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宋代《孝经》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对《孝经》作者与成书年代进行了一些考订,古文《孝经》学研究有所进展,一些学者对《孝经》进行了新的阐释。这些研究对明清的《孝经》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4.
宋太祖于公元960年代周建宋之后,为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以免重蹈五代覆辙,不仅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而且在社会思想领域也加大了整治力度,比如倡导<孝经>,实行所谓的孝治.宋初孝治实践对后世孝治乃至社会伦理思想的重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建立现代"和谐社会"也是有很大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由于没有足够清楚地阐明"体用"之"体"和"本体论/存在论"之"体"之间的区别,更由于没有意识到用前者解释古代思想这种做法的局限,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解释往往处于一种欲有所言,却又不能令人信服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固然是由于没有在现代语境下足够清楚地表明中西之别,但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宋明以来的哲学话语的影响。本文拟以对孝的现象的解释为突破口,穿插以与朱子《孝经刊误》的比较和对它的批评,从一个侧面表明古代的生活世界与关于本原和主体的通行解释框架有不可融洽之处,而是自有它的一套理路。  相似文献   

6.
成书于先秦的《孝经》是儒家论述孝道和孝治观的经典之作,汉唐对其应用达到鼎盛,其阐述孝道伦理思想成为后世历代统治者理国安民的治世圭臬。作为东亚最早成文法之一的《唐律疏议》,代表中华法系最高立法成就。在这部法典中,继承并发展《孝经》之孝的思想就有58条之多,体现了对《孝经》的承嬗离合。其表现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孝为德本——以孝治国;孝道五要——以法保障;罪莫不孝——以刑严惩。  相似文献   

7.
<孝经>论述了世俗之孝;<孝论>不仅论述世俗之孝,而且论述了出世之孝.<孝经>遵循礼的规范,主张孝有差等;<孝论>要求众生平等,主张孝无差等.<孝经>将孝从社会伦理发展为政治伦理,主张"移忠于孝";<孝论>则把孝与戒结合起来,认为孝与戒为一体,主张"移孝于戒".<孝经>的孝侧重在确立人的立身之道,怎样才能显亲扬名;<孝论>的孝则侧重在告诉人们守身之道,怎样才不违戒,怎样才能积善.  相似文献   

8.
《孝经》的产生年代及作者问题,自汉代起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先后提出了八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本文汇集八家观点,从文献材料出发并结合有关社会背景加以比较分析,力图揭示《孝经》一书的作者及产生年代,还这部典籍一个较为真实的面目。  相似文献   

9.
10.
《孝经》是专门论述儒家孝道、孝治思想的典籍,在儒家思想形成及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所塑造的“孝”文化是儒家道德教化思想史上崭新的一页。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孝经》中所阐述的孝道观,我们需要结合现实,提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以更好地发挥传统孝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孝经》糅合了道德、伦理与政治社会的统治秩序,适应了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根本和以宗法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需要。汉唐两代均以孝道作为教化之根本和以孝治作为其治国的基本方略。今天,传统孝道的内涵已发生变化,但作为人伦价值的道德观,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孝经》一书,正文仅1 800余字,但地位极为特殊。有学者认为《孝经》之称为经尚在汉代立太学讲《五经》之前,其意义重大尚在各经之上,有大本、总会之称,可谓经中之经。学、教、孝三字形、音、义均有其相同的形态,即均与爻字相关,解为上行下效之效。父祖行,子孙效;圣人行,贤人效。凡我华夏子孙,当以承接文化传统为孝。孔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删述《诗》《书》,殿以《孝经》,其意欲以绍述三代文明为期许,以承接神州固有文化传统为胸怀,此则孔子之孝也,孔子之作也,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也。  相似文献   

13.
唐玄宗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同时也致力于国学典籍的研读。玄宗亲笔注《孝经》,不仅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训诂学的学术进程。通过对唐玄宗训诂用语整理和分析,归纳出玄宗注《孝经》的训诂特点,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唐朝的训诂风貌。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以《孝经》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方译者在专有名词、句意表达,文体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得出结论:翻译方法及策略的不同究其根本乃是源于不同文化圈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代侯莫陈邈妻郑氏所撰《女孝经》为唐代现存两大女教书之一。此书旨在教育被封为永王妃的侄女为妇之道,约写于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或稍后。但由于永王李璘的反叛被诛,《女孝经》也因此带上了政治污点,导致此后很久销声匿迹。《唐书·艺文志》未载,《宋史·艺文志》才始有记载。但从宋代陈振孙开始,到明代的胡应麟和李东阳都认为该书是班昭《女诫》的同书异名书。这其中既有他们所依据的证据不实导致错误判断的原因,也有在印刷术发达之后,人们曾将《女孝经》附在《女诫》之后合刊,但封面的撰者姓名又是曹大家班昭从而导致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论刘向对《孝经》文本的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末年刘向对《孝经》进行整理的文本对象不是历来所认为的颜氏今文本,而是宫廷内府所藏孔壁古文本。经刘向整理后流传的《孝经》文本属于古文系统。由此,历来《孝经》学界关于《孝经》学源流分为今文、古文两个基本系统的根本认识有必要做重新考量。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孝经》的四个英译版本,即理雅各、裨治文、程艾凡以及刘瑞祥与林之鹤的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由于四位译者各自的翻译目标、译文读者不尽相同,四个译本在专有名词注释、词汇选择、句子结构、句意传达等方面也有不同。文章认为理雅各的译文采用的是文献型翻译策略,而其他三个译本则采用的是工具型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孝字从教、从学。孝的涵义有三个层次:养、敬、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做到奉养,核心的内容是敬,高层次、高境界是顺。《孝经》认为,孝对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地位高、权势大的人,其孝的外延更大一些,对社会所负的责任更重一些,“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相似文献   

19.
《孝经》德育思想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分为四个层面:个人层面上,个人品德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社会层面上,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国家层面上,培养国家认同是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实践层面上,重视道德实践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公民道德教育要批判继承《孝经》德育思想,摒弃其中的封建阶级意识和不平等意识、迷信和威慑教育方式,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孝经》研究史及文献学的角度 ,对南宋前后的《孝经》研究实况作了扼要考察 ,认为朱熹《孝经刊误》的出现 ,打破了唐末至北宋《孝经》研究的沉寂状态 ,使疑经与编外传成为两大潮流 ,影响了后世近 5 0 0年。并对这种影响作了辩证分析 ,以期校正古今学术界对此书在认识上存在的“过”与“不及”两种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