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交初期,中关关系在全面展开的同时,也不断地遇到摩擦和阻力,一度面临危机,使得刚刚启动的中关关系陷入了令人担忧的境地.邓小平在稳定和促进建交初期中美关系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建交之初,邓小平访美增进了两国间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关系的战略基础,促进了两国合作关系的发展;在中关关系面临危机时,邓小平力挽狂澜,从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促进了两国间矛盾和危机的缓解,稳定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势头;日趋成熟的邓小平外交思想对这一时期中国开展对美外交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美关系,一直被邓小平视为中国外交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发展中美关系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在继承毛泽东发展中美关系战略思想、依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国情的具体特点以及邓小平的亲身实践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确立了发展中美关系的精髓——着眼大局、最高准则——国家利益、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策略方针——互动互信、核心问题——台湾问题等重要战略思想,形成了“顺应潮流,着眼大局”、“加强交往,增进互信”、“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等重要启示。本文主要探索邓小平发展中美关系战略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重要启示,对于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妥善处理和发展稳定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1974年开始,邓小平参与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工作中来。他积极促成了福特总统访华,福特访华期间,中美之间在建交问题上取得了重大共识。1978年,在中美建交谈判的关键时刻,是邓小平的智慧让谈判取得成功。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巩固了中美关系不断改善的势头,并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将走向开放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中国崛起,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出对美国的挑战力量。对于中美关系而言,中国崛起导致中美两国深度的相互依存,中国成为美国的"利益攸关者"而不是"威胁者",所谓"中国威胁论"是建立在谬误基础上的。中美关系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美国对台军售、双方政治制度分歧和战略互疑三大问题。美国是一个正在衰退的超级大国,中国则是一个实力不断增强但却有软肋的大国,两国内在的问题决定今后的中美关系是并存与合作。中美两国合则双赢,斗则双输。中国崛起应以美国为鉴,在全球事务中争当老大是有责任和成本的,而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盈满则亏。  相似文献   

5.
孙国强 《学术探索》2014,(12):28-32
中日关系和朝鲜半岛局势是当前东北亚地区的两大热点议题。中日关系方面,虽然今年以来中日释放出加强经济合作的信号,两国政治交往的频率和层次也出现回升,但是钓鱼岛争端和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这两个导致中日关系恶化的症结短期内难以化解,特别是在安全领域,两国缺乏互信,摩擦不断。朝鲜半岛局势仍继续陷入“紧张-缓和-紧张”的反复模式,在经历了短暂的缓和后再次趋于紧张。从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看,中美关系构成了这一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主轴。因此,梳理中美两国在东北亚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分歧,进而以此为基础思考中国的应对之策,对维护中国周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美关系六十年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对抗僵持、战略合作、调整适应及深化合作四个阶段.中美关系如此复杂的原因,主要是一直爱国际政治格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台湾问题等因素的困扰.透析中美六十年的交往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是可以实现求同存异、互利双赢的.六十年的交往史为妥善处理中芙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启示.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持续发展,双方都必须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健全协商机制,凝聚共识,妥善解决分歧.其中,中国应当进一步增强战略自主性,关注美国国内因素对中美关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1975年初 ,邓小平受命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面对着“文化大革命”以来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 ,他从反对资产阶级派性 ,增强无产阶级党性入手进行整顿 ,开始实现安定团结。进而他开展了全面整顿 ,力图消除“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影响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个整顿实际上是改革的试验。他在整顿过程中发表的讲话及文件 ,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 ,也直接酝酿着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8.
冯峰 《学术探索》2006,2(1):93-99
中国的崛起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统一、繁荣、富强的延续,是来自中国朝野上下的一种原生型力量。中国的崛起、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三个概念的内核基本上一致。但崛起并非唾手可得,必须不犯大的错误才有可能。为此,中国必须妥善处理攸关中国崛起进程的中美关系。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的道路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同时必须继续韬光养晦。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是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有助于加速民族复兴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结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范式为分析中美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它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既有一定的解释力 ,又有其局限性 ,对此要给予客观辩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仇华飞 《社会科学》2002,65(3):24-28
文章认为 ,1 972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 ,打开中美两国关系大门 ,这是美国对外战略实施重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 1 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并宣布同台湾断交 ,废除美台条约 ,撤出美驻台军队。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建交后两国关系经常出现波折 ,但每到紧要关头 ,两国领导人都能从大局出发 ,维护中美关系发展。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 ,中美两国保持战略协作关系 ,对推动世界和地区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27年秋,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伍朝枢派遣政务司长李锦纶作为政府代表使美。李氏在“非正式”的名义之下与美国国务院官员频繁会谈,实际开启了国民党与美国政府在华盛顿的官方接触,并推动了一项包括中国南北政府和美国三方共同参与的努力,试图组成一个南北联合的中国代表团与美国谈判条约修订。这一努力虽然为时不长也未获成功,但仍揭示出当年中国政治、外交和中美关系一些微妙的面相,并标志着美国对华关系的关注重心在北伐取得全面军事胜利之前已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构想 ,并且随着这一构想的具体化 ,及时总结了它的实现条件 ,为这一社会发展过程赋于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经过近百年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大潮中进行了艰难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立下了不朽功勋。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邓小平理论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虽然比较稳定,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潜在危险,尤其是美国亚太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威胁。中美关系既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大变数,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中美关系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状况。当前美国虽仍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对手,但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同中国有共同利益,主张与中国合作。中国应抓住这机遇期,在积极发掘中美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扩大两国间的战略合作,改善两国关系。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特使中国周边安全更加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充满了新思维,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这种新思维 的体现:1.从“本本论”到求实论;2.从“超越论”到阶段论;3.从模式论到手段论; 4.从单色论到多样论;5.从矛盾论到动力论;6.从“均富论”到“先富论”;7.从对立论 到共处论。正是这些新思维使邓小平理论突破了旧有的框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 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 ,中俄关系在大国双边关系的调整中最为顺利。文章阐述了江泽民对发展中俄友好关系的三个重要贡献 :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 ,使中苏关系平稳过度到中俄关系 ;提出新的安全观和模式 ,解决中俄边界的历史遗留问题 ;站在战略的高度 ,建立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和演变 ,使社会主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而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绩 ,谱写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并为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闯出了一条新路。世界社会主义将在充满活力的多种模式中走出低谷 ,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而其中的关键是通过体制改革 ,以法制来保证民主。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集中体现在他对体制改革起点的选择、程序的安排及形式的确定上。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其外交战略在继承了毛泽东外交战略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为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对外交往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外交战略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外交思想、外交利益、外交实力、外交目标、外交政策,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科学体系,体现出"创新性"、"全球主义"、独特的思维取向、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