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真实性问题是新闻学的本位问题,也是新闻侵权纠纷中争议的焦点问题,但是存在着很多争议.本文对目前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理论做了一个梳理,对新闻侵权纠纷中的真实性作出新的理论诠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逻辑真实为核心的判断新闻真实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传统新闻学执著于“新闻真实”与“客观真实”的一致性、符合性和同一性,以致形成 “真实性”神话的新闻乌托邦。在哲学向度上,这是一种混淆“认识论真实”与“存在论真实”的理论错位。新闻真实只是一种叙事的真实,一种被主观性侵淫后的真实。新闻真实主观性是隐匿存在的先验主观性作用于传播主体、受众和语言的结果。正视新闻真实主观性的确然性,不仅不会否定新闻的客观性价值,相反,却丰富和拓展了新闻真实的理论内涵,也使新闻实践找到理论皈依。  相似文献   

3.
科技新闻丧失真实,多表现为陈述意境的虚假。做到事实符合实际,再现完整而精确的知识,是科技新闻真实的两大要素。忠于这两种真实,记者必须进入知识必然性的意境,否则如观海市蜃楼,难以把握自然规律的演绎系统。文中指出,真实不等于真理,但具有彻底真实的科技新闻是一种真理的认识形式,需要严密的逻辑序列再现真实感。在科学探索的报道中,新闻真实是相对的,只要求再现科学家探索事件的真实,知识真实则可能是一种幻觉或推测。伪科学是伤害新闻真实的大敌,许多记者在描述伪科学的表演中,大肆渲染“真实”意境,使广大公众受到欺骗。记者没有科学意识,就无法捍卫科技新闻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新闻及其价值体系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国家传播学理论建构的核心范畴。在数字媒介环境下,重新认知新闻的属性,阐释新闻真实的内涵,对于提高国家传播的效率,改善媒介生态,拓展国家传播的全球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认为,新闻是一种人类基于新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的信息生产与消费行为;新闻真实是保持国家新闻传播秩序化的重要前提;新闻真实存在时间、空间、领域与主体层次差异;共时与历时、相对与绝对、过程与结论、部分与全面、现象与本质、普遍与领域、客观与主观、个体与社会、性质与层次以及国别和度量,既是新闻真实的传统范畴,也是数字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发现真相,保持叙事立场的客观、公正,既是新闻传播的理想追求,也是国家传播的应有境界。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的新闻真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网络新闻也不例外,虚拟世界同样需要真实。大量新闻失实导致受众对媒介出现了信任危机,新闻真实性遭到质疑。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形式,一时成为各媒体公信力受挫的罪魁祸首。那么,网络环境是如何影响新闻真实性?又何以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闻叙事:客观真实性与主观倾向性间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叙事是叙述者对新近发生的事件重塑的产物,新闻叙事不是事件“脉脉的自我显示”,而是叙述者通过叙事话语对原事件的“指称”和“命名”。叙述中,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与语言的主观性倾向相冲突:在对所叙之事的选择上,一方面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的始末;另一方面,框限系列事件中的局部事件,以传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在叙述主体的介入上,新闻叙事一方面努力营造主体不在场的假象,另一方面,主体又以言者主语、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化的身份介入叙事,主宰叙事的进程。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与语言的主观性倾向决定了新闻叙事只能是在客观真实与主观倾向性之间博弈并寻求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7.
艺术真实是指通过假定性的情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内蕴的真实,其中潜藏着通过反思建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历史理性这一总体性叙事。而这一叙事在后现代理论的辐照下,被"不合情合理的可能"这一创伤性的偶然态所逼视、质疑。在大众传媒语境中,"不合情合理的可能"与"艺术真实"的短路,让我们意识到新闻真实中的"知晓"和艺术真实中的"相信"这两个维度的博弈,意识到文学艺术的魅力在于让大众在"相信"中重建自己的主体性,从而实现从艺术到现实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新闻真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现实受众获取信息的本质要求。杜绝假新闻出笼需要媒体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绷紧防假弦,更需要记者"实","核实"是防假的最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9.
新闻图片的价值要素包括新闻真实、新闻伦理、视觉真实、视觉伦理、视觉审美等方面,各价值要素之间存在不协调关系。其中后三者是在现代传媒环境中凸显出来的价值要素。视觉真实是新闻图片是否值得被传播的阈限;视觉伦理是富有弹性的、可变度较高的价值;视觉审美在三大价值中被研究最多、最细致、最富有弹性,也是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最为熟悉和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面,也是受众在阅读图片时最为关注的因素。只有克服视觉真实与新闻真实、视觉伦理与新闻伦理之间的不协调,新闻图片才能成为独立的、有效的传播品类。  相似文献   

10.
解读电视新闻真实再现的适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再现”手法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在学术界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在“真实再现”与新闻真实之间如何找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方面上,结合电视发展的需求,探讨建立在真实、适当的基础上的“真实再现”对新闻真实的适度解读,既能进行本质上等同于回顾式的口头解说,又可增强报道的可视性,充分发挥电视视听结合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1.
"情景再现"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叙事手法,它以事后"演绎"的方式再现新闻事件的原貌.它在丰富新闻表现形式的同时,却也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等原则.尤其是近年来不少视频新闻对其滥用,进而引起学界及业界对此方式的种种争议,使其陷入发展困境.如何正确使用、合理发挥"情景再现"的作用,是新闻报道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声画合一”是电视传播的最主要特征。时间、空间和对象同步是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一个非常独特的原则。被摄录主体的不自在性、配合性、表演性、急转式、对抗性等镜头反应,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事实的进程、改变事实的本来面貌。摄像记者必须对摄录对象可能出现的种种镜头反应有着清醒的认识,可采取选择抓拍、隐蔽拍摄、率直拍摄等相应的切实有效的对策,以尽可能减少新闻要素对新闻真实客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基石,是新闻报道工作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坚持新闻真实性,防范和根治新闻失实,对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中,真实性抗辩是媒体最常用也最有力的抗辩事由,但其适用关系到多方面的制度选择与利益平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三方面困境。一是“真实”的标准不一,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差异常常导致证据认定冲突;二是关于“真实”的举证责任分配逻辑混乱;三是合理性误信行为的过错认定标准不明。比较西方相关国家的立法及司法经验,我国真实性抗辩中的“真实标准”应予适当放宽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同时明确合理性误信行为的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15.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与媒体融合发展给传统新闻实践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基于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新媒体应用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跨媒体传播技能,媒体融合和互联网思维则要求其超越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协调能力.重庆新闻学院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经过数年探索,构建了基于真实任务和真实评价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宣传部与学院的协同策划为特色,以专业教师与行业导师“1+1”联合指导贯穿始终,由学生自主组建项目组并实地完成真实采访任务,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全面训练了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的综合实战能力.在部校共建得以大力推广和地方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这不啻为一种值得借鉴推广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录者和社会人之间的角色矛盾导致记者遭遇职业责任和社会公德的尴尬;公众一方面要求记者首先做一个社会人而放弃其记者的本职,另一方面又期盼新闻记者更加真实地报道现实生活,呈现出受众的尴尬。  相似文献   

17.
UFO,它曾经让无数人为之兴奋和迷惑,多年以来,有关UFO的报道层出不穷,但外星人是否存在,是否曾光临地球,这仍是一个谜,有待科学家进一步考证。目前,有许多关于外星人和UFO的新闻事件,也许其中不乏客观真实事例,但一些新闻消息属于有意捏造,混淆人们对地外文明的正确认识。近日,美国太空新闻网列举了全球六大外星人虚假事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关系理论为基础,旨在以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道失范现象为例,反思对新闻真实性的教条主义理解所导致的伦理困境,并提出走出新闻真实性伦理困境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真实性原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采编工作的第一准则。然而近些年却时常出现一些失实的甚至是捏造出来的假新闻。从"纸馅包子"到"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再到"金庸去世",虚假新闻不断,有的甚至引起了社会混乱。虚假新闻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  相似文献   

20.
试论“传媒假事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的“假事件”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将由传媒公开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的事件或公共关系活动称为“传媒假事件”。“传媒假事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消息来源和报道者的重合、隐藏的动机、导演事件、事件媒介化、暧昧的真实。从理论上厘清“传媒假事件”的面貌,有助于在这方面形成新闻工作的职业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