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问/对+NP1+Vt+NP2”结构中,介词“问”只能接“人”宾语、“取人类”动词;“对”则可接各种宾语、不接“取人类”动词。二者用法相同之处源于上古它们同处一个固定的“问对结构”中、语法化过程相似;不同之处源于二者起点词的语义、虚化后语义滞留程度和使用频度范围等不同。  相似文献   

2.
传统认为的现代汉语代动词"来"应该分为两类:代动词"来1"和"来+宾语"中的泛义动词"来2"。"来1"在不带宾语并在具体的语境中替代唯一可以被确定的具体动词时是代动词。"来+宾语"这一结构中的"来2"不是代动词,而是语义泛化了的位移动词。两者在性质、来源、语义、语法特征及语用功能等方面都呈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3.
研究"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从动宾式动词分类、宾语的分类、语素意义角度分析动宾式动词结构、动宾式动词+宾语的语义,认识其使用规律,以便能让"动宾式动词+宾语"能得到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4.
可逆性与非可逆性“NP受+V+NP处”的派生过程及句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NP受+V+NP处"句式,当动词V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时,该句式具有可逆性,即句式中的NP受与NP处可以互相交换句法位置.但"NP受+V+NP处"与"NP处+V+NP受"只具有句法形式上的变换关系,二者的派生过程及句类意义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从"潜在歧义论"的观点出发,指出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并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分析了"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揭示了"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动宾结构——“动词 +复杂宾语”。在这种动宾结构中 ,动词所带的宾语必须是一个名词性偏正词组 ,也就是说 ,宾语中的定语是必现的。这种“动词 +复杂宾语”现象主要是动词和宾语互相制约的结果 ,这种制约不但体现在语法上 ,而且还体现在语义、语音和语用上 ,其中 ,语义在大多数场合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关于现代汉语"不+NP"和"很+NP"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比较,说明二者都具有强化语义的作用,是两个意义相对的结构,但是在使用中具有不对称性.文章还对二者在使用上的不对称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认为同源宾语结构中的动词为不及物动词 ,没有赋格的能力 ,所以其后所接的名词短语 (NP)不是动词宾语 ,而是无格的附加语 (adjunct)。因为有格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必须符合θ准则 (θ -Criterion)和经受格鉴别式 (Case-Filter)的鉴别 ;而附加语无格 ,不要经过格鉴别式 ,而且不在θ准则的应用范围之内。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 ,结合乔姆斯基的管约理论 (Government-BindingTheory)和对动词语义结构的分析 ,认为同源宾语由该结构中隐含语义因子 [CAUSE]赋予宾语  相似文献   

9.
连谓结构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形式。连谓结构中"V1+NP+给"和"V1+给+NP"两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前者可变换为后者。本文从语义和结构两个角度对这两种形式进行分析,得出"V1+NP+给"变换成"V1+给+NP"要满足V1和"给",二者的施事对受事的动作趋向存在交集这样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实义动词“吃”所带的宾语,不止在语义类型方面变得越来越复杂,其所指具体范围也在扩大。从语义学的角度来重新对“吃”以及“吃+N(NP)”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吃”和它所带的工具宾语、方式宾语、结果宾语、目的宾语的概念义素和功能义素,可以验证“吃+N(NP)”在语义深层次上的组合机制。一些特殊的“吃+N(NP)”短语用例之所以能在语法和语用上说得通,就是因为“吃”和“NP”在功能义素上达到了契合。  相似文献   

11.
存现句后续成分主要有5种结构类型:兼语结构、连动结构、状心结构、紧缩结构和后置定语。不同结构类型的后续成分在语义特征、语义关系和语义指向上有差别。语义特征主要表现在存现宾语NP和存现动词上,语义特征不同,NP与存现动词和X的语义关系有差别。结构类型不同,存现宾语NP与后续成分X的语义指向也不同,有单向和多向、单指与多指之分,其中紧缩式后续成分还可能因语义指向不同而形成歧义。  相似文献   

12.
在句法平面结合语义确立句法-语义框架Ⅰ"Np1施事+用+Np2工具+把+Np3材料+V+成+了+Np4成事"和Ⅱ"Np1施事+V+了+数量词组+Np2成事"对制作动词进行界定,规定只有可以同时进入两个框架的动词才是严格意义的制作动词。制作动词有着自身独特的句法特点,其所带宾语与典型受事宾语存在深层语义和表层句法上的差异。不同的制作动词或同一制作动词在相关句法格式中有时会呈现出句式转换成立与否的不对称现象,影响因素与动词的语义结构要素和语义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文章先简要说明"‘看/瞧’+D/NP+VP+De!"句式句法形式上的特征,即分析了D/NP的构成、VP的动词类型、De的性质及"看/瞧"之前的"空语类"情况,然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句式中D/NP的语义角色及VP的语义特征等问题,并认为对整个句式影响较大的很可能是"看"或"瞧"的虚化与否,而非VP。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关于现代汉语不+NP和很+NP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比较,说明二者都具有强化语义的作用,是两个意义相对的结构,但是在使用中具有不对称性。文章还对二者在使用上的不对称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很+NP”的构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是程度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加强程度.但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我们把它统称为"很+NP"结构.本文旨在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很+NP"结构是一个构式,它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很"和"NP"中推知出来,它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语义和语用价值,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相似文献   

16.
动词后面接的是受事宾语还是结果宾语是由名词的语义特征所决定的,而在"吃了一 ‘量词’ 骨头"结构中"量词"也起着重要的限制和提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结构框架:NP1VNP2,文章从多系动词入手,即动词V前后的论元位置上各出现一个名词性成分NP,这两个NP所具有的语义角色就是动词的"系".多数情况下,NP1与NP2的语义角色并不相同,它们分别是动词V的不同的"系",考察以动词为核心NP1VNP2中处所成分的关系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有关“把”字句里表示处所的“从L”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把字句里,表示处所的"从L"可以在"把"字短语的前后出现,"从L"以出现在"把"字短语的后面为常见形式.其语义指向有三种指向主语、"把"的宾语和动词."从L"可次范畴化为动作的起点、途径和原点."从L"制约"把"字句主语的语义类别、动词的类、语义特征和结构类型,嵌入"从L"的"把"字句是"把"字句的典型形式."从L"在"把"字短语前后出现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从L"的语义指向、介词短语与前接成分的照应情况和凸显原则.  相似文献   

20.
"V以"类形式动词是语法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的一类动词,文章通过选择研究对象的语义、句法及语用功能进行了多角度考察。语义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的语义特征及深层语义结构特征;句法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在句式结构、加宾语及带体貌助词等方面的共性,同时揭示了它们在搭配能力和搭配范围方面的区别;语用功能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具有标记焦点、变陈述为指称、填补谓语的缺失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