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新财税体制下,加强河北省财源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里说的“财源”特指财政范畴中的财政收入的来源。地方财源,即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随着新的分税制财税体制的实行,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划分更加明晰,加强地方财源建设愈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加强地方财源建设是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缓解地方财政困难的迫切要求。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央将增收潜力大、税源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
分税制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的新型财政分配体制,是1994年出台的一系列基础性配套改革措施之一.它以规范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特别是调整财力增量的分配格局、强化中央财政职能为目标.由“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向分税制过渡,实质上是对原有中央与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无论从近期还是中长期看,都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地方经济在确保中央收入稳步上升水涨船高的前提下,如何发展经济,培植富有活力的地方税源体系,实现地方收入的最大化,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现实性选择.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3.
对于乡镇财政的收支范围,性质和体制,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见解不尽相同,本文拟谈些看法。一、乡镇财政收支范围乡镇财政收支范围,不凭主观设想,而应立足于客观需要划分。农村普遍实行以联产承包  相似文献   

4.
5.
南京市投融资体制的现状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投融资体制在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为把南京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商贸中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面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现有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因此,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南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南京市投融资体制的基本现状入手,指出南京市投融资体制的绩效及其主要问题,然后探讨了国内具有典型意义的上海、杭州和大连三个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深化南京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 ,南京市投融资体制在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 ,为把南京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商贸中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特别是面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 ,现有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因此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为南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南京市投融资体制的基本现状入手 ,指出南京市投融资体制的绩效及其主要问题 ,然后探讨了国内具有典型意义的上海、杭州和大连三个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经验。在此基础上 ,还提出了深化南京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机构整合要积极探索职能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部署,2008年3月,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正式体现了大部门体制思路.大部门体制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组织形式,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大部门制改革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必将成为未来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8.
谈市场经济下结算的改革取向李美英,聂斌吉,蔡厚俊结算是商品货币交换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必将逐步建立,为此结算改革必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然而,结算改革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借鉴中外商品经济发展中结算改革的的经验与教...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府——中国政府改革的新取向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今年是 中国政 府上网年 ,旨在建 立“电子 政府”。责 任政 府、法 治政 府的 相继 提出 适应 了 中国现阶 段政府职 能和权限 具体内 涵的变动 性,是对 后者作 出的 适时 合理 定位 。而电 子政 府的 创建 与推 动, 则为政府 行政权能 转变的现 实化与 有效化提 供了一 定的物质 设备与技 术路径 支持。这 为行政权 力结构 、行政运行的方 式的变革 与提高, 为政府施 政能力 的改进甚 至对中国 民主政 治的发展 ,均提供 了新的可 能性空 间。因此 ,它是 中国现阶 段政府改 革的又 一新取向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和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中向纵深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尽快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我国专业银行的改革方向和策略问题。我国目前专业银行的现有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化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甚至成为我国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制约因素。因此,我国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一、对市场消费体制的界定 党的十四大已经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在总体规划和统一领导下,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入手,创立各个方面的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消费体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有关部门已出台了多项财税政策来调整疫情下的经济发展,并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章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了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疫情发生以来国家颁布的相关财税政策。从疫中与疫后两方面探讨了政策不完善的地方,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改革理论的一个重要论点,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两种改革必须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各国改革的成败得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小平同志的论点是完全正确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以市场为取向,不仅经济体制改革不能成功,而且不能推动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同样,政治体制改革不以民主为取向,也不仅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成功,而且不能促进甚至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正> 如何理解立法和我国的立法活动?我国立法制度的新发展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当前在法学界有些不尽相同的认识。本文拟对此类问题表述一下初步的看法。(一) 立法,就是由国家立法机关用法律形式把统治阶级的意志提升为国家意志,使之成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的活动。立法活动是实现阶级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活动,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它以法律的形式,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调整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推行分税制改革,使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体制出现了重大变革,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责权明晰、规范完善的财税体制已初步确立.但从目前财税体制的运行情况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中有比较清晰的发展,而且学科特色也比较明确,但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却不太清楚,原因是该取向的发展道路同前者相比有所不同,这就是它在发展过程中在其研究方法上和理论上都无法摆脱社会学的深刻影响.而现代的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中关于心理学概念的运用和本土心理学可能是未来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7.
略谈中国的刑事证据规则现状及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坤鹏 《兰州学刊》2004,(3):147-148
本文通过论证说明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外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理念、法律价值的冲突及其协调。从而提出了设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大势所趋的观点。但同时我们在对非法证据进行取舍时 ,应当在科学的诉讼价值观念的指导下 ,进行适当的价值选择 ,并且坚持利益权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新常态是合乎我国当前经济周期波动规律、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律的必然状态,是从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向另一个经济发展阶段过渡的转换期。追求质量是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关键。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增长,而是要在速度换挡过程中构建起创新驱动的新模式,为新一轮增长创造条件,进而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问题包括: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的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潜力开发和动力重塑、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新常态下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等,实现路径在于改革,改革过程中应该坚持质量效益价值取向、市场配置资源取向、创新驱动取向、生态取向、民生取向和包容性取向。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异常突出,贫富差距扩大化趋势日益严峻,它已成为关系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收入分配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财税法治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性要素,但财税法治调控仍存有非体系化和非规范化的困境与难题。收入分配改革的手段应从主要依靠财税政策向主要依靠财税法律转变,逐步构建健全的财税法治路径。  相似文献   

2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一历史性抉择,为我国经济腾飞确立了正确导向,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新体制条件下,税收在政府组织收入及调节经济方面将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然而,现行税制是按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要求设计的,它们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痕迹。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这些税制有其科学性及适用性。但是,在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今天,其适用性已大非昔比。所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税制改革步伐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