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的创作,由于其心态和屈原等荆楚诗人相似,所面对的荆楚文化环境相同,不可避免地受到荆楚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文章取材、物象选择、体式变化、声韵讲究和意境构造上都流露着浓郁的荆楚气息,特别是他的永州山水游记和山水诗,既写出了荆楚本地的地理风貌和人文风情,在发现独特的永州山水自然和自由之美的同时,达到物我融合、“天人合一”的境界,又表达了和屈原相似的“怨骚”精神,“不怨而怨,怨而不怨”。另一方面,柳宗元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的文学思想和学识修养带着吸取百家、兼收并蓄的痕迹,对荆楚文化传统既有接受又有开拓。他在文中对巫鬼文化的排斥,对蛮荒之地旧俗的摒弃,对儒家文化的推广等,都显示出革新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诗歌是荆楚部族文化的结晶,是在荆楚部族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文化硕果。荆楚文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文化,它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如何,它对屈原创作的影响如何?这些问题虽然有人作过探讨,但没有得出比较满意的结论。本文试图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近三十年来考古发现的材料,也结合屈原创作的内容、形式、风格特色等,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风骚”并称萌芽于西汉,定型于南朝。“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屈原的《离骚》,代表《楚辞》。“风骚”并称,代表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特征的两个最早源头,影响后世深且远矣。在“风骚”精神的沾溉下,在地理环境的孕育下,南北文化中的文学、绘画、书法、舞蹈等文艺形式之风貌迥异;北方文化粗犷刚健、率真务实,呈质实之美;南方文化细腻柔婉、含蕴尚虚,显空灵之丽。南北文化之交融,自然产生新活力、新气象,从而推动文学之发展。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南方荆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由于多种原因产生了迥异的人文特征,从历史渊源、地理空间、文风不同、风俗迥异四个方面,介绍了南北两地不同的表现,并指明了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论荆楚文化的地域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楚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奥区 ,荆楚文化融会南北 ,自成体系。其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特性 ,多元融通、神秘浪漫构成了荆楚文化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6.
楚辞是在中国南方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抒情诗,有着显著的地域特征。但是,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楚辞的产生离不开北方中原文化的影响。因为当时的南北文化交流非常活跃,楚人乐于接受北方文化,楚辞的创造者屈原更是深受北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颜氏家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涵养了颜之推的文化品格,奠定了他的文化学术根基,为他以后总编<修文殿御览>积累了丰瞻翔实的学术、编辑功力.而颜之推入仕北齐,待诏文林馆,从事总编<修文殿御览>的文化活动,在客观上刺激、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互相交流;他本人兼采古今、文质并重、经世致用、反对盛行的追逐浮华轻艳的文风等的文学主张也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使北方单一的质朴揉进了南方的清绮,而融合之后的文风更易于被南北双方文坛接受,也促使入北文人的创作注意吸取北方文化的特质而加速南方文化在北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格意识。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从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圣贤意识、历史意识等思想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战国“士”文化精神以及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对屈原人格意识的生成影响颇深。屈原忧国、忧民、忧己的深厚的忧患意识以及他受孔、孟、庄生死观的影响同时又有所超越而做出的对死亡的坚定选择是其人格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格意识.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从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圣贤意识、历史意识等思想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战国"士"文化精神以及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对屈原人格意识的生成影响颇深.屈原忧国、忧民、忧己的深厚的忧患意识以及他受孔、孟、庄生死观的影响同时又有所超越而做出的对死亡的坚定选择是其人格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屈原与五月五日--端午的渊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各国历法不一,五月五日禁忌原是北方晋、齐等国的习俗,后来才影响到全国,它原本与屈原没有关系.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北方厌胜之术与南方救屈原结合起来,才形成了完整的端午节风俗.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的竞渡在唐代风行于南北,端午风俗在唐代才基本定型;端午使屈原永远活在民俗和民间文化中.  相似文献   

11.
屈原自沉汨水,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变成一个具有哲学文化意义的符号。穿过历史的隧道,我们看到了屈原忠君爱国的忧惠意识,以及带有宗教烙印的荆楚巫官文化对他“死亡意识”的自觉影响。尤其是他固守气节与风骨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死亡观,彼此交相辉映,凸显其死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展示地域文化的海派探索戏剧《街上流行红裙子》以对当代纺织女工的劳动、爱情、人际关系、个体心理的剖示,透露出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和上海人的文化性格特点;关东探索戏剧《黑色的石头》穿越生存表象直抵生存本真,透视出东北社会形态的原始惰性、凝重的习惯势力、东北人带原始野性的天性和生命活力、自由意识;荆楚探索戏剧《山鬼》重塑屈原艺术形象,调侃封建社会知识分子集体无意识,对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心理进行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的形而上的考量,涵容了深邃的文化意蕴、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3.
<正>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魅力在于:他以楚国神光离合的巫觋—神话—图腾文化为背景,浮雕般地突出了他那深沉的理性思索和选择;神话—巫觋—图腾不再被看作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另一世界,却成了屈原理性思索和选择的形象表现和感性象征。兹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下: 一、《天问》:屈原理性精神的觉醒 1.屈原理性精神觉醒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屈原生活的时代,楚国依然保持着绚丽灿烂的远古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还笼罩在神话—巫觋—图腾世界的非理性光辉  相似文献   

14.
南北文风不同的观念源于先秦,系统形成于唐初。在古人观念里,南派阴柔优美;北派阳刚壮美,是两六风格类型。南北宗内涵较为宽泛复杂。古人多用“水土”来解释南北文学差异成因,但根本原因是南北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的差异。南北文学各有特点,构成中国文学发展的合力。但历来存在重北轻南倾向,因北方在政治势力、文化传统上占统治地位,故古人也以北方审美传统为正宗正统;另外也反映古人尊阳卑阴的文化心理。南柔北刚之说,有合理处,但容易产生简单化绝对化之弊。对南北文学差异要用历史发展眼光去考察。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是大自然赋予荆楚的宝贵财富,水乡泽国的自然环境培育了荆楚一带民众情感丰富、特好幻想的心理状态,因而这里的歌谣才具有水的柔性,水的灵性,水的奔放与浩瀚。荆楚民歌中的水味歌谣体现了多姿多彩的水乡风貌,浸透了水乡儿女的似水柔情,蕴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水味歌谣本身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成为民歌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荆楚民众以屈原为自己主体意识的代言人,并利用多种方式创作、传承多姿多彩的屈原民俗文化.他们以屈原的事迹和精神创作并流传着许多活生生的屈原传说.在节令中创造并传播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使屈原走向民众的神坛,形成了荆楚民间传承的屈原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7.
五月采药、祭祀亡人、赛龙舟是中国民俗端午节的三大元素。其中赛龙舟是最具标志性和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它传承和体现了与民族相同又各具特色的节俗文化和民族认同心理。将楚地屈原故乡--秭归端午赛龙舟与湘鄂西土家族村寨的端午赛龙舟节俗和民歌作一个比较研究,从中可见,同为端午节,同是赛龙舟,相连甚至相重合的土家族聚居地区与荆楚地区的民俗文化既相互影响、交融,又有着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上的偏重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屈原美学思想的产生具有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主要是先秦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发展的三大文化即北方文化、中原文化及南方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体现在当时楚国的青铜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出身于宗庙主管和史官世家的屈原由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博闻强记的天赋,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忧国忧民的政治热忱以及重之以修能的学习精神,使他能在史料典籍和民众生活中汲取双份的养料,从而在他那些不朽的诗篇中表现出来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价值、文化心理和社会影响力在商标翻译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标名称翻译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更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甚至可能对目标语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了商标名称翻译对消费者审美心理的迎合;从文化角度强调了商标名称翻译跨越译入语文化障碍的重要意义;从社会影响力角度深入探讨商标名称翻译和消费者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山林 《南都学坛》2009,29(6):66-70
屈原是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第一座巍巍丰碑,屈原之所以为屈原,就在于其作品中奇特、强悍的精神力量。支撑屈原精神世界的支柱主要有:美政———执著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内美———高洁纯粹的美好情操;神灵———超验世界的精神主宰。其中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信仰、道义、真理、责任,这一切都表现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这是他生命的坚强支撑,是他的精神家园。屈原形象说明中华民族很早就把精神信仰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屈原精神对后人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屈原引领了中华民族及至人类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