效率,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随后构建Tobit模型从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两方面全面考察了金融体制改革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效率测算结果显示,绿色发展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整体较为低下且呈现"U型"的演化趋势,而规模效率较高并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进一步的计量模型发现,金融发展显著改善了纯技术效率,并足以弥补其对规模效率造成的损失,从而促进绿色发展效率的增长。特别地,金融结构与经济效率显著相关,股票市场较银行业更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率。此外,2008年金融危机强化了金融体制改革对经济效率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并辅之以合理的金融资源分配政策,将有助于实体经济的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大保护区域19个省市物流产业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三阶段DEA评价模型,对该区的物流产业效率进行了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采用Tobit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其物流效率的影响程度;并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物流效率的发展现状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长江大保护区域物流产业发展不均衡,物流效率呈现出"下游高、上游低"的阶梯式分布,规模效率的增长对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贡献最大,并且技术进步指数是影响物流效率变动的关键因素。最后提供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11年至2019年中国商业银行季度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对中资银行效率的影响并分析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效率和规模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结算业务规模与股权结构不同的商业银行产生差异化影响。另外,银行业对外开放强化了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中资银行“走出去”强化了人民币国际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促进作用,外资银行“引进来”强化了人民币国际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影响我国银行业效率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旭  凌亢 《管理科学》2001,14(2):24-29
运用DEA模型测算了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我国银行业效率(1993年~1998年)的主要因素银行资产质量、人力资本、经营管理能力、产权结构、市场竞争程度等。  相似文献   

19.
采用DEA-BCC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我国沿海地区2008—2019年海洋经济综合效率、海洋技术效率(分解为海洋纯技术效率和海洋规模效率)及海洋技术进步变化,并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DEA有效且其海洋技术效率、海洋纯技术效率和海洋规模效率呈波浪式上升态势;分地区而言,天津海洋经济综合效率指数最高,福建和广东次之,且大多数沿海地区Malmquist指数均大于1。从海洋经济效率指数分解来看,海洋经济效率较高的是低投入中产出的天津和福建,而不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广东和山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9-2018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探究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过程,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国及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均呈逐渐提高趋势,高效率省份比重逐渐增大,低效率省份占比逐渐减少;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总体差距呈下降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距逐渐缩小,而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区域内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四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区间差距均呈缩小趋势,医疗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部分交叉重叠问题是导致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东部和东北地区基本无极化现象,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大部分年份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存在显著且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技术人员占比对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存在显著负向直接作用,等级医院占比具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而人口密度和老年抚养比的正向直接作用与溢出效应均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