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用为本是先秦两汉语言批评理论的核心思想,至魏晋南北朝实用为本论发生了向审美中心论的转化。这种转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注重辞采美;二是强调声律美;三是张扬句式美;四是讲究文字美。导致转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文学形式美的创作潮流、作家对语言美的空前追求、文字学及声律学的研究成果、文论的成熟与理论家的自觉探索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等。魏晋南北朝以审美为中心的语言批评所涉及的辞采美、声律美、句式美和文字美等仍属于语言的表层美,主要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这种对语言表层美的探索为后人研究语言的深层美打下了坚实基础。魏晋南北朝语言批评的审美中心论是先秦两汉语言批评实用中心论,过渡到唐代之后对语言深层美展开研究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2.
西汉散文继承先秦“尚用”的传统,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关注民生,充满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散文创作表现出缘情趋俪的审美大势。由于对文学以情动人的特征的认识有所深化,“为情而造文”或“述志为本”的散文作品,一扫过去的教化、讽谏之旨,代之以慷慨悲歌或哀怨之音。写景散文的盛行,显露出明晰的山水审美意识;骈偶从原先的一种修辞手法变成了建构文章的基本要素,使骈文以一种崭新文体的姿态堂而皇之地挺进文苑。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情节特征孙秀荣小说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跻身于文学殿堂,始于魏晋南北朝。此前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及野史杂传等虽然也都程度不同地具有小说的一些特征,但都构不成一种独立的文体,它们都还只是小说的源头。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某些作品,内容固然也嫌简...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所存“纸”字意义关系重大,影响深广。该时期社会用字,书体发展,各体皆备,可以适应于不同的文体、使用于不同的场合,与文体发展特别是与书面文学发展的关联更为直接。而书体的完备,除了文字系统楷化完成过程中自身发展的规律外,主要取决于物质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物质的因素,当时就是书写介质转换的实现即纸张在魏晋南北朝真正普遍进入日常书写领域;社会的因素,则是家庭教养的积累和崇尚书艺的社会需求。魏晋南北朝文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体裁流别,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到书体的发展和介质的转型,自会有助于某些内在联系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1993年6月8日至10日,首届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港澳、日本等45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上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史的地位、诗赋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家族、文学与宗教、文学特殊现象以及文学理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0位中国大陆参加了研讨会,我刊主编、教授  相似文献   

6.
宴集诗序的创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以颜延之和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为代表的南朝宫廷宴集诗序,是奉敕应制之作,具有政教化内容特征,深受颂赞、符命、封禅等歌颂性文体的影响,而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同时,这类作品继承了汉大赋润色鸿业、宣谕上德、雍容揄扬的价值取向和铺张扬摛的审美追求,在创作倾向和艺术方法上,也与汉大赋有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所谓“移情”或“移情作用”,本是德文和英文的意译,是指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一种感情移入现象。它是审美主体将自己的主观感情移入到审美客体之中,从而使客观景物生命化、性格化,达到物我一体,主客融合的审美境界的结果。移情理论虽然是西方首先提出来的,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它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中,却早已得到普遍的运用。且不说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中早已存在着移情现象,即使在魏晋南北朝的咏物抒情小赋中,移情现象也普遍存在。魏晋南北朝“触兴致情,因变取会”①的咏物抒情小赋,大都假草区以致意,托禽族而言志,通…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诗人注重视知觉的审美直观功能,强词临景构结、寓目辄书的视觉造型,自觉地追求诗境的立体意象,使古代诗歌,尤其是空灵含蓄的写景抒情之律绝,产生出“诗中有画”的鲜明特征。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的“伫中区以玄览”、刘勰的“物沿  相似文献   

9.
李新宇 《晋阳学刊》2004,(4):105-107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带有悲怆情志的抒情小赋作品。考察这种文学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点从外部源流方面考辨,抒情小赋源出于楚辞,必然受到其哀伤情调的沾溉。从时代环境方面考订,魏晋南北朝又处在征伐不断的动荡时期,作品反映时代也必然带有悲伤情感。从文学自身发展方面考证,文学自觉和文学理论成熟也为作家宣泄这种感伤情绪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散文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实用走向审美、在实用中逐渐加强审美化的过程。据此,本文对古代散文史的分期试从宏观上作整体的观照,分为四个时期:为实用而求审美时期(先秦两汉散文),自觉追求形式美时期(魏晋南北朝散文),实用和审美并重、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统一时期(唐宋散文),寻求总结创作规范和向现代散文转化时期(明清散文)。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妇女对学术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魏晋南北朝号称乱世,在学术文化上却是一个大放异彩的时代,而广大妇女所起的积极作用和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不容忽视的。笔者特撰此文,略作论述。一魏晋南北朝妇女对学术文化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文学上。从汉魏之际到南北朝,从建安文学到“永明体”的产生,各个时期都有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各种文体的发展均有其一份功绩;她们创作了大量的诗、赋、铭、颂、诔、赞、书、疏,撰写了一批文集,给后世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建安年间被历代作家誉为中国文学的黄金时  相似文献   

12.
汪小烜 《中国学术》2003,4(4):290-29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一直是西方汉学家关注不多的领域,加州大学1990年曾经出版过一本论文集(根据1980年的会议提交的论文编定),大体可以作为当时汉学界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水平和方向的一个反映。哈佛大学出版社以1996年“与古人对话”会议论文为基础、于2001年推出的这本论文集,同样可以让我们透视近期来的西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及其趋势。  相似文献   

13.
汪小烜 《中国学术》2004,5(1):367-37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一直是西方汉学家关注不多的领域,加州大学1990年曾经出版过一本论文集(根据1980年的会议提交的论文编定),大体可以作为当时汉学界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水平和方向的一个反映。哈佛大学出版社以1996年“与古人对话”会议论文为基础、于2001年推出的这本论文集,同样可以让我们透视近期来的西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及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文学史及研究论著中,王粲被认为是建安七子之首。但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王粲并非总列第一。曹丕、曹植、刘勰、钟嵘四位最有代表性的论者,对于王粲的排位就并不一致。这反映了论者的深层心理与品评标准的不同,由此可以洞察魏晋南北朝文论向文本转化的审美自觉的评论态势。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情爱描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情爱描写孙秀荣提起中国古代文学,人们往往想到唐诗宋词,想到明清小说,甚至想到先秦散文,想到元代杂剧,却很少想到魏晋南北朝。的确,魏晋南北朝不是产生文学高峰和文学巨人的时代,它既没有唐诗宋词那样举世瞩目的辉煌,也没有施耐庵、曹雪芹那...  相似文献   

16.
何光顺 《江淮论坛》2006,(6):157-162
魏晋南北朝向以“文学自觉”著称。其实,该时期的“文学自觉”同时也是“文学的反自觉”,文学的分体合流与返本合源在该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都有重要体现。追溯魏晋文学“自觉/反自觉”说的嬗变轨迹及历史背景,并以“玄言诗”为个案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即可看出“魏晋文学自觉”说存在的某些偏颇,“魏晋文学反自觉”说的纠偏性补正,以及其后魏晋文学“自觉/反自觉”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魏晋南北朝的审美动力说袁济喜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到了汉末魏晋时期,出现了新的嬗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魏晋文的自觉。这种"文的自觉"集中表现为对审美动力的新的认识。所谓审美动力,是指审美发生的动机。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与认识不同处...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审美情感论张晶重情,是魏晋南北朝审美思潮中的一个主要趋向。相对于“诗言志”的命题而言,西晋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命题,无疑是昭示着审美意识发展史上一个新的时代。诚然,汉魏以降,“情”与“志”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杂使用,“缘情”未必一...  相似文献   

19.
姚海燕 《船山学刊》2003,(2):117-120
唐代文学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不是大一统,而主要是得益于唐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呈现出日趋繁荣的兴旺局面,台湾、香港和大陆三地相继召开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国际研讨会,对推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笔者粗略统计了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有关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论文目录,这两年大约在850篇左右,分别论及诗歌、辞赋、小说及文论诸方面,下面就分阶段分专题作择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