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区域科技实力的重要尺度,更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分析,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法建立了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和6大经济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合相关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指明了各省市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创新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当今社会的进步速度,专利则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体现,加快专利创新的发展对"十一五"时期安徽省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对安徽省近年来专利创新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描述,并运用TOPSIS法对相关专利创新效率的评价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安徽省专利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玲雁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59-63
文章以湖南省14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构建了湖南省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获得了湖南省区域创新环境的综合指标,以此对湖南省14个地市的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最终揭示了湖南省区域创新环境的差异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区域技术创新环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影响因素,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以企业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由4个模块,11个要素,36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用专家评判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进行指标综合的方法,提高了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可广泛运用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环境的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因子分析的省级区域创新环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区域创新环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对200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创新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创新环境得分,揭示东部及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劣所在,从公共因子的角度对地区间创新环境的差异进行研究和解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提升区域创新环境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区域创新环境关键要素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现有区域创新环境识别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从环境要素的动态属性和网络属性出发,引入社会网络分析,通过要素分析、关系分析、矩阵分析三个层次构建了区域创新环境要素的识别模式。结合实例,研究和识别出了信息环境、政策环境、研发基础设施、创业水平、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创新人才、法制环境八个关键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7.
高连和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5):67-70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基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设计,应以狭义金融生态环境为口径。设置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完备性、系统性、持续性等原则。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构成主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法制水平、信用水平三大因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通过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值的大小分级评价。 相似文献
8.
给出了测算区域创新能力的二次相对评价法,首先利用层次分析(AHP)测算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数,其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中的C2R模型测算二次相对评价值。该方法消除了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从而更加准确反映区域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主观努力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区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小能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44-50
服务业创新具有与工业技术创新不同的特征,为了对中国地区服务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从服务业创新投入、服务业创新环境、服务业创新产出三个方面构建了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2008年中国各地区服务业创新能力进行指数计算和排名。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服务业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呈现出东部高、中部中、西部低的格局。但从各层次内部看,则是各有优劣,因而,各地区要增强服务业创新能力,需要扬长避短,增加服务业创新投入,改善服务业创新环境,提高服务业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10.
从微观环境入手,以资源相似性和市场共通性为主导,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态势,研究地域环境范畴内快速消费品企业竞争对手识别的模型。参考一线营销人员的市场调研情况,以两个指标就挖掘出了较为满意的竞争对手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1.
区域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区域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观念创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科技创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模型的项目评标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评标对业主选择最为适宜的承包商从而确保工程顺利完成至关重要,其本质是多目标情景下对多方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定与优选。为改善现行评标模型的可靠性与便利性,将TOPSIS模型引入到项目评标决策中;通过深入分析评标指标赋权的特殊意义,提出了Delphi-AHP法和熵权法相集成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使权重既反映决策者主观偏好,又凸显方案客观差异;进而,构建了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模型的项目评标方法。通过案例研究,表明该方法的可行与高效,其得到的评标结果具有更好的区分度与决策精度,可以为业主决策提供更为科学、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信用环境评价是改善信用环境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信用环境内涵出发,构建了可涵盖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教育环境、信息环境的宏观外部信用环境和考虑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微观信用主体环境的7个一级指标与20个二级指标的区域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陕西省为例,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信用环境进行评价,提出改善对策,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信用陕西"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完善贵州区域创新环境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珊珊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83-86,90
区域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创新方向和创新活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区域创新环境直接影响到区域创新的能力。通过对区域创新环境体系对引导技术资源流向、培育创新主体、提供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等功能的分析,提出区域创新环境体系由政府政策环境、对外合作与开放的环境、区域产业及企业内环境、市场环境、人力资源要素环境和自然、人文环境等构成。并结合贵州目前创新能力较低的状况,提出培育和完善贵州区域创新环境体系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笔者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指出影响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循环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创新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创新评价指标可以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客观的评价和预测,可以为管理者制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因此,构建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应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在充分考虑定量、定性、可行性、科学性、区域性、指导性、系统性、层次性和一致性的基础上,使得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技术创新在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技术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创新主体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组成,它们以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优势,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主体良性互动,制度、政策与环境相互协调,各创新要素协同作用,开放配置资源的网络系统。我们深入探讨了创新主体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表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三者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理分工,中介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桥梁、纽带及支撑作用,能有效地完成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两型"区域经济发展创新能推动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抢占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制高点。在区域创新理论指导下,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出"两型"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的具体对策,即:创新"两型"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构建"两型"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推动"两型"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9.
李志军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6):17-28
城市群是新发展阶段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优化城市群内城市营商环境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金融服务、法治环境、政务环境七个维度构建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六大重点城市群的城市营商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城市群之间城市营商环境差距较大,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城市营商环境水平相对较高;同时,部分城市群内城市营商环境差距也较大,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营商环境差距最大.分项指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城市多数指标均大幅度优于其他城市群,但相应城市之间的两极分化程度也更为严重.建议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东北地区城市群之间协调发展,并根据城市群的营商环境优势,有针对性地从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金融服务、法治环境、政务环境等角度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实现"一城市群一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环境友好型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对环境友好型城市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环境对人友好、人对环境友好两个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环境友好型城市评价模型,并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