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祖光州固始"之说,首见于宋高宗绍兴九年秋,郑樵为莆田《荥阳郑氏家谱》写的序。至今所见郑樵"荥阳郑氏家谱序"三个版本《家谱后序》《荥阳家谱前序》和《荥阳郑氏家谱序》的发现与流传中,先后呈现出对"光州固始"不同的记忆形态及多元意涵。从闽籍学人对郑樵"荥阳郑氏家谱序"三个版本的收录、引用、选择与解释中发现,"闽祖光州固始"是郑樵的预设;"闽祖光州固始"之闽人,实指当时的漳州人和泉州人,今天的闽南人;闽(南)人记忆中的"光州固始",不仅有"永嘉之固始"与"光启之固始"之别、泉州人与漳州人不同的"光州固始"情结,而且还存在精英与民间的双向建构。古今闽籍学人对"光州固始"的记忆与诠释,均属文化理念建构,"光州固始"现象为中华文化认同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年第5期刊载了谢重光同志的文章《〈龙湖集〉真伪与陈元光的家世和生平》(以下简称谢文),指出陈元光所著《龙湖集》中有关“人物、事件、地名、制度”等几方面的“纰缪”,从而判定该诗集系后人伪托,并进而否定陈元光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的说法,认定“陈元光先世为河东人,但从祖父一代起即已居于潮州,为广东揭阳人”。这些基本看法都是我们不能苟同的。由于这些问题关系到闽南文明史和闽南诸多姓氏的渊源,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3.
从西周到南宋,古代河南共有楚人南迁,西晋末永嘉南迁,唐代陈元光"开漳"和王审知父子"王闽",北宋末靖康南迁等四个阶段的政治性外迁移民.其作用主要是影响到了迁入地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组织,促成了南方地区政治和文化的中原化,最终更有利于中国版图的巩固和文化的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4.
"闽祖光州"现象形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王审知"独优固始人",导致冒充固始籍者的大量出现,是造成"闽人称祖皆曰固始来"的原因.但从文献记载来看,王审知以及后来的闽国统治者不仅没有"独优固始人",相反,对闽人却有特殊的优待.因此,非固始籍者也就没有必要冒充固始籍.而且,在当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非固始籍者也不太容易冒充固始籍.假使真有极少数冒充固始籍现象存在,闽国灭亡之后,尊宗敬祖的传统也会使他们改回原籍.实际上,"闽祖光州"的形成与唐末大规模光州固始人入闽有关.不仅追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的光州固始籍将士数量庞大,而且王潮、王审知兄弟建立闽国政权后,创造的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又吸引了大批固始人投亲靠友进入闽地,使得闽地固始籍人口比例陡然增加,从而形成"闽祖光州"这一特殊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5.
论固始寻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扎实的方志与谱牒资料,对闽台58个姓氏源于“光州固始”进行研究,正式提出了“固始寻根”这个在海内外华人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概念。在对历史时期中原士民南迁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打固始品牌、建寻根基地的四项建议,对中原文化的开发和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闽南民间舞蹈的多源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湘江 《东南学术》2005,(3):144-153
闽南民间舞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多源性特征.闽南最有代表性的"拍胸舞"源自古闽越族祭祀舞蹈;"嗦啰嗹舞"与中原文化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关系.闽南民间舞蹈源于传统宗教习俗,并保留有域外文化遗响.  相似文献   

7.
论闽南文化--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辨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闽南文化作为延自中原的一种移民文化,是漫长历史积淀和发展的结果.本文以这一认识作为讨论的前提,分析了闽南文化的类型、形态和特征.认为闽南文化是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以俗民文化作为主要形态表现出闽南文化特殊的色彩与个性;在其"海口性"、边缘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等特征中,都存在着反映社会发展内在矛盾的两重性,是我们深入解剖和认识闽南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陈元光是唐初闽粤地区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他在唐朝廷对闽粤边境地区的经略及漳州建立后闽南的开发中作过重要的贡献.他的武略和政绩历来为闽南人民传颂,也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但在有关陈元光家世、生平的传说中也掺进了许多后世伪托的成份,给我们正确地认识这位历史人物增加了不少困难.特别是清末明初纂成的若干《陈氏族谱》,刊载了题为陈元光所作的《龙湖集》,内收古赋三篇、五言诗三十四首、七言诗十四首,多为《全唐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论《闽南方言大词典》是一本创新之作,比之过去出版的闽南方言词典有许多创新之处,如综合收录厦、泉、漳三地方言词条,体现闽南文化特征,收录闽南各地特征词,注意闽南方言词语的溯源,配有读音光盘等,为方言辞书编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由福建省对台办、台联、厦门大学等单位联合组织的"陈元光与漳州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12月4日至7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召开。来自日本、加拿大、美国和台湾、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与国内北京、四川、福建等地区的代表18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主要就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陈元光开发漳州的历史贡献和施政得失 陈元光既是唐代前期的军事将领,又是当时开发闽南的重要历史功臣。漳州就是他  相似文献   

11.
隋唐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民族杂居融合,为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做好了准备.胡族人口的大量迁入,给中原带来胡族文化,并将其渗透于中原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促成了中原"胡化"趋势的产生.而进入中原的大量内迁胡族,很快就为汉族文化所融化;边疆胡族也不断吸取汉族文明,迅速汉化.隋唐时期的"胡化"与汉化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侧面,两者是同时和互动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王子今 《中州学刊》2012,(4):134-140
自文明初期开始形成区域文化影响的古国,以中原地方遗存最为集中。中原多处历史悠久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可以借用蔡邕《述行赋》的说法,称之为"群都"。考古学的新收获使我们对这种历史真实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上古时期"群都"这一历史存在所体现出的中原地区作为文化重心的地位,自有交通地理方面的优势条件。中原"群都"作为文化地理现象,也可以通过生态环境史视角的自然地理的考察说明其背景。  相似文献   

13.
陈元光是漳州的创建者,对开发闽南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这是众所公认的。但近来围绕着他的籍贯出身等问题,却发生了一场争论,从争论所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陈元光的身世生平与其籍贯出身,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特殊联系,而且还由此牵涉到对他的评价问题。 陈元光情况的特殊在于,如果他真是“岭南土著”出身,当过“岭南首领”,并确有“设客,令一袍袴行酒,光怒,令拽出,遂杀之。须臾,烂煮以食客”其事。不管怎么说,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将是一个令人战栗的、残暴和杀人不眨眼的凶神恶煞;反之,如果他幼习经史兵书,“年十三,举乡荐第一”,随父率兵由中原南来,父卒代为将,威惠并施,平定“啸乱”,抚循既熟,奏置漳州,并任刺史。那便又是另一种形象,是一位有谋略有远见,为千百年来闽南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下基础,从而受到后世景仰的贤才。因此,其籍贯出身将是一个对他一生功业及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作出评价的关键问题。以下就这些方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再说北Fa族     
我国东北地区的北發族由于史料极少而在研究其民族文化上颇多歧见,本文是在《说北發》的基础再作重点研讨.北發族在春秋时期与中原有"文皮"经贸文化交流,齐国的斥山则是北發、朝鲜"文皮"集散地.两汉之后北發族不见史载,其大部当与挹娄族融合,一部追逐大野兽迁徙北亚地区,《庄子》、《列子》中的"穷髪"、"终髪"当是北發族的文化遗留.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以闽南乡土文化为起点,在西洋文化道路上长跑,在中国传统文化基地上竞走,以建设性、向前看的姿态,广采博取,用自己的生命形态推动中国文化特殊转型,成为宽容谦卑、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和文化巨匠。林语堂反复强调自己的"闽南人"身份,对闽南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价值体认,并以自己独特方式推动闽南文化向世界传播,提升了闽南文化的知名度,扩大了闽南文化的影响力,为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将三国诸葛亮、明代王骥加以神化和崇拜,是滇西各族的传统文化特征与内容之一,是在与中原文化接触过程中将本民族原始崇拜与中原民间信仰相互交融而共创、共享一种区域文化的结果,其中交织着作为跨界民族的傈傈族的多重认同感.以王骥崇拜为核心的下火海上刀山仪式表明傈傈族对以王骥为象征的汉文化与国家的认同和超越族群意识的区域文化认同,该仪式还促进了傈僳族群自身认同感的增强.  相似文献   

17.
南宋建立以前主要是中原移民南下,以比干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正统文化因此流布南方。固始、比干等作为南下移民集体记忆的符号,是其凝聚族群和心系中原的重要叙事概念。时至清初,移驻河南与原驻福建的明郑降清官兵,以及督运他们至河南的满清官兵,这些人连同其眷属均被分散到汝宁府、南阳府等属县指定区域屯垦。与比干文化同根同源的妈祖文化在此大分散、小集中的族群空间得以顺利传播。这两种移民与文化传播的模式主要特征即是不断超越小众的族群文化,积极认同中原正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鲜卑族①在从漠北向中原推进的文明进程中,经过从部落联盟到国家、从游牧经济到农耕经济、从崇武到尚文的文化转型,完成了民族的文明化进程,最终融入华夏群体之中.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制度是转换的标志与保障,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推动力.而河陇士人,因得汉魏以来中原儒家文化之精髓,故能在鲜卑族汉化过程中凸显出关键性作用.从而,亦可见河陇文化"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中原文化传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向周围地区快速扩张并引发文化交流.二里头夏文化立足中原,其传播态势是先向晋南、次之向关中地区播散,同时也向江汉地区拓展.中原早商文化首先挺进及山西南部、陕西中西部、河北的中南部,之后开始大规模地向南(湖北及湖南北部)、东南方(海岱地区、淮河中下游地区)扩张,商文化因此成为主体文化并向周边形成强劲辐射.中原周文化传播态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西周早期,对他族文化的吸收功能大于其输出功能;西周中晚期,中原周文化出现强烈的对外扩散态势,各地周文化表现出明确的统一性.先秦中原文化的传播动因可归纳为战争及民族融合、对矿产资源的攫取、封藩建卫、异族姻亲、经济贸易等数端.  相似文献   

20.
楚族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要追溯的楚族之源,是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草创楚国之前辗转迁徒而来的楚国统治集团及其族属的先族,不是荆楚之地土著居民的先族.春秋时代所谓"华夏"族称楚人为"荆蛮",楚人也毫不隐讳地自称"我蛮夷也",以别于中原诸国.不过,这种蛮夷华夏的分野并不反映鬻熊以前,也就是周文王时代以前的情况,而仅仅是西周春秋以后凝成的地域——文化观念.我们认为,所谓"华夏"族,无非是统治了中原,或多或少地融合并文明化了的蛮夷戎狄.华与夏原是黄河下游与中游东西对峙的两大部族,楚人的先族出于黄河下游的"华族"部落联盟.一楚人与鬲楚人与鬲有着特殊的关系.楚人最显赫的祖先就是祝融和?熊,出于楚族的变竟因不祭祀祝融、?熊而被楚国所灭(《左传·公二十六年》).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