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不同历史时代,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异,看世界的视角不同,对主客体关系理解不同,哲学主题就不同。从古希腊和中世纪哲学致力于对本体论的探讨到近现代哲学致力于对认识论的研究,实现了哲学主题从客体化向主体化的历史转换。然而,从近现代哲学过分张扬主体到后现代主义哲学消解主体,充分暴露出其主体性哲学的片面性和抽象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入手,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明和规定人的主体性,则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康德率先赋予了本体与现象以认识论的意义,把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提到了哲学的最高地位。自他开始,近代哲学开始提出了这样的反躬自问:“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如何?”而不再囿于“世界是什么?”的单纯本体论追求,从而开创了哲学研究中的主体性倾向。然而,哲学并未因此放弃对世界本体的探索,对主客体关系的确认不仅构成了认识论研究的基本课题,而且也在更高的层次上展现着研究者的本体观。事实上,正是对主客体关系问题的正确回答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物质性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讲,主客体关系问题的解决是与对哲学基本问…  相似文献   

3.
(一)主客体理论,包括认识论中的主客体理论,是80年代苏联哲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生长点之一,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从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哲学界大大加强了对主客体理论的哲学探讨.也许可以说,主客体范畴日趋上升为认识论中心范畴,主客体关系问题成为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他们在这一领域里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和论文,如阿勃吉尔金等人的《科学认识中主体能动性的辩证法》、库兹明的《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认识过程的分析)》、留布金的《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的主客体问题》、巴霍莫夫等人主编的《哲学史和现代科学中的主客体问题》等.80年代初,他们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1980年出版的列克托  相似文献   

4.
关于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以及是何种本体论的问题,中外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对此,卢卡奇提出了他的看法.在其晚期《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他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劳动—实践本体论的观点.他通过对劳动形成的主客体关系的阐述,论证社会存在本体的关系属性,得出社会存在既不是实体本体也不是意义本体而是“关系”本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文章否定了“关系说”和“效应说”对价值范畴的界定 ,认为价值范畴不仅仅是主客体的关系 ,也不仅仅是主客体的效应 ,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所实现的效应。即价值是主客体关系的效应。从而把价值建立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上 ,也充分强调价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说明一般价值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水平发展的必然趋势 ,充分反映了主体在实践活中不仅追求真、追求事物是什么 ,而且追求善 ,追求真实的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概括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显义;在这个显义后面,还有个隐义,就是与一定时代相联系的哲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和主要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真正涵义。随着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哲学基本问题的显又渐渐失去了它的主导地位,开始被否定、超越或扬弃。因而再不能拘泥于用哲学基本问题的显义来观照现时代多元并存的资产阶级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发生了新的转换,即转换为主客体关系问题,因为主客体关系既包括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又有着比思维与存在更丰富的内容,因而这是对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主客体二元分裂是认知主体性哲学的根本难题。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即独立自主或者个人的自由意志,它彰显于近代西方哲学,并集中表现为认知主体性。这种认知主体性哲学的创立者是笛卡尔,此后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的发展过程,即表现为主客体不断分裂以及力图在理性的范围内加以解决的基本态势。笛卡尔的"我思"把外在世界设定为客体并与自我意识处于分裂之中;康德试图通过"先验意识"来解决主客体的二元分裂,而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划分又进一步导致理性的界限;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出发,走向了绝对精神,致使人改变现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变成了理性的认识过程。综上,主客体二元分裂的难题在认识论哲学的范围内不能得到解决。因为认知主体性哲学进一步导致技术理性的扩张以及占有性的个体主体和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它是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8.
“客观性”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并引申出所谓的客观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概念的引入来解决这个问题,而现象学则引入“主体间性”概念试图消解这个问题.这两种方案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差异,但同时也具有共同之处,即对于相对主义、主客体关系以及人类生活意义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量子力学带来了关于客观性、实在论以及主客体间的分界线等哲学问题的困惑.只有明确了量子力学的哲学前提,才能在争论中明辨是非.量子力学的哲学前提蕴含在它的基本假设之中,是对量子力学的原始概念和方程的物理解释,是理论的数学描述与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规则.这些哲学前提主要包括实体-关系-属性相统一的实在论观念、统计因果性观念和整体论观念.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对诸如马克思道德概念、共产主义理论等一些核心思想中始终存有“应当”与“是”的涵义之争。解决这一争议需要我们追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进一步考察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中的内涵转换、演进的过程。康德划分了现象必然世界(“是”的世界)与道德自由世界(“应当”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人类的道德实践诠释为“应当”按照自我颁布的道德法则去行动。谢林“绝对同一”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由先验向绝对观念论的转向。黑格尔哲学中继续秉承了实践概念“是”的内涵规定,并将其进一步演绎为主观道德外化为客观伦理的人类精神历史运动。马克思以实践辩证地统一了主客体,赋予实践概念以“改造世界”的全新内涵,但其“本质对象化”的生产实践中仍然保留了“是”的内涵范式,并将其融贯于道德意识形态、共产主义联合体等其他核心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1.
反思一词的原意是反射、反映,用于哲学以后,意义为沉思、再思、后思、内省等。康德的反思判断有八种含义。反思判断在美学上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把审美看成是判断,就把美学研究的基点放在了主客体关系之上;在主客体关系上,反思判断学说把重点放在主体上;把审美活动看成反思判断,揭示了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反思判断学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审美心理过程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哲学体系都有其核心或“基石性”概念。在生活即人的生成过程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活” ,因为相对于物质、实践或活动 ,它能更充分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人学 ,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思维 ,是一种生成性思维。生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而且是整个现代哲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论虚拟秩序     
虚拟实践的产生,使虚拟秩序成为当代哲学中的一个新命题.虚拟秩序是虚拟实践者基于网络空间的技术性体验和理性设计而形成的一种群众秩序和一种合规则的关系状态,具有显秩序和隐秩序双层结构.从表面上看,网络空间的自由性不利于虚拟秩序的生成,但是虚拟秩序指向的合目的性、演进过程的规律性以及虚拟实践者的良知和内外压力,使网络空间的秩序得以可能.虚拟秩序的生成是"自在"性与"自为"性的统一.政府与公众建立在公共协商基础上的虚拟秩序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虚拟实践者对平等性和包容性的诉求,为虚拟世界的多元化主体创造理性协商、规范参与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理想图式就是指导实践的观念,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之初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作为活动结果的“表象”①。这是一种广义的、普泛性的理想,其含义大致与英语idaal或德语ldeal相当。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理想看作实现于人因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之中的。把实践着作实现理想的,从而把理想与实践内在地统一起来,从而结束了旧哲学那种把实践看作卑污、琐细的,把理想看作寄情于“本体”的,因而使理想与实践不相干的局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作为人的存在根本方式的、实现人化自然、达到主客体统一的宏伟实践。而理想,则是指引着实践进行的观念形态的人化…  相似文献   

15.
与热衷于探索宇宙奥秘的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1840年以前)则习惯于为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不仅使天和人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主干范畴,而且也使天人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亘贯终始、恒提恒新的主题.在天人关系上,与西方哲学侧重主客体的对峙和分离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主客体的和谐混一,这使天人合一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各家各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人】社会现代化与现代伦理精神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萌生与拓展试论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历史性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论艺术接受的文化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特点揭开《九歌》十神之谜以语言为主体的符号学文化重构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周易》背后的人哲学论直觉论科学想象论实践的普遍性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意义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社会规律·实践活动、个性自由堕负论札记从历史主客体关系的视角认识历史唯物主义论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意义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论人造物和科学意识…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02,29(5):53-59
价值问题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主客体关系”模式 ,这一模式因为将人当做和对象一样的现成的存在者 ,将人和对象一同把握为实体 ,因而将人在价值问题上提出问题的优先性划归为对象世界的事实性的关系。这种自然主义的视角对价值问题的提问是不妥当的 ,对价值问题的解答更是处在价值哲学的门槛之外。只有把价值如其所是地理解为精神现象 ,把价值哲学理解为精神现象学 ,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符合马克思批判精神的价值哲学的门径。价值哲学也不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分支 ,而是构成马克思整个思想得以理解的前提 ,因而价值现象学只能从本体论的角度获得说明  相似文献   

18.
张宝森 《社科纵横》2009,24(1):74-77
人民主体性对中国社会发展价值体系的决定和选择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它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本文在主客体关系模式下揭示了人民主体性的具体内涵及表现,指出当前中国人民主体性的类本质要求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文以主客体关系的研究范式为线索,从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伦理关系、利益关系、法权关系。去论述人民主体性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的决定和选择,从而揭示马克思主义这种具有人类普世价值观念体系的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性的主导力量,以及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青年黑格尔派运动与马克思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想来源方面,契希考夫斯基意外地被学者们忽略了。契希考夫斯基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中促成实践问题转向的第一个人,应该得到重视和进一步研究。他在《历史哲学导论》一书中,将行动与作为有机的历史总体联系起来,确证了历史和未来的可知性,建立起了以行动为基础的历史哲学,并明确提出实践哲学是哲学未来的命运。马克思哲学来源和形成史研究应该关注契希考夫斯基行动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哲学是以人类行动为题域的哲学,在其进展中,从以政治、伦理为主题到以道德、历史为主题,再到以存在为主题,实践哲学逐步把自身作为一种历史哲学的意蕴开展出来;与此同时,它也把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所是与生命所是的关系明确下来。实践哲学的开展本质上是围绕这一基本问题而进行的,与此交织的是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前者属于无人身的存在论,后者则属于无自然的人类学。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性。从这样一种视角来把握西方实践哲学,可以看到,实践哲学将以一种更高的形式走出人类学,回归存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