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6年春,开始接触俄苏文学;高中时真正对俄国文学着迷,并对报考大学和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先后翻译了《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冈布里努斯》、《阿列霞》、《日瓦戈医生》、《塞纳河畔》等俄苏作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尤其是从"五四"到"文革"之前的这个阶段,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五四"时期"为人生"的文学、20和30年代的革命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5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甚至"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都受到了俄苏文学的直接影响。文革结束后,苏联文学模式不再是中国文学的唯一选择,中国作家对苏联文学进行了有选择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俄苏文学对张洁的影响,既来自于时代文化背景的熏陶浸染,也来自于作家主动的接受与借鉴。总体而言,俄苏文学主要影响了张洁早期的创作,其中有俄苏文学优良传统被整体性潜移默化的方式消化吸收的情况,也有直接汲取契诃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作家某些艺术精髓的方式。张洁之于俄苏文学,既显示了中外作家的文心相契,也于同中显异,突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4.
1 瞿秋白(1899—1936年)不仅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名卓越的战士,而且是现代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中俄文字之交的一位光荣使者和我国最早一批从俄文原作译介俄苏文学的人,他在传播俄苏文学方面,起过无可代替的历史作用。他以优美传社的译笔,把俄苏文学的精品介绍给中国读者。他把从事这项工作,同改造中国社会的伟大事业联系了起来。他那些才华横溢的译作,他在译介饿苏文学时所提出的许多见解,在当时,曾经使许多人受到深深的启迪;在今天,对于我国新时期的文  相似文献   

5.
在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的中国作家群中,王统照是其中的一位。王统照热爱俄苏文学是受其人生理想和文学观念制约的。王统照高度评价俄罗斯进步文学对俄国革命事业所具有的潜在力量,他大量翻译和介绍俄苏优秀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宣传俄苏文学的优秀传统,以此来启迪中国的文学青年,反对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王统照自己的创作也从俄苏文学宝库中汲取了营养,在经过民族化溶炼之后,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来。  相似文献   

6.
为了向国内介绍俄罗斯苏维埃文学作品,交流研究和翻译工作的经验,最近在武汉召开了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研究工作会议,决定创办《俄苏文学》杂志(暂定出双月刊)。这个刊物由南开大学外文系俄苏文学研究室、吉林大学外文系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室、武汉大学外文系俄苏文学研究室、山东大学外文系俄苏文学研究室、四  相似文献   

7.
沦陷时期东北文学的生长环境极其险恶,但这一时期的东北文学发展非常迅速并且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这与东北作家们积极学习俄苏文学密不可分。一方面,东北作家大多自觉的以笔为枪,揭露日伪统治者的暴行,颂扬人民的反抗斗争,这种情况下,表现斗争主题的俄苏革命文学就成为东北作家的学习榜样;另一方面,很多东北作家执著于对乡土的书写,这种乡土写作更多地吸收了俄苏经典文学的营养,既暴露了日伪统治下东北社会的黑暗,又展现了生活在凛冽自然气候和政治气候下的东北人民的苦难和忧伤。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生极为关注俄国、苏联文学,不仅译介了大量俄、苏作家作品,并且其创作也明显地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对于鲁迅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也以鲁迅与俄、苏文学的比较研究成绩最丰。还在1939年,罗荪就写了《苏联文艺的介绍者——鲁迅先生》一文。但最早出现的论述鲁迅与俄国作家关系的专文,当是赵景深的《鲁迅与柴霍夫》(发表于1929年6月)。这里,我们拟先将鲁迅与俄、苏文学关系的总体论述作一下评介,然后再分头介绍鲁迅与各个  相似文献   

9.
"左联"时期的文学论争与俄苏文学和文论在中国的传播,都与期刊的译介有密切关系.1928年至1934年间,左翼期刊积极译介苏联文学作品和无产阶级文论,同人期刊也较全面地译介苏联文学并能及时地介绍苏联文坛消息,期刊与读者均能理性地看待苏联文学,标志着无产阶级文学和马列主义文艺思想影响的扩大,也是这一时期论争的理论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但由于这时的期刊依然存在片面地追随苏联文艺的倾向,因而这一时期"左联"方面依然没能克服盲从和"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两个口号"的论争与俄苏文学和文论在中国的传播有关,而这又受制于论争参与者的价值观念与期刊对俄苏文学和文论译介的互动。1934年至1936年,国民党系统的期刊译介俄苏文艺,一般以作品为主,且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主题相关。同人期刊译介俄罗斯文学名家名作,也积极译介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艺动态。左翼的期刊译介了大量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苏联文艺政策的文章。它表明中国的文艺界进一步向苏联的文艺思想看齐,因而"两个口号"论争的理性色彩也进一步加强,但同时也使论争中的"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现象无法完全克服。  相似文献   

11.
“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内核、经世致用的近世湖湘文化特质以及救亡图存的时代呼求构筑起“左联”湖南作家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的相通性使这个聚合得并不十分紧密的团体在择取外来文学时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特征 ,即以俄苏文学为主要的导师和朋友。由于中国新文学具有浓厚的文化属性 ,因而“左联”湖南作家对俄苏文学的偏爱 ,与其说是文学上的认同 ,毋宁说是文化上的认同。而湖湘文化的缺失则造成了他们对外来文学最终缺乏一种兼收并蓄的胸怀。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使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维因素,读者的阅读是文学的再创作。文学的“误读”是文本解读的常态。“误读”现象的产生既受社会与时代因素的影响,又有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个体性差异,其原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100年中,俄罗斯-苏联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对中国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我们对它的接受却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在认识上也有偏差。回顾自“五四”前后至90年代中国文学接受俄苏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考察它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接受、影响与转换,了解其中被我们所忽略与排拒的有价值的内容,认清苏联极左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给中国文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探讨制约上述接受史的文化原因,对于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及其理论基本格局形成的外部条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的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平凡的世界》取得巨大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道德因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小说的这种道德资源部分来自传统文化和西方启蒙理性文化,但更多则来自对俄苏文学中有关道德主题探索的汲取。这里涉及到的俄苏作家很多,但就影响程度来讲,以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自我完善"行为、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以及艾特玛托夫在《白轮船》中所表现出来的关心弱者的人道主义情怀等最大。这些道德资源构成了《平凡的世界》中所表现的道德主题,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沉郁雄浑、大气磅礴的道德震撼力。  相似文献   

15.
杜文晓 《南都学坛》2012,32(6):67-70
最近几年来中国80后文学匆匆地进入到越南,它们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和支持,但越南文学批评界的态度却很冷淡,同时有不同的看法。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对越南年轻人心理生活和审美爱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80后文学作品进入越南的数量比有艺术质量的文学作品进入越南的数量要多,这让不少人误解"中国当代文学只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中国作家在接受其影响的同时,表现出一种与日本不同的选择性。其一,两者所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内涵不同。其二,两者所体现的颓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日文化的差异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现实是产生这种变异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左翼文学批评到了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以《七月》、《文艺阵地》、《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不同流派,它们在文艺思想上彼此有一些重大分歧。但共同的左翼身份,又使这些刊物在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文艺观念上保持了一致性。这落实在译介俄苏文学和文论方面,就是它们在40年代民族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下,特别重视战斗精神的传达,推崇人民性的标准,关注现实主义的理论问题,从而表现出了左翼文学批评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百年孤独》在新时期中国引发了接受热潮,它的译介和迅速经典化在于其将"拿来"的欧美文学经验与本土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契合了当时中国对文学现代性的整体想像与要求,由此引发了中国作家从形式、手法到内容、题材乃至观念、精神的全方位的借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误读,当然这种误读也可看做是中国读者抵制经典的巨大影响焦虑,发挥自己自主创造的有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最主要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瞿秋白无论是早期赴苏联的考察和学习,还是在离开党的领导岗位之后介入左翼文艺运动,他对俄苏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一以贯之。瞿秋白对俄苏文艺的译介和研究成就卓著,同时也不可避免烙下时代的痕迹,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偏颇。  相似文献   

20.
从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的大小、深浅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世界文学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俄罗斯文学;二是欧美文学;三是拉美文学.由于复杂的地缘、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俄罗斯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种子和土壤一般的关系.而欧美文学对今天活跃在文坛上的一大批中青年作家来说,影响则更大,特别是那些20世纪的欧美作家.可以说引起了中国文学质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动机或者助推器,尤其是卡夫卡,还有拉美文学中的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当代文学今天这个样子.然而,要想在世界文学格局中获得显著的地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需要真正从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中国的现实与历史中打捞文学的精髓.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今后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双脚踏在自己的土地上,与此同时打开视野,重新阅读和思考俄罗斯文学和拉美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