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法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7(1):23-29
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来谈中国文学理论的演化历程,是一个新的问题视域.从中国文学理论的命名,到大量出现的中国文学理论著作,都可以看出全球文化演进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因此,在比较的语境中呈现中国文学理论的特点,或许是思考中国文学理论未来可能的走向的一个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茂民 《东岳论丛》2011,32(10):76-80
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在于传统的文学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都呈现出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的批评化无助于解决文学理论的这种危机,文化诗学的提出就成为一种必然。它作为一种文本阐释实践,是对于传统文学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的根本变革。它的提出,使文学理论研究回归文学本身,并且将能够给现代学术研究带来研究范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中西文化异质性的比较 ,分析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色及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并进而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特点 ,说明我们应在深入把握中西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 ,来寻求文学理论的通约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以建设当代文艺学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已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化语境和文化样态,它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非常深刻,它使得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式、研究目的都发生了转型,走向了大文学理论。大文学理论是一个借以概括20世纪90年代文学理论转型之后的文学理论知识型。大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不局限于文学,研究方式是跨学科的、阐释性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理解外部的社会历史文化世界和养成实践型的心性人格。大文学理论转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论证,依然是一个需要文学理论界予以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文学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 ,随着社会文化及其文学的转型 ,这一传统理论受到了严峻的质疑和挑战 ,其中 ,文化研究即是近年来兴起的一股声势浩大的潮流。在新的世纪 ,如何看待我们传统的文学理论 ,如何看待文化研究的得失 ,如何为更合理的文学理论建起有效的平台 ,我刊邀请了四位文学理论和批评家各抒己见。这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和有限性 ,论述了传统的文学理论和审美研究面对大众文化时的尴尬 ,同时也论述了即便在文化研究盛行的时代 ,审美研究和批评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6.
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且存在较大争议的话题。后文化研究时代,有关文学理论的讨论涉及文本转向、文学性、文学理论服务的对象以及文学理论的实践性等问题。相比文学实践,后文化研究时代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凸显出特有的"独立性",即文学理论知识并不完全源于文学实践,而是具有不同于文学实践的"先验性"。而且,文学理论的"独立性"又是伴随着从"文学理论"到"理论"这一话语逻辑的流变过程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下的文学理论领域,文学理论的元理论向度与文学理论的文化理论向度对于文学理论的自身构成与自我确立可能是最有意义的.当下的很多文学理论方面的话题无疑都可以被整合进这样的视野中来考察.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深刻的改变--理论在过去所具有的那种透明性与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不复存在,理论和现实一样处于晦暗不明的含混状态,是文学理论的元理论走向与文化理论走向的共同原因.文学理论元理论走向与文学理论文化理论走向正是现实变化的结果,以及面对变化了的现实所需要做出的应对.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的知识构成可以分为文学事实层面和时文学事实的阐释层面.文学理论具有学科性与跨学科性.充分认识这两方面的性质及其表现,有助于我们从知识论的角度理解"文学理论边界"问题.文学理论的学科性与跨学科性是当代社会文化条件下文学理论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文学理论发展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一是文学理论的理论品格与实践性;二是文学理论的中西异同和求同与求异的思维;三是文学理论的“西马是马”还是“西马非马”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舍来主义”和“实践检验”,是我们可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6):73-77
话语指向问题是中国文学理论话语建构中的基础问题之一,也是为多数研究者忽视的问题。该问题与文学理论中的进步观联系密切。文学理论的进步观是对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的误读,其逻辑起点并不是线性的、无限前进的时间观,而是空间性的、并置性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强调过去和未来向现在的反转,以及三者之间的平行关系,指向现在。因此,文学理论话语不应指向"未来",而应指向"现在"。这有利于我们清晰地了解文学理论话语在不同时期的印记,有利于充分发挥汉语的诗性特点,有利于打破文学理论中的等级观,对于我们建构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理论中,通识、学科、批判理论、跨学科性文化研究等几种不同知识形态,既是文学理论的直接学术语境,也是社会文化语境塑造文学理论的重要中介,因而知识的语境化应该成为观察文学理论的一种必要方式。同时,语境化与普适性同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框架,都受求真意志的推动,但也都有偏离真相的可能,把握二者的平衡方能接近本真。  相似文献   

12.
梅启波 《学术论坛》2005,(12):148-152
文章从"文本"概念内涵的嬗变过程来考察文学理论的几次转型,认为文本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丰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文化批评与文学研究的关系,进而提出当前文学理论应接受文化批评冲击的事实,对文本概念和学科自身作重新界定,从而走向一种新的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由于文学理论学科对于现实的介入性以及跨学科的存在样态,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常常由于定位不明而走向自我放逐,成为失去学科自主性的“他者”。这种自我身份的迷失,带来的是话题的不断涌现、原创性的薄弱和学科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匮乏。客观地说,中国近三十年文学理论“他者化”的发展和演变,受到国内外诸多思潮尤其是国外文学理论思潮的影响较大,也最直接。文学理论的“政治化”与“去政治化”、“科学化”、“美学化”、“批评化”、“文化化”等,也问接或直接地植根于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潮。同时,由于近三十年国外文学理论传入的“准共时性”,所以,中国文学理论的“他者化”,也明显显示出“密度大”、“转向迅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2004年的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之争,蕴含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呈现了在中国学术演进中,世界学术新潮的横向影响和业已成为现代新传统的学理演进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国文论传统性格中学科建设与文化先锋两种功能在新时代的分裂;三是中国学术体系对文学理论的命名错误和学术机制的相对僵化对这场争论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西马化"模式,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倾向。这种倾向已经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目前的文学理论"西马化"模式,主要表现在文学审美论、意识形态泛化、实践本体论化或实践存在论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实际上多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那里袭用来的。为了科学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精义与活力,我们有必要对文学理论建构中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因素加以反思和辨析,这也是眼下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文化联姻,是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特色,由此产生出一种可名之为"权力流转"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相互交融的理论形态.依据对文化不同的理解,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情状,可以分为哲学本体论、审美本体论、文化本体论等三种权力模式.第一,文化研究的多元立场、知识阐释解构了本体论,形成了知识型文学理论的权力.第二,通过交流创造理论范式成为文化型文学理论的权力模式,权力流转于反思与元理论之间的博弈中,并已潜入理论地表.第三,文化研究增强了文学理论范式的灵活性、开放性、实践性,为重新赢得社会影响力打开了思路.但是,范式的流散化、随意性使得一时间很难取代元理论体系的优势地位,"文化"与"文本"的异质同构是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现在大家都很关注文学理论的学科界限问题 ,从表面看这仅仅是研究范围或研究对象的事情 ,但实际上却暗含着这个学科的合法性危机 ,因为一个学科如果连研究对象都成了有待讨论的问题 ,这个学科肯定是遇到了麻烦。那么文学理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还需要不需要文学理论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1 关于文学理论合法性问题的争论本身。历来文学理论都是关于文学现象的理论阐述和概括 ,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 ,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日益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 ,文学被边缘化了。即使是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8.
一真的存在一种“文学理论的”话语方式吗?这个看上去缺乏常识的问题对于文学理论专业人士而言却颇具挑战性——如果没有“文学理论的”话语方式,我们如何将文学理论的特定内涵传达出来?如果存在这种方式,那么,又由谁来为这种方式制定规则?不同文学理论主体又在何种意义上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是其固有的内在品格,同时,其科学性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文学理论科学性的相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具有弹性,二是具有历史性。我们应该以科学性为基础把人文性统一起来,即强调科学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文学理论的人文性、个体性和主观性是可以而且应该被统摄在科学性之中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走向,而身份与认同是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文化研究语境中,以族裔散居视角去审视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界定族裔散居、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等术语的文化内涵也就凸显出来.斯图亚特·霍尔作为文化研究的思想集大成者,其"两栖人"独特的文化身份成为我们研究他本人及他的<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提供了极佳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