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发展旅游业对黑龙江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省旅游资源丰富,这些资源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搞好旅游资源开发,培育旅游产业,对于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光慧 《社科纵横》2010,25(3):26-28
进入后危机时代,由于各个国家的贸易保护使中国出口受阻,因此拉动内需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重要国策。扩大内需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建设。中小企业以其特有的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和扩张优势,必将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经济的首选。本文在对中小企业和城镇化的耦合性分析中,阐述了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融资困境及其成因,并对金融支持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村区域城镇化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区域振兴和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农村区域城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城镇化发展内在张力机制的作用,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选择科学的推进方向和合理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区位条件的张力作用,推动城镇化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张力作用,推动城镇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张力作用,推动城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充分发挥历史继承的张力作用,推动城镇化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非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黑龙江省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乏力、城镇密度小、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原因,使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缓慢。坚持城乡统筹,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科学规划,加快小城镇发展,建立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制,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实施城镇化发展的宏伟战略。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城镇化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城镇化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不但会使消费需求大幅增加,还会产生庞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住房建造等投资需求。与传统城镇化提法相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城镇化内在质量的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过去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的提升与转变。新型城镇化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从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占有百强县的绝大多数。其成功经验就是积极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而县域经济发展又会吸引更多的产业集聚,形成良性循环。东北、中部、西部的县城特色产业集群虽然也有一定发展,但大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应该向东部百强县学习,依据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进入“十四五”时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新国情、新特征和新挑战: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人口态势对城镇化影响加深;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上发达国家城市化模式产生重要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加速转向。上述转变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模式、路径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义与多重目标,重点剖析了当前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在体制机制建设、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态、城市治理水平与发展韧性、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应对方略。  相似文献   

8.
2014年3月,党中央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是集约、生态、节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既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实现新型城镇化内涵、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的进程中,县城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我们应着眼于县城的全面建设,通过分析县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作用和制约因素,对县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机制进行研究,最终探寻一条以县城的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三省农村城镇化率一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三省逐渐落后于其他经济区域.深入分析原因,主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体制残留历史积弊没有彻底割除,对东北三省所具有的地域比较优势认识不深,发挥利用不充分,阻碍了东北三省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升.在加快东北三省农村城镇化发展上,应充分发挥东北三省耕地资源丰富、装备制造业发达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大农业的潜在优势,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使进城的务工农民真正市民化,从而促进东北三省农村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广泛的世界性潮流,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行进的过程中。乡村文化由人文与生态直接整合而成,城镇化发展必然会改变乡村文化生态。乡村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与现代产业形式结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打造“文化城镇”。城镇化建设应以乡村文化资源为基点,在建设规划上彰显出乡村文化特色。要善用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促进城镇化与乡村文化资源良性互动,在保护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基础上促进区域文化的融会共存。提高乡村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联度,用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多元城镇化道路与中国农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益龙 《创新》2010,4(1):5-10
要推动农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跳出农村,从城镇化进程中去谋求农村发展之路。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镇化将促进农村实现质的飞跃和发展,因而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的城镇化可以选择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其中主要包括通过新农村建设而推进的乡村生活方式——城市和乡村集镇化,以及通过制度创新而推进农村劳动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多元城镇化将促进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农村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旨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两大战略。总结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需要厘清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找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突破口。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资本与劳动力各要素在向城镇流动中已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向城镇集中,耕地减少,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村庄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普遍;资金外流状况未得到改善,资本要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还有待发挥。为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者实现良性互动发展,从宏观上应做好统筹规划,而从微观上应密切结合村庄发展实际,通过区分不同类型的村庄确定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策略重点。  相似文献   

13.
刘涛  闰彩霞 《创新》2014,(3):35-39
中国城镇化建设正面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日益的严重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分析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同时,学习和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对推进中国生态城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和作用。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必须探索一条生态城镇化的建设道路,确保城镇化的建设性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人的具体问题。立足于城乡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以人的具体处境为研究导向,从人—地—事—权这四个基本维度切入,能够从中观层面去理解"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人—地—事—权这四个基本维度,分别对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法治保障、城镇化建设中的地权法治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治理法治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多元化权益救济体系四个方面的重要问题。研究这些重要问题应立足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经验,摆脱既有的价值观念束缚以及西方城镇化理论的思想藩篱,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影响各种问题的机制性因素,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给予有效回应,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从而推进实现"人的城镇化"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人口规模对一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多方面影响,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人口结构、经济规模、现代化进程和国家治理四个维度上具有独特优势,也面临严峻挑战。首先,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力资本规模优势,但也面临人口结构转换问题;其次,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但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再次,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发展纵深优势,但也面临更加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最后,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治理能力优势,但也面临更为复杂的治理场景。进一步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要以优化人口发展应对人口结构转换问题,要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要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善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平衡,要以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要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以适应复杂治理场景。  相似文献   

16.
国内     
<正>2020年实现3个1亿的城镇化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群众利益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在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问题突出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群众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增长,但乡镇层面的城镇化会对就业产生怎样影响,仍是一个待澄清的问题。与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不同,乡镇城镇化并不是静态地影响就业,它除了从需求角度影响存量劳动力的就业外,还会从多个维度冲击农村劳动力的劳动供给意愿,并改变劳动力蓄水池的容量。这些新增劳动力大多只能通过本地非农部门的发展来消化,如果城镇化推进方式不当,不能有力反推非农部门的发展,就可能会加剧非自愿型失业。基于河南、湖南等五省的调查数据,我们验证了上述判断并发现,在那些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来推动城镇发展的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非自愿型失业明显减少;相反,在那些脱离周边城市的协同效应而孤立推动城镇化的地区,非农部门的发展比较滞后,非自愿型失业现象更为普遍。本文的结论提醒我们,在乡镇层面推动城镇化将面临更迫切的产业协同问题,这需要对城镇化的推进模式进行更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远远跟不上群众需求或与群众需求产生偏差,在此形势下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镇化要求相适应,对于加强对城镇化管理,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品质,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九占 《学术交流》2003,(11):78-80
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就必须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各级政府应当把城镇化列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保持土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置换政策,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实行有利于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在小城镇建房和购房,实施有利于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承包地管理政策,建立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完善的小城镇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