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哲学层面的“以人为本”是对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反动,是贬斥神性张扬人性;社会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对当代物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反动,是拒绝物本回归人本,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神本”的超越意味着理性的胜利,而理性的片面化则导致“物本”。“以人为本”的最终含义是实现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说“鲜”     
好多年来,一直以为“鲜”是个会意字。鱼者“鲜”(xiān),羊者“鲜”,合起来岂能不“鲜”?后来读《说文》,这才知道不对了。 《说文》认为,“鲜,鲜鱼也,出貉国;从鱼,羴省声。”说得很清楚,“鲜”是貉  相似文献   

3.
孟子生活于封建制度刚刚建立的战国时期。其时,奴隶制度的覆灭已成定局,周王室名存实亡;割据称雄的诸侯国忙于旨在加强统治、富国强兵的内部社会改革和对外展域拓土的兼并战争。孟子面对风云变幻、狼烟迭起的动荡形势,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奔走呼号。提出一套政治思想主张,以期能得到重视并付诸实践,实现统一天下、保国安民的理想。一诸侯国君能否巩固自己的统治并进而统一天下呢?孟子认为它取决于社会的每个个人主体所起的作用如何。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说文》;“木下曰本”。本即树根,引伸为事物的根基或源头、起点。没有它,由它派生、支撑、维系的事物,就失去存在的条件和根据。这里说的“身”,即指各个家庭的成员,亦即社会的个体。孟子将“本”的概念引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历史系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两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共同编辑的《世界古代史论丛》第一集由三联书店出版了.《论丛》编者在“小引”中说,“我们的任务是垦荒播种,从零做起,脚踏实地,不务空言”,这是编辑本文集的指导思想.本集所反映的可以说是近年来国内世界古代史科研工作者“垦荒播种”取得的可喜收获. 本文集系一九八○年春集稿的,全部约有十七万多字,共收七篇文章,附有大量图表.这些文章是:《三十年来的古人类学》,《近三十年来前陶新石器公社的发现》,《西欧封建社会研究近况》,《荷马问题及其他》,《论黑劳士制度》,《苏美尔王表》  相似文献   

5.
《说文》亦声字说略任胜国“从某,从某,某亦声”是《说文》分析汉字结构、训释字义、标明音读的一种条例,例如“拘,止也,从手从句,句亦声”。据我们对大徐本的统计,《说文》亦声凡212条,约占全书总字数的2.2%。这个比例虽然不大,但亦声条例揭示了汉字形音...  相似文献   

6.
目前出版的几种教学参考书,把《六国论》一文说成政论文,有些欠妥;在段落划分上,也有分歧。要想透彻地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必须先从文体入手。正如“作文必先定体”一样,我们要“从分类中认识文章的本质特征”,因为“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鲁迅) 认为《六国论》属政论体的,可能是着眼于文章的标题。《<六国论>简析》(高培权同志)一文说:“《六国论》,即‘论六国’。就是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乍看,言之成理。明明是“论”嘛!亦如作者的《管仲论》、《辨姦论》等文章一样,无疑属政  相似文献   

7.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特色表述, 也高度表征了当代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的特点,毋宁说这一涵容了国 家(政党)、社会、市场三个层面的综合言说装置,其从形式上看,正 是中国模式或中国政制的代名词。王跃文创作于1998年的《国画》,以 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敏锐地回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 建制,共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精神结构。《国画》的“真实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只有从小说完美隐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镜像 的层面才能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8.
现在对《说岳全传》的认识通行三个基本结论:《说岳全传》的作者是下层文人、故事前后部分差异过大、前身是《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其实并不准确。通过作品内容自证发现:钱彩是评话艺人、金丰是小书商,文化程度必定不高;《说岳全传》前后部分差异自有原因,实出一人之手;《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对《说岳全传》影响极小,甚至《说岳全传》的作者可能就没有看过《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中间的缘由,可以通过“钱彩原本《说岳全传》”和“今本《说岳全传》”即金丰增订本两个版本的形成来解释。  相似文献   

9.
古今研究《诗经》者,公认为《匏有苦叶》与婚姻爱情有关。例如《诗序》云:“《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毛传》、《郑笺》、《孔疏》认为这是讽刺卫宣公和宣姜(或夷姜)的诗。朱熹《诗集传》说“此刺淫乱之诗”,只是改“刺宣公”为泛指。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匏有苦叶》是“刺世礼义撕灭也”,也是从婚姻方面解说的。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虽然说这是“邶人刺管权之诗”,但又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尚书》里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礼记·大学》说,“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孟子也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说法,即“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不是说明古代中国统治者十分重视民生呢?纵观历史事实,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把“民”抬得那么高,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开启了“以人为本”理论的研究.康德以“先验论”的内涵和系统说明“以人为本”理论,通过“人是人”这一最高本质展现“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思想.康德通过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把“以神为本”的理论扭转到“以人为本”的理论上来,同时联系理性、自由、道德和信仰等问题说明“以人为本”道德价值在“实践理性”中的实现.康德特别强调信仰的道德价值属性,开辟了“以人为本”理论研究的新方向,真正体现了哲学的“以人为本”理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诗经、秦风、蒹葭》之诗旨何在?古今说法不一。以《毛诗序》为代表的“刺襄公”说一线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今人则大多主情诗说,但往往在“男词”,“女词”问题上纠缠不清。我们认为刺诗情诗说都未能很好地把握《蒹葭》要旨,现作如下考辨。 一,《蒹葭》非刺诗考 《诗小序》解题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同属严格汉学体系的《毛传》、《郑笺》、《孔疏》说与《小序》无异。诗今文三家说不可考。“刺诗”说发展到清代,便有学者想用历史考证的方法来证实它的可信。这也正是我们否定“刺诗”说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一、说“诏”公元七至九世纪,在伟大祖国的西南边疆,兴起了一个雄踞一方的政权.有人把它称为“南诏国”,有人则称之为“南诏政权”.关于南诏这个称谓的由来,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蛮书》,其后,见于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现把两书所载,转引于下:《蛮书》卷三说:“蒙舍,一诏也.居蒙舍川,在诸部落之南,故称南诏也.姓蒙”.(向达:《蛮书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第67页)《新唐书·南蛮传》说:“夷语王为诏……蒙舍诏在诸部南,故称南诏.”(《新唐书》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0册第6267  相似文献   

14.
贺善侃在《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意义在于实现了以下三方面的转化:一是从“物本”向“人本”的转化,这是对经济发展目标的新思考;二是从抽象“民本”向现实“民生”的转化,这是对发展基点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所”字是古汉语中用得既广且繁的一个词。《说文解字》云:“所,伐木声也,诗:伐木所所”。然而《诗经》今本皆作“伐木许许”。这是描摩伐木声音的象声词。今人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浅说》说:“所,金释所,象用斤锛斫门户之状,户亦声。本为动词。”这是说“用斤锛斫门户之状”是“所”的本义了;古书中又有“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这个“所”是表概数的数词;还有“爰得我所”(《诗经·硕鼠》),这个“所”是表示“处所”意  相似文献   

16.
一、《邶风·击鼓》诗有什么历史意义? 从《击鼓》诗的作者看,《击鼓·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宗,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玄解释“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说:“此言众民皆劳苦也,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而我独见使从军南行伐郑,是尤劳苦之甚。”孔《疏》解释这两句说:军士将行,以征伐为苦,吉今国人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而我独见使南行,不得在国也。”朱熹解释首章说:“卫人从军者自言其所为……”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中"酷吏"词义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主张的“以民为本”有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因素,所以宽大为怀;法家“以法为本”,难免冷酷无情。这是两种文化的分歧。我们从这个角度重新认识“酷吏”之“酷”,认为:1.视酷吏为“残酷的官吏”是一个误解。按《史记》本传,酷吏的本质特征是“刻深少恩”,即“冷酷”,而非“残酷”。“残酷”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群体;2.他们的“刻深少恩”与法律的准确性、客观性有必然联系,并非个人阴暗人格的表现。但由于传统社会提倡“仁治”,致使人们对《史记》中的酷吏存在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先民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创造了一种“爱人”、“爱民”、“重民”、“民为贵”的高尚“仁爱”精神和普遍性价值的道德关怀。这种道德关怀,先被周朝统治者创造性地吸收并系统化利用,从此世代相传,熔铸成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高尚政治美德和优秀政治传统。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见诸于《管子》、《论语》、《孟子》、《荀子》等古代典籍中。如今,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生活中,都程度不同地存有“重民”、“民本”等基因。  相似文献   

19.
我国儿童文学究竟发轫于何时?有哪些遗产与传统?由于国内对儿童文学史缺乏应有的系统研究,这成了一个素有争议的问题.要而言之.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外国“移植说”.此说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是从外国“移植”的,发端于本世纪初.据钱小伯在1936年写的《中国的儿童文学向哪里走》一文称:“在我们中国,大家公认有儿童文学这件东西是起源于三十年前对于西洋儿童读物的翻译,如《无猫国》、《大拇指》等等.”持此观点的人们大都将商务印书馆在1909年出版的由孙毓修编译的《无猫国》看作是中国儿童文学诞生的标  相似文献   

20.
《老子》书中揭示了事物普遍存在的矛盾、相互依存和转化现象,其中也包括“正、奇”这一对矛盾,它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五十八章》)人们一般肯定“正”,而否定“奇”,但《老子》并不绝对化,它强调“奇”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它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五十七章》)指出必须按照正道治理国家,但作战却可以,也应该变幻莫测,出“奇”制胜,即所谓“兵不厌诈”者是。“以正制国,以奇用兵”这八个字的概括,区分出“治国”和“用兵”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矛盾,并强调要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