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规模庞大,寺内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完善,成为格鲁派的势力中心,在藏区有重要的影响。探索新时期藏传佛教寺院的发展模式,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维护藏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的辩经考试制度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经考试制度是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一种独特的教学与考核形式。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的辩经考试制度的形成、方式方法等作了梳理,并对其特点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的传统节日之一。雪顿是藏语音译,意为“酸奶宴会”。每年藏历七月初举行,节期五至七天不等。雪顿节最初为宗教节日,按藏传佛教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为僧人们的夏坐休沐期。在此期间,西藏格鲁派大小寺院的僧人只能在寺院里守持戒律,积德行善。不准外出活动,以免踏死小虫犯杀生之戒。夏坐  相似文献   

4.
朱涛 《成才与就业》2014,(15):28-28
正要推进共同学习,至少应抓好学习团队组织、学习核心培育、学习能力促发、学习成效激励四个重要环节。造访雪域高原,到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观赏喇嘛辩经是必选项目,到访者必被辩经场面所震撼:在寺院的空旷之地,数十上百的僧人,诘问应答,激烈辩论,任尔风狂雨骤、雷霆万钧,依旧气定神闲、从容淡定。据高僧介绍。辩  相似文献   

5.
后金—清政权继承了前朝对西藏地方藏传佛教笼络、利用的策略,并通过扶持格鲁派,最终确立起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体制,从而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理.与此同时,在清王朝独尊格鲁派政治策略的影响下,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重视则略显不足.文章借助寺院经济—寺院实体(宗教)—政治的分析范式,通过纵、横向的对比,揭示清代前期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各派管理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6.
拉卜楞寺院的宗教舞蹈钦木伦珠旺姆“钦木”作为寺院宗教法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诵经、放生及晒佛诸项共同组成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拉卜楞寺五彩纷呈的宗教文化。本文仅就拉卜楞寺钦木作一粗浅探讨。一、“钦木”的历史渊源钦木,意为“跳”,与之意义相近的是“卓”(...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创建仅有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但它后来者居上,成为格鲁派诸寺中的后起之秀。该寺嘉木样大师,迄今已“转世”六世,丹白坚参系拉卜楞寺第五世嘉木样大师  相似文献   

8.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是享誉世界的一代佛教宗师,他最初的启蒙经师是青海夏琼寺的创建者曲结顿珠仁钦。根据青海著名格鲁派寺院却藏寺和夏琼寺僧人的口传、一些文献记载和塔尔寺的唐卡等其他资料,兩寺的创建者即曲结顿珠仁钦和却藏.南杰班觉同属一个转世活佛系统,并按照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理论,该系统的历辈转世为同一生命体,因而却藏活佛也是宗喀巴大师的老师。同时,却藏活佛为却藏寺和夏琼寺的同一寺主,兩寺同为格鲁派名刹,宗教关系密切。由于这些关系,加之其他原因,却藏活佛在藏区乃至广大蒙古族地区颇有宗教影响。  相似文献   

9.
寅山 《百姓生活》2014,(5):63-65
被称为“后藏布达拉宫”的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以西的尼玛山上。该寺最早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弟子根敦珠巴创建于1447年,100多年后又经大规模扩建,最兴盛时喇嘛达5000余人,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院。现扎什伦布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有大小金顶14座,扎仓4个,经堂57间,房屋3600间,寺僧800余名,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0.
昌都绛巴林寺及帕巴拉活佛世系源流简述根旺昌都绛巴林寺(chab-mdo-byams-pa-gling)简称昌都寺,坐落于西藏东部重镇昌都城中,系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建寺于1437年,是格鲁派在康区建立的第一座寺院,也是格鲁派在康区的首要道场。昌都绛巴...  相似文献   

11.
论“圆满”     
"圆满"一词本系佛教用语,它来源于佛教的"大圆满法",最早提出这一范畴的是17世纪格鲁派的藏族文学家兼佛教大师——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然而,纵观中国古代文论,虽没有明确提出"圆满"这一范畴,可是以"圆"论艺和对"圆"美的追求始终贯穿历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从诗词到戏曲、小说无一不涉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受佛教义理影响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向和民族心理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哲布尊丹巴是清代蒙古喀尔喀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藏传佛教格鲁派转世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对蒙古地区的宗教、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与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本文旨在探讨一世哲布尊丹巴时期,藏传佛教文化在喀尔喀部的发展,并通过大量的文献史料,论证一世哲布尊丹巴在发展佛教造像艺术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觉囊派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空中观见”。它虽然突破了传统佛教的某些观点 ,甚至与之发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但丰富了藏传佛教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青海佑宁寺著名僧人二世土观阿旺曲吉嘉措是藏传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是清代八大驻京呼图克图之一。他一生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佑宁寺发展的贡献,他担任该寺法台期间,大兴讲修之风,是佑宁寺历史上最为兴旺的时期之一,后来罗布藏丹津事件中佑宁寺等寺院毁于战火,也是在阿旺曲吉嘉措的努力周旋下才得以重建,保住了安多地区格鲁派的法脉传承;二是阿旺曲吉嘉措驻京供职期间,以政府代表身份护送达赖喇嘛入藏,积极协助达赖坐床事宜,返回京城后受封为“禅师”,向政府进言有关藏区事务的建议,成为中央与地方交流的桥梁,为清政府加强对青海、西藏等地区的管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学者们注意托忒文刻版问题将近有100年的历史,目前发现的托忒文文献最早的刻本出现于1741年。中国藏有的托忒文刻版类别最丰富,有木刻、石刻、活字刻3个类别。从托忒文刻本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藏文翻译的佛经为主,还有大量的辞书、政治文献等。  相似文献   

16.
元朝在藏族地区“因俗而治”,尊崇佛教,为藏传佛教各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藏传佛教最古老的宁玛派,在元朝其传承派系更多、掘藏活动更加活跃、教法教理更趋完备,建寺活动持续不断,并与中央政府开始接触,从而进一步传播,进入一个活跃时期。  相似文献   

17.
老子化胡经》是与老子化胡说相关的系列道经的总称,所涉及的核心问题至少有三点:其一,老子的出生年代;其二,老子如何化胡;其三,老子为何要化胡。由于《老子化胡经》将佛教创立的专利权归属于老子或尹喜,并侮辱了佛教徒,因而激起了佛教徒的强烈不满,他们曾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圣东行说和宝应声菩萨、宝吉祥菩萨化为伏羲、女娲说来抗衡道教的老子化胡说。根据佛教方面的记载,历史上佛道关于《老子化胡经》的真伪之争发生过多次,其中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元宪宗八年(1258)的辩论很具代表性,道教在这三次辩论中均告败北。老子化胡之说本属向壁虚构,却在中国长期流传,非因其伪而为历史上的某些道教徒所抛弃而屡加利用,究其根源,一是由于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二是由于古人对老子和释迦牟尼生平的不确切了解。  相似文献   

18.
元代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交流与沟通,基本上贯穿于自唐代以来汉藏两地佛教的始终。唐初,即藏传佛教前弘期,汉地佛教传播到了吐蕃,曾一度成为吐蕃佛教的主流。因此,藏传佛教前弘期,主要是汉地佛教影响了藏传佛教。宋元以来,即藏传佛教后弘期,特别是在元代,随着藏传佛教各宗派的形成、西藏地方统治者和中央王朝的密切接触,藏传佛教便大量流传到了内地,程度不同地渗透到了汉地佛教的诸多层面,并受到了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亦得到了汉地许多人士的青睐。据此,藏传佛教后弘期,主要是藏传佛教影响了汉地佛教。  相似文献   

19.
据藏文文献载,佛教传入吐蕃之前,人们崇拜和追求的是原始宗教——苯教。兴饶雍仲苯教是苯教中最具代表性,理论体系最完善的教派。“九次第乘”(或“四门五库”)囊括了雍仲苯教的所有法门,其中前四乘(也称“四因乘”)对藏族社会的影响最大、最深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的是蒙文文献《蒙古源流》和藏文文献《如意宝树史》、《宗教源流史》等所共同记载的一段相同内容的文字。其中 ,被个别蒙文文献提到的那些身怀绝技或特异功能的人物 ,虽然与现实社会的人们有着较大的距离 ,但从藏文文献记载来看 ,他们确有其人 ,而且 ,还是在藏族历史上活跃过的有姓有名的人物。可以推测 ,起初的蒙古人是通过他们的行为 ,对藏传佛教的宁玛派有所了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