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政治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政府绩效评估的公民参与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公民参与对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公民参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参与形式单一,参与意识薄弱,参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公民意识、制度建立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
行政问责制是我国推进责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我国构建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明确政府职责权限,提高公民参政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点,本文对我国行政问责制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息公开是实践和谐行政价值目标的重要方面。政府信息公开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以消除制约政府信息公开实现的体制滞障,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运行保障机制,同时还要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型、公务员观念更新、公民意识的增强等主观条件的满足。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电视调解类节目不断涌现并迅速走红后,由于其容丰富、生动直观等优势,深受广大观众的关注,其所具有的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价值也引起专家和政府的重视。本文以电视媒体为例,深入探讨电视媒体调解的功能和做法,寻求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公众法治意识的提升来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
  一、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概述
  国内学者在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模式设计上,可分为宏观方面的“客体外生型培育模式”和微观方面的“主体内生型培育模式”。“客体外生型培育模式”强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完善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1“主体内生型培育模式”则强调要从公民个体层面,将相关的法治理念和精神诉求深植于公民的人格系统,形成一种内涵有法治意识的公民文化,而后又将这些价值观认同或公民文化转化为外在的行为模式。2笔者认为,无论是外生型还是内生型培育模式,在公民法治意识培育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公众的认同,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及有效的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需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而认同是公民法治意识形成的前提和关键。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认同是个体对规则本身的意义认知,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唯有认同“人”才会不折不扣地遵从和执行制度规范。因此,如何实现大众对规则的认同,是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促进政府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服务型政府是现代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潮流。但是,自然生态问题的日渐突出,世人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也愈来愈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郑重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深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本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出发,阐述如何构建我国的生态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6.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人本主义思想、公民为本思想,倡导服务意识、公民精神和公民美德。新公共服务理论蕴涵的服务行政、民主行政等思想理念,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肖伟 《经营管理者》2009,(22):270-270
行政指标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行政指标制度仍然大量存在,且暴露了不少问题。反思我国目前行政指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障公民权益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而政府现行管制型的治理理念和模式无法适应目前的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在管制型的治理理念和模式下,政府在行政理念、政府职能、政府体制、政府运行体制、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适,这些不适现象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和结构转型。因此,必须进行政府治理理念的更新和治理模式的再造,建设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9.
<正>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导致政府是全能政府,它垄断社会的一切资源,并且利用行政权力进行资源的分配。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权力的收缩和人民自主意识的增强,社会、公民和企业要求政府提供更多服务、提升行政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革除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创新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从而实现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的制度反腐包括反腐法律规范、相关机制与机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小官巨贪”现象并未根绝,当前,“小官巨贪”呈现发案领域的扩大化、作案手段的隐蔽性增强、群体性腐败仍广泛存在的特点。“小官巨贪”治理不足的行政生态困境主要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未完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转型仍未完成,官民沟通系统与公民反腐参与度仍待提升,社会廉政教育与廉政文化建设尚需加强,权力配置与监督机制还需理顺。为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进社会转型和政府内部结构转变,改变政府考核指标;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民众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重视思想建设和廉政教育;完善国家监察体制,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等,进一步改善“小官巨贪”治理的行政生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转型,增强政府活力、提升政府能力、促进政府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服务型政府是现代公共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潮流。论文以北京市为例,重点针对我国大城市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大城市在公共财政、信息化建设、市场经济、民主意识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人口膨胀、产业升级带来的影响、公共服务的历史性欠缺、和一些体制方面的劣势。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解决目前我国大城市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其主要有:加强政府对人口的导向和服务工作、提高政府就业服务意识和城市规划效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完善公共服务、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以及就针对北京首都体制带来的服务定位冲突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陈茉  张丽 《决策与信息》2011,(11):76-76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很快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经济环境中,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政府面临着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职能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服务行政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另外,行政审批制度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发展,是与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的。研究服务行政和行政服务的联系有利于我们创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市场经济环境,塑造一个廉洁、高效、具备充分服务意识的政府。  相似文献   

13.
<正>政府绩效评估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建设高效、廉洁、务实、责任型政府,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观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建立适合中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方面,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与西方国家比较,无论是在观念体制方面还是在操作内容标准上,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仍然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它既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适应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包含着制度层面对工业文明的的超越。生态文明视阈内服务型政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保持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并保证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必须从加强政府提供环境公共产品的职能、完善生态型制度建设、改变政府生态治理方式等方面探寻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生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政府部门如何认清当前公共安全背景下的不和谐因素,着力构建社会和谐的运行机制,主动承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负责任,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而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是政府本身运作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公民民主意识增强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是现代政府行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周平  渠涛 《决策咨询通讯》2011,(6):19-23,31
构建蓝黄两区统筹发展经济区是当前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它涉及经济增长极点的发展演变以及区域协调型增长极培育等理论问题。建设中,应遵循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融合、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兼顾以及地理空间与经济空间兼顾的原则,国内其他经济区在统筹意识和机制、交通体系和产业基地构建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为其提供许多实践经验。其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统筹意识不强、缺乏协调机制、行政区利益下的过度竞争、基础布局统筹度低以及生态问题等。对此,需要在强化统筹意识,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一体化水平,发挥海洋经济和生态经济潜能,产业布局以及统筹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构筑对策。  相似文献   

18.
汪博 《经营管理者》2009,(20):303-303
在非典危机中启动的问责制,已从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逐步发展,开始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可问责政府的理念"在中国的行政改革中得到全面推行,本文诣在总结我国行政问责制发展的历程,鉴于我国在问责中存在问责法律体系不健全,权责关系模糊,责任难以界定位、公民参与意识的淡薄等方面的问题。对此应从加强问责机制的立法,明确权责关系,强化责任意识,健全行政问责救济制度等角度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克服问责制面临的困境,使其发挥预期功效。  相似文献   

19.
所谓“行政”,即在传统政治中,政府凭借对社会政治资源的垄断,扮演着绝对控制的角色。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纯粹的管理、被管理关系。公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政府大包大揽。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要依靠政策和行政命令办事,因此,致使少数机关养成了衙门作风;更严重的是,政府行政能力衰减,公共政策无力应对大量社会诉求,无法裁决某些矛盾性的公共问题,导致出现一系列不和谐现象,例如发展的结构失衡、公共政策的偏颇、政治制度安排的缺失等。  相似文献   

20.
张碧文  孙秀 《决策与信息》2011,(10):79-79,194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工业文明在走向辉煌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人类确立新的生态文明观,构建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掌握着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政府及政府官员,理当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担当起更多的责任,理当在政策导向、绿色GDP考核体制、环保制度创新等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曼坚实更具体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