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内部城乡二元对立、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愈发凸显。作为对传统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突破与超越,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培育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根据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政策目标,特色小镇将有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中的要素流动障碍,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群内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创建中的浙江省特色小镇,根据其空间布局的不同,可划分为中心镇、卫星镇和专业镇三种类型。可以通过产业修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三类功能的有机结合,增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社会联系,营造城乡高效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科学发展标准,目前我国小城市在发展目标、服务功能、产业成长、制度改革、考核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从2011年起浙江省启动小城市培育工程,积极探索提升小城市发展质量的现实路径,为优化区域城镇化的整体布局提供了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样本。提升小城市发展质量的路径为,把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品质提升作为促进小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把产业集群整体升级作为促进小城市实现产城融合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把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为新一轮小城市培育工程的主线。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恢复补偿性增长,使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但城市的盲目蔓延造成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城乡关系不协调,存在二元经济结构.针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城镇化应该加强大中小城市与重点小城镇的协调发展,采取严格的措施,实行因地制宜、节水、节地、节能、低碳的发展方式,逐步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重要节点,具有集聚要素、平台节点、桥梁纽带作用,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时期,小城镇发展既面临着承接城市产业转移、集聚更多人口等难得机遇,也面临着发展趋势不明、建设发展资源不足、规划统筹不够、功能培育不强等突出问题,各地应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规划、要素利用、产业发展、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把其建设成为区域都市化的重要一翼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的城市化建设中,武汉市政府及城市规划部门应把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网络状的城镇体系作为发展目标。对此,应有总体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即以推进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为核心,把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郊区城市化的重点环节,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形成对市区人口和农村人口有双重吸引力的城镇体系,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显著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促进城郊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构建起现代化特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在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当前,必须认真总结传统工业化条件下的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通过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等措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区城市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沿海的城市群兴起,凸显了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基础和城市的现状上的较大差异.按照国际上城市化的理论,结合中部地区的特点,中部地区的城市化不能比照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化的路径.中部地区的城市化必须优先发展省会城市和重点中心,做大做强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的中等地级城市,做大县级城市(镇).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而对农民来说,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是他们为之苦苦追寻的梦想,而农村与城镇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距让农民对城镇的向往之心越来越强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使进城农民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同时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和人的无差别发展,它不仅是农民“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农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我们要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助推城镇化,通过发展产业支撑城镇化,将文明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实现城镇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部开发与关中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已开始实施,关中应利用西部开发带来的机遇,以城市化为途径,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中城市化进程中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城市数目不少,但多为平面扩张;小城市不断增多,但规模小,要素聚集能力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工业结构不合理以及技术老化等.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才能推动整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兵团城镇化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来,兵团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但由于经济结构非农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与兵团经济发展,城镇化产业基础薄弱,以及城镇基础设施不足等因素,兵团城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兵团提出走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就要科学制定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建设规划,创新兵团师市合一的特殊城市建管体制,搭建兵团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产业支持平台,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进小城镇管理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不是单纯发展大城市或中小城市,而应该把城市群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不同于都市圈,大都市群的主要功能是多元化产业群落协同集聚的空间平台和空间组织架构,而大都市群治理的关键则是产业—城市的协同治理。中国大都市群产业—城市协同治理框架主要由目标模式和支撑架构组成,主要目标是连接、联动、协调、共享,实现目标的支撑架构包括城市体系的协同治理架构、产业体系的协同治理架构、交通一体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协同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13.
城市发展需要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任何产业的过度发展都不利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整体发展。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过热态势,这一态势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出现失衡、不利于建设和谐城市、不利于城市合理规划,同时也削弱了城市的整体竞争力,进而抑制城市化进程。对此,各方要采取有力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房地产业与整体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如何保证就业稳定、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已有文献普遍只是单独地研究了人力资本或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的影响,而忽视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文章基于1999—2016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测算了不同类型城市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匹配度,并运用两步系统GMM模型就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与城市化之间呈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但会因城市规模和地区差异而有显著不同;从不同城市规模看,小型城市、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正向影响不如特大型城市突出;从地区差异看,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城市,东部地区小型城市、中型城市、大型城市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正向影响更强,但对于特大型城市而言,上述情况则正好相反.因此,我们要注重城市化的可持续性,作好不同规模和不同区域的城市产业发展和就业方向定位,以提高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促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制度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成立以来 ,城市化一直走的是一条“小城镇化”道路 ,其最根本  中 国 城 市 化 模 式 的 制 度 成 因            的原因是城乡分割的制度阻碍了城市聚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小城镇化”为城市化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但造成了社会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因此 ,现阶段应理性地选择“大城市化”的主导模式 ,并加快城市化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它面临机遇和挑战。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的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必须澄清"问题论"限制论"和"均衡论"等认识误区,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改革城镇化体系和制定科学政策,包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培育、用地制度的完善、投融资新体制的建立和区划的重新调整等。  相似文献   

17.
以某双塔自锚式悬索桥为例,通过在桥塔与主梁之间设置液体黏滞阻尼器,把地震作用下桥梁纵向的位移和内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通过改变阻尼参数C和α,对此桥纵向的地震位移和内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规律总结。比较发现,当阻尼系数C越大或阻尼指数α越小时,此桥纵向的地震位移和内力反应就越小。其中C取3 500左右,α取0.3时,塔底地震弯矩降幅达40%左右,主梁地震位移降幅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高度水平的产物,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于1997年正式开始规划建设,发展至今,三市在融合发展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相似导致区域内部竞争、行政区域划分弱化合作机制、传统产业比重过大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熵权法计算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株潭三市三次产业发展的有序度,并建立复合系统模型计算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株潭三市的产业协同度,再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同度的影响因素。结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产业结构规划、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市场资源配置等建议,以不断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同。  相似文献   

19.
构建大城市经济圈是提高安徽区域竞争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由于建设历史短和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失误,"大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发展滞后,表现在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劳动力吸引力不足、与周边城市融合度较低、开放程度不高等。在推进"大合肥"经济圈城镇化进程中,应做好经济圈高质量的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建立良好的吸引投资的环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城乡融合体制、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培育"大合肥"经济圈创新合作机制等,以发挥省会经济圈在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特色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城乡融合和农村城镇化的新模式,对于地方实现特色发展和典型引领,实施基层治理创新具有重要靶向功能。围绕"多源化-差异化-依赖互补-生态系统平衡"的要素耦合与"动态化-调试化-创新化-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建构整合思路,对地方生态特色化发展进行理论阐释和政策建构。基于江苏省南京市Y镇的生态发展经验,依据"政治合法-政策合理-行动合意"的路径对该镇复合生态治理的机制进行分析,提炼出特色小城镇内生聚合发展的新模式,即特色小城镇生态复合发展应基于复合生态系统治理的特征诉求,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平衡关系,推动"三生"空间体系建设,促进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创新治理体系,引导城镇更新和社会有序发展。对于现实存在的结构化困境问题,需运用复合生态治理的要求加以矫正和规范,培育多源要素耦合的基础,将其重新整合最为关键的要素及对应体系,发挥内生聚合效应,重新实现新的生态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