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盛唐诗歌具有"刚柔兼备"的艺术情韵.刚性的艺术风格,是客居在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的读书人,积极投身功名仕途的昂扬精神状态之体现.而"柔"之情韵,是"长安"诗作表现出四个方面情感倾向:功业未成的失落之感,孤独漂泊的相思之情,对世外生活的倾慕之情,对时光流逝的叹息及由此产生的悲怆之情,体现出浓烈的感伤情绪.  相似文献   

2.
"刚柔之辩"是先秦思想世界重要的论题之一。《老子》崇柔抑刚,将柔理解、规定为生之本。《易传》崇刚抑柔,将刚作为生化之源。尽管对"柔"与"刚"与"生"的关系有争论,但无可争辩的是:刚与柔这对范畴已经把我们带进了"生生"之域。刚柔皆不是物体纯粹客观的性质,而是物与身体相遇而生的触觉性质。强调人、物的刚柔特性显然表现出更多对万物的身体交往的兴趣。较之一味沉潜于内在世界的心性之学,刚柔所展示出身心一体的触觉交往观念无疑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3.
王弼是经学史上义理易学的杰出代表.他继承了<易传>的学术传统,其易学中的义理既包涵筮法形式的学理,又通过"全释人事"而表达出政治伦理的内涵.王弼弘扬了一种与现实的吉凶悔吝后果相关的实用理性精神,并在汲收道家"无"的智慧基础上表现出建构儒家形上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王弼《老子注》中的政治哲学显示出了由一个两层结构展示出来的复杂性。王弼政治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是"无为"与"自然"两个概念:王弼所讲的"无为"一方面有"减少作为"的含义,另一方面也有"以无为用"的含义;王弼所讲的"自然"一方面有万物按照自己所是的样子存有、活动,以至于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秩序的无善无恶的自然之意;另一方面也有一种至善的状态,一种仁德、礼敬且大美无华的状态的自然之意。这样的不同可以分别被归纳为"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而这两点都属于王弼的政治哲学。"崇本息末"突出了对政治治理本身的批判,它为政治治理划定界限;而"崇本举末"是王弼政治哲学的应用,是方法论。王弼的这一诠释基于《老子》文本本身的两种可能诠释方向,王弼《注》十分清晰地展开了《老子》思想的两方面可能。  相似文献   

5.
"崇本息末"思想是王弼哲学的根本宗旨,也是王弼对老学发展的突出贡献.在本体论上,他强调以无为本;在政治论上,他主张以道治国,理顺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最终达到"崇本举末"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弼哲学中的"本"就物事来说,应指的是"本体",也就是万物存在的终极视域及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源与依据,即"道"。它外在体现的形式是"无";而就人事来说,则只能称作"本",即作为主体的人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则,指的是"无为"。就以上意义而言,"本"由"本体"自然而生成,而"本"则为"本体"之行为方式。王弼以"本体"作为自然哲学基础,以"无为"作为政治实践手段,试图通过维持自然万物的本源之道,使社会秩序彻底回复到应有的和谐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
王弼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注》和《周易注》两部著作中,尽管从内容看后者的成书明显晚于前者,但它们在思想上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前者主要从较高层次的本体立论,偏重讲"无",但是由于立论过于宏观,对"无"在具体人事上的价值并没讲清楚。后者虽然立足现象层次,阐发各种具体情景中所蕴涵的必然之理,偏重于讲"有"。正是由于对"有"的重视,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无"在具体人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政治伦理的行为主体特征方面对王弼的政治伦理思想进行论述,同时指出“圣人有情”对两晋南北朝政治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王弼本体论哲学思想时,尤其是在"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关系问题上,学界一直有不一的看法。本文将就王弼本体论哲学思想的核心来试做探讨。本文首先认为王弼本体论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以无为本",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崇本举末"是王弼本体论哲学思想的核心,最后认为,王弼哲学思想是儒道融合的产物,而具有以下特点:较儒更具思辨性,较道更具现实性。  相似文献   

10.
程旺  张淼 《东方论坛》2010,(3):14-18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学界关于王弼易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学界探讨的重点集中于王弼易学的解经体例、与老学的关系、纵向比较、玄学观政治观及影响几个方面。但总体来看,王弼易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言”和“意”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对美学范畴,其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言”和“意”的关系主要是指语言能否准确无误地描绘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观,表达作家的主观意图或思想情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开始就存在着分歧:儒家认为“言能尽意”,道家却认为“言不尽意”。魏晋至唐宋的理论家也各执一端,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虚实、形神、意境等重要理论命题。本文认为“言”“意”关系的实质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并且与虚实关系、形神关系、意境关系同根异脉,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12.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所阐述的辩证的、经验的、可理解的"整体性"和"整体化"结构历史观,是萨特留给世人的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他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对他以前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些重大的修改和总结,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他此前曾坚持的主观唯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并力图通过他对存在主义的改造,使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存在主义来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事实上,他在其中所阐发的思想还远远谈不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但他的"整体性"和"整体化"概念、"多元复合性"的"个体实践"和"共同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富有创意的新概念,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京"的本义是指古人为祖先建造的高大坟墓."都"是宗庙意义的衍生物,指曾经建有始祖宗庙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京、都的内涵从墓庙所在地向社会群落聚居地转化,从而获得地域上的意义.此后,京获得社会政治中心的意义;都逐步成为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系统中或低或高的一个层次.战国时,都成为区域性管理中心和大都市,并最终与京一道获得全国性行政管理中心即首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声乐是人类特有的用声音和旋律结合起来揭示情感、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本文以“声情并茂”为审美原则,通过对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与“情”的作用论述,综合阐述了“声情并茂”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一、“and”隐喻是一种虚词隐喻作为一个认知过程,隐喻不单纯是从一个域转向另一个域的单一的语义范畴的拓展,而是在其范畴之间的连接和关系中,它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或经验”[1]。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虽  相似文献   

16.
说“情“     
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从内容和水平的角度来说,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品质特征的角度来说,它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情的因素,实施情感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重要理念和方略。  相似文献   

17.
以文献、史书和传说等资料、地名学和谱牒学等为据,结合南北相关民俗,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襄樊名称来由进行探讨,重点在探讨"襄"的由来:相--相人--襄.巴人廪君系五姓都与东夷族关系紧密,因各种原因都迁居晋南,晋南结盟后,五姓适时南迁,经过今湖北省襄樊市襄城、樊城故地相氏控制今襄城故地及襄水,樊氏控制今樊城故地.襄地、襄水,相氏之地理山川;樊地、樊家坡,樊氏地理山川.相,后来演变为襄.  相似文献   

18.
僧肇通过论证现象与本体、"有"与"无"、名与实的关系,构建了"不真,故空"的本体论,形上思维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推动了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也为后世佛学进一步证"空"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明示语言标记,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契关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话语标记语没有逻辑属性,编码的是程序信息,不涉及话语概念表征的内容,但对处理话语的命题意义起语用制约作用。文章依据关联理论,从认知推理的角度探讨了话语标记语and在自然语言交际中丰富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叶燮《原诗》以消解二元对立的方式,颠覆传统诗学或"崇正"或"主变"的观念,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以往的研究中没能区分"变"的多重含义,将动词的"变化"与名词的"变体"混淆起来,甚至以"变化"代替"变体",造成了误读,直接影响到对《原诗》正变思想的全面理解和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