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炜是寂寞的。人们都这样说。虽说这是一个艺术家上好的创作心境,却分明透出一种悲哀——作家与评论家的隔膜。很佩服钱钟书老人的深刻:“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厉害。”案头的小说多了,职业反倒磨钝了我们的艺术嗅觉。生动活泼的文学在苍白的理论过滤后,失却了先前的神采。作家正期盼知己,当知己甚少,落落寡合之时,便著文自我安慰,“最终有人识文章”。其实,谁都承认张炜小说的灵气,只不过这一感受常常被忽略。我读张炜小说,常常惊羨他的艺术眼光,能从最普通的生活细节里看出最具魅力的艺术情趣,感受到他书卷外纤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摄影文学的出现和勃兴反映了高雅文艺在商业经济时代处境尴尬的局面及其力求东山再起的强烈愿望。优秀的摄影文学作品既顺应了"读图时代"大众的平面化影像审美期待,又有效传承了"读文时代"弥足珍贵的审美文化理性传统。质言之,摄影文学是文学意识在后工业化时代走向成熟的一种结果和表现。摄影文学从一开始就与流行的图像文化大为不同,它是对传统高雅文学的自觉重塑,它也使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有效契合和转换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文字文化衰落、图像文化崛起的时代.随着传媒的变迁,以文学为主要形态的审美文化将面临深刻转折.文学与影视两种艺术形式如何相互借助,共创一种新型的审美文化,是21世纪审美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大文学观与纯文学观相对应,是一种具有文体超越性的文学观念,构成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为大文学观的树立奠定了最为重要的美学基础.作为当下文学理论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化社会学是对文化研究的一种积极回应,其最终目的是在跨学科的研究视域中复归文学的审美指向和批判指向.修辞学在20世纪成为一门显学,修辞是如何在包括文学在内的话语活动中进行审美建构的,这就要走向转义修辞研究.转义中发生的不只是话语形式的变化,同时也重构了新的认知内容,这正体现了人们理解和认知世界的审美需求.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样式,通过对寓言的起源、主角、原型和形式展开研究,可以看到寓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关键在于它"言此意彼"的言说方式.恶作剧是先锋派重要的艺术行为理路.波希米亚恶作剧是先锋派最具杀伤力的独门武器,一种特殊的形式智慧.  相似文献   

6.
目前作家的文学处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充分拥有文化支配地位和话语权利的文学媒体使作家几乎失去了独立的创作空间,追求“卖点”和过分强化文学娱乐消费功能的价值取向使作家面临尴尬的错位,既是职业劳动生产者又是艺术审美创造者的角色认定使作家陷入两难之境,这是目前作家的文学处境。在这样的文学处境中,尤其要强调作家的文学抱负,重提文化启蒙以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当下,一股势不可挡的"玄幻文学热",已经形成了文化市场的冲击波。是什么原因引发这样的局面,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诚如陶东风教授所言:"‘玄幻文学’的真正研究价值不在其文本的审美特质,而在其社会学的认识价值。"确实,"玄幻文学热"现象不仅仅是文学问题,更折射出一个时代和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玄幻文学是一种脱离沉重道德责任感的形式化的消极娱乐方式,它充分暴露了玄幻文学接受者精神世界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玄幻文学接受者价值世界的混乱、审美情趣的"平面化"以及其"客体化"等。  相似文献   

8.
对于文学活动的界定人们多是从虚构上着眼的,即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虚构.但是这样的界说是不周全的,虚构并非是对文学的唯一界定.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文学不是以摹写对象的物理性征见长,而是以叙写出对象给予人的心理感受见长.把文学本文当成现实存在来思考,文学首先是现实存在与文学本文的对话关系.笔者认为,文学存在本文内部与本文互相关系的对话关系,本文创作与接受上的对话关系,本文历史语境与现实的对话关系,本文与文化审美图式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9.
汉代,中国文学已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观念的自觉,社会主流意识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文学与非文学的界线;其二,是文体的自觉,作为艺文,为了赋予其审美功能,经典的创作使文学作品按类别具有了稳定的体裁格式上的要求;其三,是创作审美追求的自觉。由于社会有文学消费的需要,供需方都将焦点集中到文本审美这个供需点上,创作主体对文学审美特征有明确的认识,并在自己的创作中极力加以表现;其四,有一支专业的创作队伍;其五,产生了一批能表现时代精神并得以影响后世的经典性的作品;其六,学界有了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并自发开展了文学批评活动;其七,主流社会对作家和作品有普遍的认同和尊重。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海量信息的漫游时代。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文学出版存在着严重的"审美"缺陷。文学出版的"审美"内涵包括文学出版的文化理性和文学出版的装帧艺术两个层面的内容。出版从业人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应对当下文学出版的"审美危机",其具体策略一是要努力规范和开拓文学畅销书市场,二是要加大对严肃文学的出版和宣传力度,三是要优化文学图书的装帧设计,四是要挖掘文学新人和文学精品。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你在高原》保持了张炜"纯文学"、理想主义等一贯风格,然而在坚守之中,却体现出超越以往的高原气魄。小说不仅打通城乡叙述的界限,在理想主义高扬的同时增强了人物的自审性,而且具有超越本土经验的思想性和风格多变的创作手法。这种超越标志着张炜创作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茅奖的获得,也体现出文学对他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文畅是在全国有影响的散文作家,其散文创作以关注时代、贴近生活、涵容文化见长。鲜明的审美特点、浓厚的文学性、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他散文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加拿大英语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拿大英语文学的译介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沉潜期、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期、90年代的发展期和新世纪的繁荣期四个阶段。这一译介历程体现了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文学范式、读者的审美习惯等超文本因素会对文学翻译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形成形态、功能各异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4.
在梳理当下有关文学经典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当下中国文学写作要创造出伟大的经典作品,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声音和厚重意识,以独立的文化姿态和具有厚重深沉审美价值的作品,参与世界文学建设,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文学表达与文学的文化呈现是文学与文化在当下历史语境中构成的一种新的表意镜像关系.作为泛审美主义的一种表征,文化的文学表达意味着文化在技术层面显现为一种审美形式,在精神层面日益生成为一种以非功利性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感性存在.文学的文化呈现则指涉着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的重新历史化特征,它意味着文学实现了从纯粹审美自律存在向社会性与文化性存在的转型,重构了文学的文化身份与历史之维.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它们共同地表达着文本语境理论的意义诉求.  相似文献   

16.
陈彦《喜剧》中的贺加贝是一个痴情汉的形象,但同时又有着负心汉的特征。痴情汉与负心汉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中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具有文学原型的意义。陈彦创作对文学原型的超越在于他突破了传统文学单一痴情汉或负心汉的格局,以一种杂糅混合的人物形象增加了人物的复杂性与审美感染力,这种变异是文学创新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金瓶梅》研究领域,文化研究的半壁江山的态势已成定局,这是对这部小说研究空间被拓宽的最好证明.但是,出身于中文系的学人往往欠缺相关学科的训练,邯郸学步的结果是文化没研究成,文学的诗意也不见了.小说审美与文化研究发生了抵牾.在文学被边缘化的情况下,“金学”研究领域应有一部分坚守者,把自己的审美的灵性、感悟、体验重新张扬起来,让《金瓶梅》的艺术研究成为一个流派,打破目前潜隐着的一种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相互抗衡的尴尬,使二者各行其道,互相参证,互补相生.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一切旧的观念、秩序、原则因发生变异而解构,以致造成一种文化陆沉与迷失现象,这是文学危机信号.本文从当前商业主义对文学道德观念的影响并产生滑坡这一问题出发,从市场经济、文化背景、价值演变、文学转型、审美流变等角度,对转型期文学价值内涵、道德观念、思想信仰、审美追求变化的原因表现出一种理性思考,进而提出,在世纪之交的关口,文学理应建立一种全面面向新世纪的新的思想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破毁与解构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重建.只有渗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精神被熔进创作,进而又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总的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才能在现实的高度、历史的深度和审美的力度上重建精神,完成道德建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世界文学语境的角度,论证了各文化区域文学审美特质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人类尽管在语言、文化与文学传统存在着差异,但是人类在情感上存在着相通性,这种相通性奠定了不同文学表述融合的基础,而这一基础的不断延伸又在于文学审美的独特性。这一关系是一种横向互动的和互补的关系。由于文学是人的审美创造,是人在审美意义上对于自身和世界的再现,所以,世界文学的基本模式就绝不是一体化的单一构成,而是以人的审美活动方式个体化为基础的、由无数样式为基本方式的文学形式。这种基础和样式并非是个体审美活动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人类突破时空界限所构成的新的精神生存和发展模式。人在更高形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将不断获得更高意义上的精神解放。由此,人的审美能力、审美选择和审美情趣等审美个性将得到空前的尊重和实现。换言之世界文学提供了结构性的一体化,但在审美方式上则是极具个性化的时代。而具有世界眼光、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把握审美特质对于文学研究而言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炜的文学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虽然评论界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对其具体文本的研究仍然极其薄弱。因而对张炜的整体创作态势予以关注,客观地分析作家的文学成就,进一步促进这方面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