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其作文能力提高,为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可以采用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欲望;二是在观察中表现个性;三是在思维中表现个性;四是在想象中表现个性;五是在交流中发展个性。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惧怕作文,把作文看做是沉重的包袱。作文时搜肠刮肚,或东拼西凑,应付了事;或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或脱离生活,胡编乱造;或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有的学生甚至在作文课上一筹莫展,任由时光流逝,学生作文能力普遍不高。怎样让作文变得轻松自如呢?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时下,作文指导脱离生活的现象比比皆是,曾有人这样来描述当今存在的作文现象:作文中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例如,为了表现“战胜脆弱”的主题,不惜编造自伤自残或父母伤亡的故事;为了反映“助人为乐”的中心,“五子”(抱孩子、推车子、让位子、捡票子、扶瞎子)纷纷登台亮相;为了抒发对老师的崇敬之情,随意杜撰老师带病上课晕倒在讲台上的感人场面。  相似文献   

4.
作文在语文考试中的分数几乎占“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很多同学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表现为选材陈旧,内容过时;或矫揉造作,空洞无物;或机械模仿,人云亦云;或文笔不顺,毫无品味。令阅卷老师“恹恹欲睡”。其实作文是一种独立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极富有个性,一千个作者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文在整个语文试卷中最有意思、最有味道、最有情趣,它能与阅卷老师进行零距离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中有两大难题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就学生而言 ,总感到作文“没有什么好写的”及“作文完成后信息反馈太慢 ,反馈形式单一” ;就教师而言 ,“作文批改量太大”。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从 1985年开始摸索“准备·写作·评价”三阶段作文教学法 ,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基本解决了这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更多关注如何教学生写的过程,即如何命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对作文后的“修改”则往往重视不够,只知道盲目地让学生去写,却很少主动去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和写作规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多数同学的写作,都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被动行为,抱着这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而进行的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7.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2006年中考在学生、教师、家长焦急、期待中落下帷幕。就目前所收集到的中考作文题,结合今年对中考作文的研究,笔者大胆的预测,2007年中考作文格局,话题作文,风景依然独好;半命题作文,敢与话题争艳;命题作文,在变革中崛起;材料作文,灿烂尚待时日;选题作文,满园春色关不住。一、话题作文:风景依旧独好。2006年中考话题作文形式上呈现出两种趋势。其一,不少省市采用了独词句话题作文,且出其不意以近几年热点和焦点为话题,并且有醒目的提示和煽情的语言,对文体、立意、内容几乎没有限制,表现出博大的胸襟和对考…  相似文献   

8.
中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提出了这样的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相似文献   

9.
广义地讲,用以测试的一切形式的作文,都是按要求作文。这里讲的按要求作文,是指那些在测试中,除了联系实际、语言规范、字数等一般性要求以外,另提出若干指令性要求,对写作的内容、写法或表达方式等加以具体限制的作文。这类作文的测试功能,除了用于应用文测试的一部分题目以外,一般不在于对应试对象的写作能力的整体考查,而在于对应试对象写好某种文体所必须具备的诸种能力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进行考查,如:测试记叙文,仅就六要素、叙述方式或人物描写方法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进行考查;测试议论文,仅就三要素、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进行考查;测试说明文,仅就其写作要领(抓住事物特点、安排说明顺序、选用说明方法等)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进行考查;或从文章结构角度,仅就开头、结尾、  相似文献   

10.
只要对学生的写作现状稍作留意,不难发现: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思想空洞化、思维幼儿化倾向已呈群体性。相当数量的学生扯着“张扬个性”“开放思想”的虎皮,作文时或戏说,或梦呓,或颠覆,轻率为文,大放厥词,其“成果”无非是些文字无厘头,特别是内在逻辑犹如冰屑堆积,不经一提。尤为可悲的是,部分学生用起这种逻辑来得心应手,浑然不觉其谬。这种貌似当然实则荒谬充斥、理性全无的“逻辑”,可谓之“豆腐渣逻辑”。“豆腐渣逻辑”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下面以作文实例说明其存在。有这样一道作文题:节日就是一种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  相似文献   

11.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好多学生只为考试而练习作文.为完成作文不得已编造、抄袭人人皆知的现成材料、思想、观点,生拉硬套,不知所云,结果作文是一套,内心又是一套,有些学生甚至视作文为畏途而放弃了作文。  相似文献   

12.
考场作文与平时的作文不同,是学生在两种情境下分别进行的习作检测。考场作文要求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要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在话题作文训练中,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很尴尬的情况:1、所写中心或论点与提供话题关系游离、疏松。所写中心或论点与提供话题关系游离、疏松,是话题作文写作与训练中最大的问题。它常表现为所写作文观点与话题无关或与话题关系不够紧密。诸如,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行文却大谈特谈记忆不可以移植等。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是"教师出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其间,学生作文是被动的,"应命"的,学生是为作文而作文,为完成任务而作文。这里提出的"心理需求式"作文是从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让学生乐意写作。这样,作文不再是学生的一种负担,  相似文献   

15.
正作文教学的课堂有两个主人:教师、学生。然而,师生能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吗?在作文教学中,他们经常被边缘化。师生被边缘化主要表现及原因学生在课堂作文训练、应试作文中做到"我手写我心"的难度较大。青少年健康、阳光的精神世界中有许多内容不敢在课堂作文、应试作文中展示,他们有专门应付这些"应试体"作文的情思空间、话语体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在实现着他人的意志,代往圣传言,代权威传声。每一个教师虽然都有自己高下有别的作文教学理念,但几乎很少有在与作文主流话语体系异质时还能坚守的,多数教师按照作文主流话语的标准去进行作文教学。这两种表现有共同的原因:功利教育、应试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的评价机  相似文献   

16.
[文题]是,是说明:①从上面文题的两种形式中自选一种。②仔细斟酌,完成所选文题,并将完成后的文题写在下页作文格的第一行内。③根据完成后的作文题写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题解]文题为“二选一”的形式,选题十分灵活。无论是“是”,还是“,是”,填充后的文题都应是一个判断句,或表明一种观点,或叙到底是什么时候喜欢上周杰伦的歌的,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阅读“周杰伦”这本书的,我自己也不大清楚,只是依稀记得在中考气氛浓得化不开的日子里“,哼哼哈嘿双截棍”的声音一直萦绕在耳际。后来,每次听到…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在对写作的要求中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然而,反思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学生害怕作文,视作文为畏途,学生被动习作;二是作文教学重形式轻内容;三是对小学生作文的"思想性"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小学生只好编造一些假话、空话、大话来表现"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写作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识之士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作出了不断努力,已经探索出很多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活动作文“就是其中的一种。活动作文是一种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获取写作素材,完成写作任务,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情感的作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们国家一向被称为“诗歌的国度”,却很少让诗歌习作进入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天地。现在小学作文教学,大都局限在记叙文、说明文的文体。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我们看到诗歌作为一种激发想像力和表现才情的最本真的作文样式,将闪烁出钻石般的璀璨光芒。又有消息传来,高考作文也打破了“不能写诗歌”的禁区。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欣赏或习作,与其说是让诗歌进入课堂,不如说是让它真正进入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20.
一、分析材料主旨表述自己观点题意作文、话题作文都有材料,但作用不尽相同。话题作文的材料是提示性材料,其作用是引出写作话题,启发学生思考,激活联想、想象;而题意作文的材料是限制性材料,它是写作的依据,是提炼观点的母材料,学生作文必须要紧扣材料主旨,否则,就是离题或偏题。因此,看清作文要求,明确作文类型是学生作文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