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分级管理的灾害管理体制,并极力推进救灾社会化、科学化、法制化以及国际化建设,有效提高了中国的救灾减灾能力.但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包括灾害管理社会化程度较低、城市防灾意识薄弱、减灾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灾害心理辅导缺失、法制建设滞后、灾害保险制度不平衡发展、基层组织救灾能力薄弱,等等.  相似文献   

2.
论灾害的伦理二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突发性事件。灾害具有明显的伦理二重性。从成因上看,灾害是自然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变异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从灾害给人类所造成的影响上看,它主要在给人类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包含有积极的成分,如增强民族精神,促进道德文明等。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社会多么发展,科技多么进步,它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因此,正确认识灾害的伦理二重性,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利于提升政府乃至全社会的抗灾救灾水平,有利于我们趋利避害,化灾为利,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试论周恩来的减灾防灾救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恩来一直把减灾防灾救灾看成是治国安邦、顺利地进行经济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他不仅经常不避危险、亲临救灾抗灾第一线,而且亲自领导救灾防灾抗灾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可持续的减灾防灾救灾思想.他不仅探究灾害的自然原因、客观原因,而且分析了灾害的政治原因、主观人为因素.他不仅要求加强对减灾防灾救灾的领导,而且要求改善领导.他既重视防灾、救灾长期坚持的恒心,也重视多难兴邦的信心.周恩来的减灾防灾救灾思想周到而深刻、丰富而全面,不仅对建立中国减灾学,而且对指导近年的减灾防灾救灾工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亦是西方学者眼中"饥荒的国度".在长期与灾害抗争的历史中,古人留下了丰富的灾害记录、完备的荒政制度,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灾害教育体系.明清家训以其特殊的教育宗旨、教育方式和传播手段,在训教子孙行善修身、守业齐家的同时,寓灾教于家教之中,客观上承担了部分灾害教育的功能.家训中的灾教内容,不仅对官方防灾减灾的不足、疏失和弊端起到了重要补救作用,而且提高了家族子孙乃至乡约社众的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素养,其意义和价值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亦是西方学者眼中"饥荒的国度".在长期与灾害抗争的历史中,古人留下了丰富的灾害记录、完备的荒政制度,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灾害教育体系.明清家训以其特殊的教育宗旨、教育方式和传播手段,在训教子孙行善修身、守业齐家的同时,寓灾教于家教之中,客观上承担了部分灾害教育的功能.家训中的灾教内容,不仅对官方防灾减灾的不足、疏失和弊端起到了重要补救作用,而且提高了家族子孙乃至乡约社众的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素养,其意义和价值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台风、海啸、暴雨等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素有"地震国"之称.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抗争中,日本形成了一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善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综合性灾害对策体制,主要表现在灾害对策立法、灾害应对机制及防灾教育机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把救灾减灾事业纳入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探索救灾减灾事业规律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规范救灾减灾政策措施、建立救灾减灾的保障体制和机制、提升各种救灾减灾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新局面.总结当代中国救灾减灾事业顺利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继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救灾减灾能力,提升应对和处理紧急事件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减灾救灾的社会参与机制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的有效应对充分验证了我国现行减灾救灾体系的动员能力之强、反应之迅速、效果之显著,但也暴露出其财政压力巨大、政府人手匮乏、社会整体参与能力不足等缺陷。因此,重建一个更为合理、科学的社会参与机制,以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已成为政府和社会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历史时期,但也是人类遭遇生存危机最严重的时期。非持续性的经济畸形增长和消费模式以及人口的膨胀使人类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人类为摆脱困境,并兼顾子孙后代的利益,必须遵循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因此,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展中国家都必须正确处理和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否则繁荣也将是难以持续的,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在20世纪末最明智的选择。21世纪则是重新调整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时机,错过了,人…  相似文献   

10.
黄静 《北方论丛》2015,(5):90-93
悠久的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社里,在自然灾害频发背景下,先人不断深化对自然灾害的思想认识,同时,在与之长期抗争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灾救灾及灾害防备经验。这些思想认识和经验反映在厚重的荒政著述,不仅真实地记录了灾后黎民生活,也揭示出众多凝聚鲜血的救荒法则。无疑,这些浸透着先贤智慧的救荒举措、思想与救荒制度,是华夏文明不断进步的阶梯。进一步研究、总结和借鉴这些文献史料,研究自然灾害及灾后民生保障,探寻繁荣经济之路,反思灾害救济和进行灾害制度性建设,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古多灾难,灾害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要因素。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减灾防灾工作,使我国的抗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过度干预或破坏,加之人口的恶性膨胀和财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灾害的潜在因素也在增加,灾害的成灾损失越来越严重,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社会经济因素对灾害的影响都在日益加深。因此,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经济建设产生的负效应,已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极为紧迫和严峻的课题。本文…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中的道德培育吴元栋道德是个历史的范畴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之总和。最初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为了能够得到合作,增强对自然界的抗争能力,出现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民族社会,并对个别成员自行其是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正> 纵观漫长的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进化、演变的历史,是人不断地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的历史.自从人类产生了自我意识并通过劳动把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组成了自己的人类社会开始,便有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个人为了能够在恶劣的大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借助于联合的力量,人不能孤立地生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类按自己的需要征服和改造大自然.随着人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的不断改革,人们也同时不断地变革、调整和完善社会关系.整个人类也就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又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获得进步与发展.黑格尔发现了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高度赞赏了黑格尔把人看成是自己劳动的成果的观点.人的本质,只有通过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人的对象性的活动中发挥和展示了人的本质.而人的对象性活动是多方面的,因此,从这点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人类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一直在与各种自然灾害抗争着,上演了一幕幕的可歌可泣的威武话剧,总结出许许多多防灾、抗灾的经验和办法。尤其在当代,灾害管理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灾害防御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体现。防灾、抗灾水平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和标志,社会文明正在呼唤我们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张书庭等主编的《黑龙江省灾害管理》一书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它不但填补了黑龙江省灾害管理方面的空白,而且将会对提高我国灾害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邓江凌 《理论界》2012,(7):184-186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发生后,政府和全社会一般都会进行有计划的抢险救灾和发放、捐赠救灾款物,但如何保证这些救灾款物完全用于救灾,让受灾群众得到充分的救济,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为实现社会公正,并充分发挥救灾款物的效用,我们应增强救灾款物使用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群众监督、审计监督和法律惩处力度,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减灾部",赋予其综合监管职权。  相似文献   

16.
一、民法是文化的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和方式,是“人”化、“文”化、“伦理”化、“本质”化的人类历史运动,是以人的生存价值体系为核心,包括心理意识、行为方式、知识、艺术、制度、习俗等要素构成的文明建树,是“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或意义之网。”(吉尔兹语)因此,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要以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对生存意义的追求作为文化本质,同时把人在交往关系中的普遍心理态势与行为模式,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把人及其世界的优化,作为整体…  相似文献   

17.
孙承叔 《东南学术》2002,(4):107-116
哲学起源于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怀,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类的生活世界,因此理解哲学不能停留在它的表面.从现象上看,哲学史是围绕着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生存论展开的,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对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力量的追寻,是对历史主体以及如何理解历史主体性的争论,因而也是对哲学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或根据的争论.研究哲学,如果不深入到生存论的层面、历史观层面,那么充其量所把握的只是哲学的知识,而不是哲学的智慧,这是深刻理解哲学史,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南方冰雪灾害的区域性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特大冰雪灾害,由于防灾、救灾的经验不足和准备不充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总结这次冰雪灾害防御中遇到的问题,在认清冰雪灾害的地区特性基础上,系统研究南方冰雪减灾防灾问题;通过提出灾害应急救灾实施流程,以层次分析法(AHP)为理论基础,确立不同层次的指标因子和决策矩阵,初步建立了南方冰雪灾害的区域性应急管理体系,为南方冰雪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耀胜 《理论界》2002,(3):86-87
上下五千年,从禹王治水到今天的小浪底工程,中华民族围绕黄河始终演示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长卷。历史发展到今天,在与自然抗争的同时,锻造了我们民族的魂魄。人类之所以能生存发展,就因为人类在不断同自然界作斗争,不断地把自然条件改造得适合人类的需要。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和客观条件打交道,他生活在许多客观条件的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20.
北洋政府时期安徽地区的灾荒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焱 《江淮论坛》2008,(2):106-111
安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历史上一直灾害频仍,素有"多灾省"之称.到了北洋政府时期,自然灾害仍是连年不断、种类繁多.本文就这一时期政府对灾情及赈灾的基本态度,赈灾机构的建立与职能的划分,以及赈灾的措施、途径与方法等作一论述.希望能对我们今天做好防灾、救灾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