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考察中国、韩国、日本历史上的“风流”概念,虽各有其不同的民族特点,但大都包含着美、艺术和感性认识这三方面的内涵,因而可被视为东亚美学的基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风流”指一种超脱于世俗伦理和行为规范的风度和气质。当这种具有自由精神和反叛色彩的风度和气质脱离了日常生活,以个性的方式直接寻求某种内容的充实时,“风流”就会上升为一种超脱的艺术或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4.
陶渊明一般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但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性故事集《世说新语》却只字未提陶渊明,这不禁让人感到诸多遗憾。事实上,只要我们分析一下魏晋风流的具体表现。加以比照。就会发现,陶渊明与魏晋风流是有所背离的。他之所以没有被选入《世说新语》当然有诸多的原因.但总体上.他不符合《世说新语》的选入标准。当然,陶渊明生活在那个时代,身上难免会有一些魏晋风流的影子,而且,陶渊明所追求的“真”与“自然”对魏晋风流“佯狂”的表现缺陷有所补充.其三教融合的思想也纠正了魏晋名士玄学人生观的不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是中国社会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政治利益集团的大比拼,儒家思想统治的坍塌,以及各种时髦的、落伍的、离奇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流行,使魏晋社会出现了政治上的篡乱不断,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文化上的主从难辨.这一时期,文学由附庸而独立,并开始走向全面自觉.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因了时代的原因而最具代表性.解剖和梳理魏晋文学与政治之关系的表现形态、形成原因,揭示其发生、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探讨二者的强弱趋势及相互影响,对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找准文学在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位置,都具有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风度以其独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受到广泛重视,有关的评价见仁见智,甚至针锋相对.但不论如何看待和评价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魏晋风度,皆不可否认其对中国文人及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且其时代意义能够跨越时空引起广泛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8.
"魏晋风度"崇尚自然的理念,造就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尊重与平等的传统文化.塑造了醇和内敛、乐天安命的民族精神和注重精神修养、神思遐想的思维方式.其超越时代的意义在于和谐大同社会的探讨和憧憬.历史地看,传统文化虽然造成工业时代国力的衰弱.但不能够以此评断为文明的落后.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猛将,吴虞之于章太炎,既有不少感兴式的评论,更有颇为用心的汲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汲取章太炎的诸子学思想,尤其是章太炎的"非儒"与"别法家"的思想;二是对章太炎的文实宏雅的"魏晋文章"的多有领会. 相似文献
10.
谢安以其卓越超群的政治才能和独特多姿的性格魅力,为历代士人所仰慕。东晋士人欣赏谢安的名士风范,盛唐士人推崇谢安的隐逸与事功行为。通过对比二者对谢安的接受,可以发现盛唐精神与东晋风流之异:前者在向往个体自由独立的同时并不放弃对入世的强烈追求,后者则抛弃了社会责任而不顾一切地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与满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放达不羁是魏晋名士的一种时代性标记。透过外在表象,我们发现不同的名士个体和名士群体是有区别的,有的因愤世嫉俗而放浪形骸以示抗议,有的因道德沦丧而尽情纵欲,有的因仰慕名流而盲目仿效。 相似文献
15.
讲魏晋风流,总绕不过宗白华先生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溉那就像听真正的侠客讲江湖的风雨,在情在意,尽气尽才,拨动人内心无边的歆羡。不过歆羡叹赏之余,不免留有一份好奇:那一代士子的唯美与深情,到底成就的是怎样一份完整的生活影像? 相似文献
16.
17.
18.
稼轩词多用魏晋典故,其中有深刻的时代文化原因:一是稼轩所生活的南宋一朝动荡偏安的时局与魏晋时期相似,稼轩自身遭际亦与魏晋士人有暗合之处,故易引起稼轩今古同悲之叹;二是稼轩在精神情怀上与魏晋风度的接近使其更易受魏晋风度的影响。稼轩在酒、深情、陶渊明三者上对魏晋风度的接受和扬弃反映了其独特的精神内涵,而在词中运用魏晋典故亦对稼轩词深沉厚重、刚柔相济的风格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作家以与传统断裂的姿态立于文坛,其实他们叛逆文学秩序的姿态,欲望化的自由书写,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对小说美学的自觉追求等方面与"魏晋风度"时期的狂狷任诞、摇荡性情、越名任心、文的自觉等审美特质有着精神命脉的契合与绵延性。 相似文献
20.
魏晋文学研究中的鲁迅资源和"鲁迅神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对魏晋文章十分钟爱,他的一些论述尽管是“杂文笔法”,却对后来的魏晋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今人动辄引用鲁迅的话以为依据,这在魏晋文学研究学术史上形成鲁迅资源的同时又几乎形成了“鲁迅神话”。但是,通过对鲁迅关于魏晋文学具体事例研究的分析,我们认为,鲁迅的“杂文笔法”不应该与严谨的学术研究混淆起来。何况,即使是鲁迅对魏晋文学的学术式研究,也仍然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需要将人为的“鲁迅神话”还原为现实中的“人话”,客观地分析其得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