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并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范畴。这是继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的科学结论之后,又一个更加全面的重大科学论断和重大制度安排,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决心。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针对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农村社区建设可以为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提供需要的帮助并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农村基层民主社会良性运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陈立媛 《社科纵横》2010,25(12):12-14,17
党的十七大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使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和完整,敦促基层民主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发展,体现了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基层在村(居)民自治实践中积累和创新的经验给以肯定并推广的思路,有利于调动基层社会成员主动、平等参与自治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结合。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应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党的领导与基层群众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高度关注民生,始终维护民众的权益;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扩大自治范围。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是在中国农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形式。黑龙江省村民自治有着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应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不断发展和完善黑龙江省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5.
从农村社会分层看村民自治与配套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浙江学刊》2000,(5):49-52
本文首先从农村社会分层出发,在分析了富裕阶层、村一级干部、普通村民三个主要群体之后指出,由于目前农村基层制度不配套,组织机制不健全,对于绝大多数农村来讲,村民自治制度并没有形成范围广大的制度受益群体,而制度的报酬递增机制也因为配套制度的束缚无法形成,因而对于村民自治的未来进程不能过分乐观。在此基础上本文强调,农村基层的制度化、组织化、管理高效化与民主是同样重要的问题,民主化从来不是单方面推进的,不能把村民自治仅仅当作农村基层民主的代名词。村民自治要在中国发展与完善,一需尊重各地实际,尊重业已存在的各种发展模式;二需重视配套制度建设,把民主与健全制度、优化组织设置、提升管理效能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村民自治的率先崛起 ,城市社区自治又迅速突破 ,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化过程中最有活力的基础性部分。城市社区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在时间上具有承继性 ,在内容上具有同质性 ,在形式上具有借鉴性 ,在结果上具有互动性。但两者处于不同的背景和生态之下 ,在制度变迁的背景、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发展走向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从总体上看 ,农村村民自治的内在动力较强 ,外部环境则较紧张 ;城市社区自治的内在动力较弱 ,但外部环境较为宽松。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历史过程,其发生与发展应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外部性力量,是无法建构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的。继政权下乡和政党下乡之后,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的“登场”成为历史的必然。公社体制废除后的村民自治制度,其实质是党支持农民当家做主,在农民的主动参与中确立其主体地位,并将分散的农民吸纳到国家体制中来,以此建立对国家的认同,达到国家治理与村民自我管理的协调,从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制度—示范—创新是村民自治进程的基本运行逻辑,这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性,又充分尊重社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角度看,中国的乡村治理体制也需要相应的转型,对各种权力资源和治理机制加以整合,实行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的共同治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推进村民自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领导是村民自治的政治前提与根本保证,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村民自治和坚持党的领导是一致的。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两委"关系不协调等突出问题,既有历史惯性的原因,也有制度设计的原因,还有现实利益的原因。切实加强和改善村民自治中党的领导,应当做到: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规章制度,合理划分权限;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9.
坚持党组织领导和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村民自治的关系,既巩固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又保证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责,还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当前农村居民对民主政治的热情已不仅仅停留在直选村委会及其成员的水平上,他们对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要求越来越高,全面追求社会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民主。农村社区不具备村委会的“半、行政管理”性质,  相似文献   

10.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有赖于村民的政治参与.广东省顺德市一农村的"村民自治"情况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接受教育程度偏低、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和村民自治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农村村民政治参与度低的成因.解决的途径在于发展经济,努力提高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加大教育投入,消除文化上的贫困阶层;培养村民具有参与型的政治文化素质;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保证政治参与渠道宽阔畅通.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村民自治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愈来愈深入农村的实际生活中。它已不仅仅是国家治理乡村的一种制度,而且正在内化为国家法律赋予农民不可剥夺的权利。村民自治的深化要围绕农民的自治权利建构相应的保障和社会救济机制,以避免村民自治权利被悬空。同时,村民自治的核心价值是为广大村民的自由自主和自治活动提供制度性平台。这一平台的构建和运行需要相应的组织、财政、文化和社会资源。为此需要根据现阶段社会化小生产的特性,以市场化民主化为导向重建乡村社区。因此,村民自治深化的趋向,一是从组织重建到权利保障,二是从乡村改造到社区重建。  相似文献   

12.
龙衍庆  宋俊 《社会工作》2009,(21):59-60
走在湘赣边的茶陵、永新、莲花(两省三县)交界地,随时可看到十余位年过花甲的老年人,推车、挥锄、舞锹,铺平了一条条山区公路,他们就是江西省永新县高溪乡下雨村落社区的义工队。  相似文献   

13.
从对浙江舟山的实证调查得知,农村社区管委会实际上是乡镇政府向建制村延伸的派出机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共服务下沉背景下国家政权重返农村基层的现实要求;表现了政府对现行"村委会"模式的除弊补缺和理顺"基层政权"与"自治组织"之间关系的积极努力.但舟山的管委会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内外洽合性问题,需作改进.在职能上,应改"社区管理委员会"为"社区管理服务站";在与村级组织(包括村委会)的关系上,应改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为"指导、支持、帮助和协助"的关系;在机构人员组成上,应变管委会与"两委会"之间的"角色交错"、"角色冲突"为"角色分离"、"各尽其职".  相似文献   

14.
常安 《学术交流》2015,(3):94-98
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兴起,本身即是对政社合一体制的改革使然,而其兴起过程则是一种从村民自发实践到地方局部试点到党的文件规定再到立法施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对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构成了挑战;作为破解农村空心化问题对策之一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更是在组织结构、人员构成、运行场域等多方面与村民自治制度存在差异,这实际上是从村民自治到社区自治的一种过渡。  相似文献   

15.
李萍  罗菊芳 《探求》2009,(4):35-39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写进代表大会报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列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范畴。基层自治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培养公民意识、健全各种机制、扩大自治范围等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6.
赵永春 《学术交流》2008,31(1):35-39
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重点推进,其实质是逐步扩大直接民主的范围.直接民主范围扩大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本质的论述及其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思想.这一理论启示我们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起来,探索间接民主向直接民主过渡的发展道路和实践的问题,扩大直接民主范围.直接民主范围扩大,是伴随各种民主条件的成熟,即直接民主区域逐渐扩大、直接民主管理客体逐渐增多、直接民主层次逐渐提升、直接民主权利逐渐扩展、人民的民主地位逐渐提高这样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直接民主范围扩大的初级形式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成功的实践是村级的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成为农村直接民主范围扩大的初级形式,是由村民自治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村民自治的历史必然性预示直接民主范围扩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6,(3):37-45
民主原则是村民自治的精髓,但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村民自治进程遭遇到了一系列困境,民主精神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越来越淡化,而与此同时威权主义的色彩却逐渐浓厚。重新反思村民自治,竞争性威权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何摆脱竞争性威权主义的陷阱,走向真正民主的治理,是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中从对乡村事务的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层面来说,现阶段可划分为在职政治人、在野政治人和无政治阶层(普通村民)。在职政治人是影响村民自治的重要变量,他们对村民自治发挥着支撑作用,对广大村民能够起动员和引领作用,因此必须把他们培育和塑造成现代乡村政治人,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和村庄治理面临的种种困境需要寻求新的组织资源以保证村民自治的价值理念在农村中落实。村庄次组织的发育和成长,不仅不会取代村委会组织,成为村委会功能发挥的障碍,相反,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民主合作体制,有利于基层群众建立基层政权民主制衡机制,保证村委会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村委会组织向村民自治精神回归,村民自治的成长空间在这种民主合作中也得以拓展。同时,还有利于更好地为村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农民维权提供制度化的渠道和组织化的力量,促进村民利益最大化,实现村庄善治。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严峻问题。本文以政治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村民自治制度运行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本文认为,当前主要在乡村关系、“两委”关系、权利主体和权力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偏差,违背了国家推行村民自治制度的初衷,导致其发展陷入困境。同时,文章对其异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矫正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