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河南省农村产权制度现状与农户投资行为的调查 ,研究了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户投资行为的关系 ,分析了农地产权制度影响农户投资行为的途径 :即地权稳定性效应、资源配置效应 ;提出了在目前条件下提高农户对农地投资积极性的农地制度创新举措 :即土地使用权长期化、拓展使用权范围并予以法律化、建立平等占有而又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2.
土地制度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中国现有农地产权制度存在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使用权不稳、土地收益权受限、土地处置权不完整等缺陷,亟待改革。本着间接或直接地淡化农地集体所有制,给予农户更多的具有所有权特征的永佃权或财产权的共识,学术界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取消农地集体所有制,实行私有化;取消农地集体所有制,收归国有;保留农地集体所有制,对其进行改良完善。单纯的国有化、私有化以及改良完善化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都因存在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不足取,考虑到中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制度和私有产权对农业生产强大的激励作用,为减少制度改革成本,实行农地"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的"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制"比较而言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窦祥铭 《南都学坛》2012,32(2):101-106
农地制度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当前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所有权残缺;土地使用权不稳;土地收益权受限;土地处置权不完整。关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取消农地集体所有制,实行私有化;二是取消农地集体所有制,收归国有;三是保留农地集体所有制,对其进行改良完善。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优化路径选择应是"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这样一种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变迁的趋势和基本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限制农地所有权,强化农地使用权是现代农地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建立家庭农场制是我国农地经营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推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农地产权制度是农村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影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由于现有农地公有产权制度的缺陷,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约束力。要改造散而固化的小农经营模式,就必须破除较多地考虑公平性而牺牲效率的农地产权制度,在国家掌握土地最终所有权的前提下,赋予农户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6.
在农地集体所有制度与土地承包政策框架下,由于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模糊配置与分割,形成了所有权对使用权的过多剥夺与侵害,限制了土地财产价值的充分实现.合理界定国家、集体、农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一步解除对农户土地权利的约束,是农民土地财产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在以家庭承包制为主要形式的农地产制度中,急需对农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进行变革。在坚持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家庭承包制,实行农地使用权归农户所有,经营权为农户永偿占有,土地有偿转让,向商品化发展。形成适应市场体制的农地投入和流转机制,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调研,从农地产权的五个维度郎所有权、转让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分析农民对现有农地产权制度的认知现状,并引入认知度指标总体反映农民对农地产权制度的认知程度,建立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民认知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民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对农地产权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农户家庭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特征以及家庭以外的变量构成了影响农民对农地产权制度认知度的内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9.
农地产权制度问题的根本是其中的所有权制度。合理界定和安排农地所有权,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对农地所有权制度安排或设置的认知程度和真实意愿,它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太和县农户抽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就农民对农地所有权的认知和意愿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农地所有权制度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下的农民土地权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以来,曾一 度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 是,由于前期思想与理论准备不足,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近些年日益显现。 尤其是土地所有权制度方面的诸多漏洞,导致了农民无论作为个人还是 集体都无法享有法律在名义上赋予的农地所有权,从而在土地使用权、收 益权和转让权等各方面受到种种侵犯,最终造成农民的普遍贫困。要改 变这种现状,必须大胆改革现行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应该立足我国国情,走符合最广大农民利益的路。在当前人多地少,短期内农民不可能大批转移进城的基本国情下,土地私有化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也不利于土地利益在集体内部的公平分配。现实中农民对地权制度需求的满足离不开集体的存在。因此,明确村社集体对农地的所有权,强化村社集体的经营权,应当是当下土地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地所有权的法律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地集体所有权的立法构建、主体形式等方面存在着缺陷,农地所有权法律制度变革的要点,是通过立法确立物权意义上的农地集体所有权。  相似文献   

13.
为确保农地抵押贷款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保障抵押权益;在规模经营抵押农地的使用权收益等于小农户农地的经营权收益的前提下,要在农地收益中最大化实现规模经营农地抵押权益,会导致承包农户失去承包财产权及其权益(失权失利)。通过构建五权分置模式并分析三权分置与五权分置的权益匹配关系、权益保障优先序与权益量化对应模式,发现它们都不能同时保障承包财产权益、抵押权益与使用权益。为保护农户承包财产权益,需要试点被处置规模经营抵押农地承包权与所有权转让,优化农地权益结构:一是允许农民向银行抵押并转让承包权,获得承包权交易收益(保利失权);二是将农村集体组织农地所有权短期转让给承包农户(保权失利);三是将农村集体组织农地所有权短期转让给承包农户,承包农户获得承包权交易收益(保权保利)。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世界农地产权的演进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了世界农地产权演进与发展的三个趋势,即产权逐步明晰,产权结构日趋完整;适时推动农地产权流动,由平均地权向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弱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与国家管理权。  相似文献   

15.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基础上,通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市场化取向改革形成的现行土地制度,具有土地所有权二元结构、"农转非"双轨制和使用权管制四元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近年来出现的土地经营细碎化、"非农化"过度、非农用地低效率、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以及城乡发展失衡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说明尽管现行土地制度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速推进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国家和农民集体两个土地权利主体的不平等、农村土地所有权虚置和管理权异化,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完整和不稳定,以及征地制度不公平和不完善.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应实行全国统一的土地国有制度,建立补偿型的土地分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完善征地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农业反补政策对农村人口迁移和农地制度的影响,认为产生这些影响的根源是农民拥有承包耕地不具有财产的特征。克服这些影响的对策不是停止农业反补政策,而是改革农地制度。即取消农民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条件——农村集体的成员权,使农民承包地的使用权财产化(即承包地使用权具有使用的排他性、收益的独享性、转让的自由性等)。国家用“农地农用”法规限制农地的非农转移,并根据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每年释出一定量的农地。  相似文献   

17.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认定为自发的农地制度创新奠定了法律基础。目前的承包制并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产权制度稳定的诉求,因此,改革城乡二元土地流转制度,建立规范的农地产权制度,转变基层集体组织职能,理顺集体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关系,引入市场机制,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完善农村土地产权的保护机制是农民走向解放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地所有权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历史上,我国农地经历了从原始公有制向国有制再到私有制的变迁,而建国后则经历了从耕者有其田到集体所有的变迁。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农地所有权制度的变迁作了分析,并为《物权法》的制定、当前集体农地所有权制度创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宅基地制度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逻辑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宅基地制度亟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宅基地占用乱象丛生、农民产权观念扭曲和宅基地财产功能消失。(2)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三权”分置逻辑是:落实集体所有权以稳定资格权;引导农户生成心理所有权观念,为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和治理乱占滥用建立认知和行为基础。(3)实现路径是:一是在制度化表达中,将农户资格权界定为从集体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成员权,将原宅基地使用权界定为流转无碍的用益物权;二是落实集体所有权中的处分权、收益权和监管权,为农户资格权提供固化式保障,进而为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建立心理安全机制。由此得到新一轮试点改革实践的启示:一要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导向理解“三权”分置逻辑;二要以激活心理所有权为中介目标选择政策工具;三要从流转安全角度而非时空角度界定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中的“适度”概念。  相似文献   

20.
农民税外负担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法律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农民负担的产权制度根源,并探讨通过将债权性质的承包经营权转化为物权性质的农地使用权来进一步明晰农户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政府之间的产权关系,保护农户、集体、政府三方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