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社自由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世界各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宪章对保障结社自由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国对结社自由的保障在各种宪法文本中均有体现。组织农会是亿万农民行使结社自由权的重要内容。从历史上看,中国农会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发展,也曾产生过惊天动地的影响。但因种种原因,农会在中国这个农民人口最多的国家却静悄悄地走向了消亡。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重建中国农会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如何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重建农会,充分发挥农会在新时期沟通政府与农民、维护农民权益、促进政治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特有功能,是时代赋予中国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要实现观念更新,树立结社思维;对关系到公民结社自由的基本法律进行完善,把《结社法》的制订纳入到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工作日程上来,以法律的形式对结社权作出统一和具体的规定;明确《工会法》的部分条款,将《工会法》的实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解析结社自由的体系与界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社自由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包含着许多权利形态。按照产生的先后顺序,大致有成立社团的自由和参加社团的自由,社团活动的自由和成员活动的自由,社团的存续权和成员资格的存续权,不结社权以及请求救济的权利等。这些权利形态是成体系的,缺少任何一点,都是不完整的。要保障结社自由,就要全方位的保障。但自由权都是有界限的。这些权利涉及到个人、社团以及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能把握好结社自由的界限。将结社自由分解为若干权利形态,也能更清楚地把握。  相似文献   

4.
集会自由和结社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所谓集会自由,是指公民享有法律所赋予的聚集在一定场所讨论、研究问题,开展某种活动或表达意愿的自由。所谓结社自由,是指公民享有法律所赋予的为了进行某种活动而结成一定的社会团体的自由。这就是说,集会是临时性的,而结社则是永久性的。这两者虽然有区别,但都要采取会议的形式,也就是都要举行有组织有领导地商议事情的会议,因此,这两者又是密切相关的。早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条就对集会自由和结社自由作了明确的规定。一九五四年九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七条不仅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集会自由和结社自由,而且规定:“国家供给必需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宪法遭到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  相似文献   

5.
结社活动的深层历史底蕴及其对民主法治的结构性支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社作为人们自主联合的集体活动形式。构筑了政治国家回归市民社会的重要桥 梁,展现着人类自由自主活动的发展趋势。它能够有效制约国家权力。保护个体权利.实现社会自 律并使民主与法治的价值合法性得以确认和弘扬。因此成为横亘在国家与社会、权力与权利之间 的缓冲带。从而为民主与法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重要结构性支撑。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结 社活动尚未发挥其应有功能.故而规制结社行为.保障结社自由权利和制止非法结社活动。就成为 推进民主与法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建芹 《人文杂志》2006,(3):141-147
在西方,现代性的结社自由和独立社团是以市民社会为依托的.中国改革路向决定了,无论是就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市民社会之发育,还是建构于其基础之上的公民结社自由权利的实现,与西方存在着因初始条件不同而相异的路径选择.改革的深化,使多元利益群体形成及群体性利益博弈成为新制度安排中最需要重视的社会现象.但从整个社会角度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种种利益均衡机制尚没有相应形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缺乏相对平等的主体地位与合法有效的组织手段,成为社会影响力和权益保护最弱的群体是目前实现社会利益均衡与整合的最突出问题.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合法博弈主体地位之取得与制度化表达渠道的建立,既表现为自身民主能力的培育,更取决于结社自由制度化权利的保障.因此,就中国社会领域改革现实而言,弱势群体的结社权在一定意义上更能体现结社自由价值理念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7.
杜筠翊 《理论界》2012,(9):77-81
结社自由作为宪法基本权利,对其限制性措施应当符合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所包含的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比例性原则在适用时可引入国际人权公约中的"民主社会所必需"原则,从而加强价值判断的作用。比例原则的适用以及利益衡量可以借鉴德国和美国的宪法审查基准模式。我国现行结社与社团立法中存在诸多不合比例原则的规范,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栓 《社会科学》2012,(3):174-182
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研究主要是实证性的和文化学的,学理性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结社的学理性研究是对结社的本体进行研究,诸如什么是结社,结社与群体、集团、政党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结社的形态和类型有哪些,中国古代的结社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什么样的结社可以称为文人结社等等。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解答是研究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它比上述两类研究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民间宗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共有或相通的宗教情感与心理 ,秘密结社是清中叶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民间社会团体。他们在近代社会历史事件中有各种突出表现。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与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的关系就十分密切 ,宗教与社会政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 ,任何民间的民众的群体活动 ,尽管表现形式上有秘密结社的方式 ,但宗教无不作为重要的思想武器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间组织设立是公民的结社自由得以实现和民间组织成长兴盛的关键。我国现行的双重许可登记制度给民间组织设立设置了过高的门槛,使得大量民间组织无法合法设立,"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并未改善,制度完善势在必行。政府对结社自由的限制必须坚持最低限度、法律保留、利益平衡和标准客观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单一许可登记制兼顾了公民、民间组织、社会和国家的不同需要,有利于实现保障结社自由和限制结社自由的相对平衡,并由此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南园五先生结社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及其结社活动,在岭南诗歌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其结社的基本情况尚有争议。南园结社有两次:孙蕡、黄哲、王佐、李德等首开南园诗社时间是元至正十一、二年间,时赵介年纪尚幼,无缘参加;诗社重开是在元至正二十四年至洪武元年间,赵介参与这次结社,"南园五先生"的说法最早形成于这一时期。与南园有关的群体诗歌活动,自元末一直持续到明初。南园诗社作为一种文人雅集,并不等同现代意义上的社团,南园五子是南园结社的产物,但不是南园结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民间考评式结社是盛行于元、清两代的重要社会现象.它的出现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士人心态紧密相关,同时也是科举文化作用的结果.即使清代统治者严令禁止文人结社,但这种结社形式仍然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清代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民间考评式结社的流行不仅促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文学发展,也填补了清代文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或科举不第的心理空缺.  相似文献   

13.
影响近代英法美三国政体发展不同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社会结社在三国发展的分殊流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律与权力关系样态的变化.近代英国宪政民主制的成功,得益于英国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续和坚守了社会结社、多元权力共存结构和法律至上传统,即使代议制民主的出现也没有改变此格局;近代法国宪政民主制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世纪晚期以来社会结社受毁,最终引发了单一权力中心的权力至上强化和法律至上传统的丧失;近代美国宪政民主制的成功,受益于继受和发展了其殖民母国--英国的社会结社、多元权力共存结构和法律至上传统.社会结社视阈下考察近代英法美三国宪政民主制的成败原因,具有事半功倍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清末民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开始,此时的中国包括立法在内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农民组织立法的出现正是这种改变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来看,清末民初的农民组织立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确定公民结社权利的宪法及宪法性文件;二是限制公民结社权利的法律和政令;三是有关农会的法律和政策.客观上它们的产生开启了近代以法律来确认和规范公民权利的先河,表现出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人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秩序价值与结社自由价值影响着慈善组织政府监督模式。坚持社会秩序价值优先者主张慈善组织政府监督模式为预防制;坚持结社自由价值优先者主张慈善组织政府监督模式为追惩制。预防制的英国模式、追惩制的德国模式和预防与追惩结合的美国模式都各有其特点。我国应该建立预防与追惩相结合的监督模式,并在审计监督、税收和诉讼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整体性的变迁,具体表现在:农村人口大量迁徙、宗族形态日渐弱化、家庭范式趋向小型、农村阶层剧烈变动、农民结社广泛兴起。华北农村社会结构整体性的变迁,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政治与经济体制的无力与僵死,体现了农民对于社会变动的适应与抗争,为一场新的社会革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杨晓敏 《理论界》2007,1(10):187-188
20世纪末以来,结社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我国的社会团体数量亦是激增。社团的基本范围以及结社权的具体内容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探讨。结社权之所以形成如此广泛的权利要求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结社权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分离的必然产物,也是适应人的交往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内在要求的。  相似文献   

18.
试略论清代农民起义中神秘主义的加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结社及共神秘主义的因素在农民起义中起作用,无论在本国史或者在世界史L,都是常见的事。在这些神秘主义的因素中,往往包含着一此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也包含着一种起纪律作用的禁欲主义原则。因此,这些神秘主义因素在旧时代农民的阶级斗争中,还是能起一定的好作用的。但这种因素,按共根本性质来说,究竟是反科学的;并且在共中往往也同时包含着一些能起反动作用的杂质。因此,随伴着人类科学知识领域之日渐扩展,随伴着旧时代劳动人民自发性的反抗运动之逐渐地带有自觉的气味,这种来自宗教结社的神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里坊制的废弛 ,古代城市中逐渐出现了众多的民间团体 ,民间秘密结社即是其中一类。其基本成员主要为城市下层群众 ,形式则可大致分成江湖帮会、无赖结社及秘密宗教结社等类。他们因不被官府所容 ,故其组织相当严密 ,在行动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神秘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然而现实生活中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缺失成为了一种常态,这是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又是直接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制度因素.因此,回归农民的公民身份,对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宪政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首先从宪法语境分析农民的含义及其宪法地位,其次分析我国农民在结社自由权、村民自治权、财产权、劳动权、社会保障等权利缺失的状况,最后剖析了我国现有制度安排在农民利益表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得出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渠道是尊重宪法还权于民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