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先驱的吴伯超,由于历史原因,其作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从作曲技法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文章就更少。选取作曲家吴伯超学成回国初期进行和声民族化探索的两首钢琴小品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一窥作曲家高超的和声技法。并结合与同时代和声手法民族性探索的对比,还原吴伯超所作的《国乐和声法之研究》在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先驱的吴伯超,由于历史原因,其作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从作曲技法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文章就更少。选取作曲家吴伯超学成回国初期进行和声民族化探索的两首钢琴小品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一窥作曲家高超的和声技法。并结合与同时代和声手法民族性探索的对比,还原吴伯超所作的《国乐和声法之研究》在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日渐"趋同"的同时,文化意识上的"求异"则成为各国有识之士的共识."求异",即是保持世界文化的生态平衡.音乐是一种文化,通过一种音乐可以感受一种文化,了解一个民族.因而,保存并发展本土音乐是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对等交流的出发点.在重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倡导"多元文化观",开阔学习世界音乐的文化视野,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又富有创造性的音乐人才.  相似文献   

4.
"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古乐"这一称谓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丽江洞经音乐演奏者为避免把宗教视为封建落后的政治风气而将丽江洞经音乐称为"丽江古乐";90年代初宣科先生用"纳西古乐"取而代之,也是专指"丽江洞经音乐".长期以来由于丽江大研古乐会是以演奏丽江洞经音乐为主的,所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把纳西古乐等同于丽江洞经音乐.其实,"纳西古乐"是指在纳西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纳西族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并融合外来音乐,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民族音乐,包括"丽江洞经音乐"以及"崩思细哩"、东巴音乐和"热美蹉"等.  相似文献   

5.
自从德国音乐学家费利克恩·卡茨(Felix gatz)从康德哲学中借用"他律"、"自律"的概念,运用到音乐美学研究中,做为划分音乐美学流派以来,音乐中"他律"与"自律"的对立和冲突,从来就没有调和过.我们从中西哲学范畴以及由其决定的中西音乐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中所谓"他律"、"自律"的发生逻辑.其实,"他律"也好,"自律"也罢,若简单地将其割裂而片面强调一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考究,其无论如何也只不过是一种悖论.  相似文献   

6.
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是属于音乐本体论研究范畴.然而,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产品,中乐和西乐,其存在方式卓然异趣,这很让人深思.在此,我们借黑格尔在表述"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时常用的哲学概念"自在"与"自为",对中乐和西乐之存在方式作一比较研究,试图从哲学上揭示中乐和西乐卓然异趣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雅乐"之美学意义原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乐",有学者认为是指正统的音乐,即无论是从审美意蕴看,还是从审美表达看,都符合礼乐规范,能体现儒家所极力称颂、和士大夫政治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政治伦理教化审美观念的宫廷音乐,即所谓的"古乐"、"先王之乐",这种音乐一般都在祭祀活动和朝会仪礼中采用.有的学者则认为"雅乐"即<诗经>中的<雅>、<颂>.应该说,这些看法是有问题的.实际上,"雅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也并非仅指音乐.  相似文献   

8.
"兀儿"是佤族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一种吹管乐器.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影响下,"兀儿"成了佤族死者生前显赫身份的一种象征符号.在日常生活中,佤族人对"兀儿"充满恐惧.但用"兀儿"演奏出来的丧葬音乐却具有抒情、欢快的音乐特征.这些音乐特征蕴涵了佤族人尊重自然、客观看待死亡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9.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全球化视角看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弘扬本国民族文化,吸收各国文化精髓,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各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分析小提琴协奏曲"粲祝"的音乐表现形式入手,论述了"梁祝"在中西方音乐中的融合及对世界近现代音乐的影响和贡献,从一位音乐家的视角提出了欧亚洲音乐文化大融合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白沙细乐"是产生于元明之际并至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古典音乐.纵观这部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发现,这部音乐的社会功能经历了多次变化.最初"白沙细乐"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出现;后被丽江木氏土司府吸收为礼仪音乐;木氏土司衰败后又流入民间成为民间歌舞音乐;清初"改土归流"后又逐渐成为纳西族的丧礼音乐;改革开放后,这部音乐又被打造成为丽江的文化产品."白沙细乐"社会功能的每一次变化或者说变迁,都与近现代纳西族整体社会文化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是我国教师教育院校改革的新契机,可以有效提高音乐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在"国考"背景下,缕析和解决我国音乐教师资格认证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国考"和音乐教师资格认证相融合、相衔接,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过介绍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演变历程,探讨"国考"背景下实施音乐教师资格认证的优势与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优化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音乐教师资格认证的顺利实施,全面提升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儒家思想、音乐思维方式、乐器与乐人及其他艺术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中国音乐史上,众多音乐作品都是单旋律的,形成了一种"线性"现象,与西方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美国出现了"文化共融主义"音乐创作流派,其音乐体现了作曲手法和作品内容的综合性.他们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音乐素材和手段,注重从不同音乐文化背景中吸取创作养料,表现出跨文化多民族的音乐风格,以及用多元化音乐语言来展现音乐艺术的共融.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的音乐"这一观念首先在音乐人类学中提出。本文就多元文化的音乐观在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学科中的兴起,尤其是近几年在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发展作初步研究,探求"多元文化的音乐"观的在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以求促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改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三峡地区的"丧歌"近似说唱的表演形式加上锣鼓伴奏,其音乐结构和音调简单,易记易唱."丧歌"集民问文学和民间音乐为一体,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地区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劳动情形,是一种值得发掘和研究的在特殊环境下产生而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16.
民间音乐在世世代代传承过程中,凝结了我国历代人民的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积累、沉淀、筛选形成的艺术结晶.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充分发挥民间音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河北平山传统民间音乐"渔家乐"艺术特点的总结和分析,论述了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在河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统照的诗论特别强调"感情"、"理致"、"音乐化"问题,实质是要求情感与理致合二为一,音乐化形式与思想内容合二为一.他解释风骨是风华、情感与骨力、气魄合二为一.他认为新旧体诗难于一刀两断.诗非"做"不成,不是"写"出的.体现了他的"爱与美"的文艺观与和谐美学观.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在儒家思想里,"乐"指快乐,也指音乐、以音乐为代表的宽泛的艺术."乐"对培养人格理想和实现政治理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乐"代表了儒家最高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20.
"白沙细乐"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一种民族传统音乐,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白沙细乐"作为在中国西南地区乃至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个代表性乐种,它不仅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音乐史料研究价值,而且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特点对面向21世纪的现实社会中的传统艺术的发展而言也具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