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徽骆驼这个词,小时候曾多次听到过。徽州并没有骆驼,上海更见不到骆驼,可我这个徽州人就是在上海读小学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地听到徽骆驼这个词,也模糊地知道是指徽州商人,即早年的徽帮。为什么要把徽商称作徽骆驼呢?曾引起过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2.
菲元 《徽州社会科学》2006,(10):35-35,37
最近,市纪检委、市监察局、市社联,组织我市部分徽州学专家,精心谋划和编写了《古徽州之清官廉吏》特刊。这期特刊,对古徽州宋元明清以来历史上出现的勤政、精能、清廉、耿直的名臣良吏进行了一次比较集中的全景式描述,著名画家汪家龄先生带病以满腔的激情为每位廉能之官吏写形塑像,使特刊图文并茂,更有看头。  相似文献   

3.
4.
5.
6.
7.
“事与愿违”不一定都是坏事,塔川人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种满了乌桕树,是为了秋天收种子榨油的,可没有想到的是却招来了满山遍野的画家、摄影家、他们是被火红的乌桕树叶吸引来的,一件件《塔川秋色》的作品频频获奖,塔川一下子火了。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徽州     
天赋山水,人文徽州。代有才人,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9.
清朝道光九年(1829)十一月初九日,徽州府绩溪县八都旺川村妇胡坤芳在族人的鼓励下,绝食九日后身死殉夫。当地官绅和朝中胡、曹二姓权贵暨门生属僚。纷纷著文赋诗歌颂,上演了一齿句惨烈的闹剧。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切实地延续其文化生命力,还需进一步挖掘其价值与功能。把社区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是一条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在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娱乐性、文化参与性、文化寓教性和文化认同性四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对徽州文化的保护,必须基于对徽州学中三个最基本概念的保护,即从法律的层面对徽州概念的保护、从历史的角度对徽州文化概念的保护,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徽州人概念的保护。而徽州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理念传承、物态保留、符号继承、方言工具四种基本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8,(9):16-16
7月16日,全国台联2008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安徽分营营员来徽州进行考察体验,资深徽州学专家张脉贤应邀为营员作徽州文化专题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不仅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需要,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徽州木雕是安徽省具有表现力和产业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历史中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随着时代发展,徽州木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传承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徽州木雕发展制约因素有题材尚未更新,产品价格昂贵;生产规模较小,销售渠道狭窄;政策尚未落实,品牌效应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灵活性;传承人数较少,人才队伍有待加强。徽州木雕的活态传承需要产品题材与时俱进,调整产品价格;提高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落实非遗政策,提高品牌效应;创新木雕产品,激发产品生机;培养传承人才,助力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7,(12):14-14
黄山学院重视徽州文化的宣传研究和普及,除在有关各院系开设徽州文化专题课之外。科研处加大了对徽州文化科研项目的立项力度。今年校级课题立项中,一些大学生纷纷以“徽商”、“徽州建筑”、“徽州古村落”、“徽州方言”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有不少毕业生毕业论文也选取了徽州文化作为论文主题,反映了大学生对徽州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6.
17.
胡其伟先生今年77岁,数十年一直生活在青海省西宁市,但却与相隔万里之遥的我成了“忘年交”。此缘分是如何“修”成的呢?这完全得力于“收藏”.是“收藏”这根线使我们走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8.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古徽州人冲破山区贫瘠,艰苦奋斗求生,拼命向外拓展的照景。 胡适像古徽州许多“打工仔”,携着“包袱雨伞挞课”,朝着外面去寻找新生活一样,不同的是十四岁的小胡适往外一丢。走的是一条“求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朱熹理学自宋至明清在徽州地域社会各个层面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徽州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处事方式,影响了徽州的民风民俗。这种理学的普世化、民间化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朱熹理学在徽州的普世化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生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生动示范。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徽州地区烟毒泛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推行毒化政策,徽州地区社会失序,具有烟毒化的趋势.在民族危亡之际,南京国民政府发动了大规模的禁烟运动,从废除公土制度、限制私烟流动、强制烟民戒烟、设立强民工厂、建立监督组织、推行禁烟宣传六个方面推动徽州地区的禁烟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将鸦片彻底根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