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贽的叛逆性格与反传统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贽是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他代表着一种文化批判的思潮倾向。李贽的个性人格,表现为其是受王阳明心学影响、从儒家营垒走出的鲜明突出的叛逆性格。李贽思想的最大特色是他的反传统思想,这主要包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对迷信权威、迷信古人思想传统的批判,对以儒家为一家独尊正统学术思想的批判,对代表封建正统和道统思想的道学与道学先生的批判。李贽的反传统思想是战斗性与破坏性并存的。因而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格局中,当中国文化面临新的现代化转型和新的选择时,应冷静地反思李贽的思想,对其文化批判精神既要继承发扬,又要有所分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叶新疆文化深层结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走向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是文化的深层结构。20世纪上半叶新疆文化深结构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受中国大传统的制约。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由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确定的,运行原理是家国一体、伦理政治、人情主义。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生成的社会心理是:追求至善尽美的理想人格、注重群体与关系、重义轻利、重德轻才等。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即使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成了剪不断的怀旧情结。二是受各民族小传统的制约。一方面各民族的小传统与中华民族大传统有趋同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二程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蔡方鹿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人格问题,致力于培养、造就、发扬和实现理想、高尚的人格。与此相关,在价值取向上,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的一个缩影。通过对传统理想...  相似文献   

4.
有明一朝发展到极致的“外儒内法”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以及随之而来的媚俗化价值取向的风靡.不仅使我们民族也使思想家李贽面临空前的信仰危机,并且最终导致了李贽的逃儒入佛之举。然而,李贽所理解的佛学,并非是一种宗奉“绝对他者”的佛学,而是一种笃信“内在超越”的生命化的佛学。这使李贽所宗之佛学实际上和以“易教”为其原教的儒学息息相通、精神相契。故李贽与其说是对佛学的皈依,不如说是对原儒的回归。而这种回归是一种吸取了佛学出世取向、包含了其对后儒之否定的回归.是一种所谓的“后后儒”意义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正>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和碰撞,引起近代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问题之争,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中西传统文化的比较。中国固有的心理构成、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知识结构和认识定势飙转豹变。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这个大变动的巅峰。他与其时许多仁人志士一样。对西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经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中西文化观的基础,同时在青年毛泽东身上,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心理沉积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有明一朝发展到极致的"外儒内法"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以及随之而来的媚俗化价值取向的风靡,不仅使我们民族也使思想家李贽面临空前的信仰危机,并且最终导致了李贽的逸儒入佛之举.然而,李贽所理解的佛学,并非是一种宗奉"绝对他者"的佛学,而是一种笃信"内在超越"的生命化的佛学.这使李贽所宗之佛学实际上和以"易教"为其原教的儒学息息相通、精神相契.故李贽与其说是对佛学的皈依,不如说是对原儒的回归.而这种回归是一种吸取了佛学出世取向、包含了其对后儒之否定的回归,是一种所谓的"后后儒"意义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哲学、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朱熹、李赞和严复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朱熹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佛、道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李贽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众生平等,批判理学籍制思想,反理学;严复接受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引进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彻底的"价值重估".这一发展过程,显示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儒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其突出的思想特征。儒家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现代化社会科技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冲突,现代化就是科技本位代替道德本位的过程。而现代化社会导致的道德沦丧造成了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因此,从人类合理生存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本位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值得面临危机的现代人反思。  相似文献   

9.
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大思想家。在中国,他被诗人们赋予了犹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式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被哲人们赋予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之人”或“坐圣门第二席”的崇高历史地位。在国际上,他以一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哲学的烈士”的崇高人格形象,被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文章对李贽在哲学、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思想、文艺思想和宗教思想诸方面所作出的理论创造作了全面的阐发,以展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并通过李贽思想对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深远历史影响及国际影响的论述,凸显了李贽的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于探索现代理性重建之路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基督教文化观念对周作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基督教文化观念对周作人的影响高秀芹周作人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存在。他既受到渊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又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洗礼,还与佛教思想结下难以解脱的奇缘。在他身上深深铭刻着第一批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向外求索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这是那...  相似文献   

11.
丁利荣 《人文杂志》2000,(1):98-103
本文认为中国的李贽与德国的尼采在同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方面具 有可比性.在艺术产生问题上,李贽认为艺术源于生命的匮乏与需求,是对生命的补偿,尼采则理解为艺术源于生命的丰盈与富足,是生命的给予;在艺术表现上,李贽重自然、自适,但因缺乏丰厚的生命意识而导致苍白的审美自由,尼采则重视生命之强力的艺术表现,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自由;在艺术对人生的功能问题上,两者也多有迥异.  相似文献   

12.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并认为周作人的文学观来自西学与中国传统,而传统多于西学,传统中又以李贽的影响最为有力.李贽的人学观直接促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表现童心说,促成了周作人文学是人的自然天性表现、且以表现之自然为美的文学思想.周作人发现了李贽人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并用西方科学化、人本化融释李贽思想,使之在周作人这里进一步世界化、近世化了.  相似文献   

13.
从价值取向看中国传统思维的缺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系统。从价值系统着眼研究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深人考察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从根本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和扬弃,从而促进现代文化的发展。为此,本文拟从价值取向作为切人点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某些不足作出理性反思。从现代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人们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的思维活动,实质上是人们对外界信息、感性材料进行综合研究、加工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主体是思维的转移系统,而人们在思考某一特定对象,解决某一问题时,总要运用一定的价值观念。价值的取向──价值目标联系着人们的…  相似文献   

14.
李贽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云南是其思想转机的重要之地,对研究李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张建业、章培恒、黄霖、高桥稔、张文勋等著名学者在研讨会上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科学范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范式,不同的科学范式具有不同的认识思维方式、自然观和文化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建立起天地人三才并立的总体框架,在自然观上是一种生成论自然观;其建立的“阴阳五行模型”是一种超越于具体科学而又贯穿于各学科当中的统一的模型体系;在认识思维方式上走的是一条由整体到局部的认识思维路线。中国传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共同的特征,两者都是有机整体论、生成论,具有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当代复杂性科学在研究范围上也表现出与中国传统科学重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15,(10)
家族制度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白鹿原》的文学史价值在于它重新讲述了家族在中国现代社会的遭遇与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曾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有着十分深刻的思考.他曾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这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作过深入的分析,并倡导以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他特别强调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先进性和文化的世界互通性,主张以开放的姿态对待世界文化.他的东西方文化观对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面对西学东渐的影响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孙中山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经过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不泥古的提炼和改造,使其传统文化观与民族振兴、三民主义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他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主张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借鉴外国文化的长处而不照抄照搬;他在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方面,形成了善于从因袭传统文化、规抚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而不断取得创获等与时代发展相顺应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9.
张红  温波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175-179
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借鉴传统的思想和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我们构建当代中国生态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寒山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容:它尊崇的珍爱自然、崇尚自然之美;它提倡的人与自然万物都应平等,主张的人应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以及它强烈批判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等,对当代中国生态文化构建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借鉴寒山文化中善待自然的生态价值取向,必须借鉴寒山文化中提倡的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必须吸收寒山文化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相互"和合"的精神,为当代中国生态文化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其主要表现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的“人性说”提升了道德准则的权威性;宋明理学强调了道德规范的绝对权威。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极为广泛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其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