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5·17白皮书"前后巴勒斯坦地区的多重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英国托管政府就巴勒斯坦问题发表"5·17白皮书",开始推行限制犹太移民政策.本文认为,正是在当时巴勒斯坦地区内外矛盾的推动下,导致英国的委任统治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着重阐述了在白皮书发表前后,巴勒斯坦地区内部阿犹矛盾、英阿关系和英犹关系的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局势对于这一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老年世界》2009,(24):26-27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7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新闻办6月20日发布了《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白皮书约9000余字,全面介绍了我国稀土的现状、保护和利用情况、发展原则和目标以及相关政策,以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稀土的了解。本刊将分两期为读者刊载白皮书全文。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新闻办6月20日发布了《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白皮书约9000余字,全面介绍了我国稀土的现状、保护和利用情况、发展原则和目标以及相关政策,以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稀土的了解。本刊将分两期为读者刊载白皮书全文。(2012年6月)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摘     
英国养老金改革计划编译|林瑶Lin Yao在历经了长达数月的商议和8份以上的草案之后,英国政府关于养老金改革计划的白皮书即将出炉。该白皮书指出,有多达700万的民众没有得到足够的养老金保障,因而要求雇主增加对养老金的供额。为此,雇主将面临金额为26亿英镑的额外养老金供额(政府规定了3年的过渡期)。此份白皮书的主要条款是,如果雇员不退出这  相似文献   

6.
本文译自《二十一世纪论坛》2007年第8期,是StefanBecsky博士邀请作者撰写一篇有关白皮书对欧洲青年影响的文章。作者审视与回顾了过去十年来欧洲青年政策发展变化的历程,对未来十年青年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作者曾积极参与了有关青年白皮书项目的工作,作者希望读者们通过阅读,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分享作者个人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在沙特和伊朗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方面,美国发挥了重要的负面影响。在小布什时期,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为伊朗提升地区影响力提供了有利条件。该时期,沙伊关系总体维持良好状态,但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对沙伊关系的消极影响在其任内中后期日渐显现,激化了沙伊之间的矛盾,导致两国关系逐渐疏远。在奥巴马时期,美国在中东地区实施战略收缩以及缓和美伊关系的政策措施,再次为伊朗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由此成为沙美关系恶化的重要外部因素。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将修复与盟友关系、加大军售以及遏制伊朗作为中东政策的主要目标,并刻意利用和挑拨沙伊矛盾,进而导致沙伊关系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8.
香港的社会工作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战后的香港百业凋零,大批新移民的到来,使香港的人口急剧增加,贫困、就业、住房、犯罪等社会问题十分严重。在社会团体的推动下,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港英政府发表了第一份名为《香港社会福利工作之目标与政策》的社会福利白皮书,政府开始采用社会工作方式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2)进入20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9.
英国城乡统筹政策对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革命后,英国迅速开启了城市化进程,在经历了早期城市化带来的城乡失衡、城市居住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的教训后,英国政府开始了对城乡统筹政策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世界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矛盾逐渐凸显,这些矛盾的解决需要我们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统筹、联动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当前处于工业化后期的中国,面临着与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几乎相同的城市化问题,因此,有必要学习英国的城乡统筹经验,以为我国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0.
伊丽莎白一世,1558年继承王位,统治英国长达四十四年。她最初是以被质疑、不被承认的身份即位的,但是凭借柔中带刚的领导艺术以及各项改革的推行,她成功的改写了英国作为欧洲二流国家的身份,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赞誉。在伊丽莎白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中,宗教宽容政策是一抹十分抢眼的色彩,它使英国免遭宗教战争之危,保障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并成为解决宗教矛盾的一种新途径。本为将对此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Both Palestine and the Indian held Kashmir have become hallmarks of a postcolonial siege manifest in heavy militarisation, illegal occupation,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and an excruciating love born from and for people’s resistance and solidarity. While different, strong overlaps exist between the two conflicts in having been?midwifed?by the waning British Empire in 1947; subsequent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fighting against a type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at subsumes them under so-called ‘Islamic terrorism.’ Also noticeable is the motif of ‘suffering’ that makes the tragedy of Kashmir resonate with the pathos of Palestin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vantage from Kashmir, where people herald the Palestinian struggle as pioneering and a beacon of just struggle. I illustrate how Kashmiris, have come to?harbour?for the Palestinians an ‘affective solidarity’ which is evident in their modes of resistance to lend suppor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e and credibility to the Kashmir’s own resistance movement.  相似文献   

12.
2000年9月,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方不断强化以打击巴激进组织领导人和活跃分子为目标的“定点清除”政策.不可否认,短期内这种政策给巴激进组织和成员以沉重打击,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行为有所约束.但是,此种违反国际法的“清除”政策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也违背了以色列自身的长远利益。巴以冲突的历史表明,武力征服不了一个民族,巴以和平唯有通过政治谈判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美国发动的对伊战争将使阿伯世界进一步分裂与重组。战后,美国虽主导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但美并未改变其袒以压巴政策,以也未改变其对巴的强硬政策,因此,和平路线图计划将面临重重困难,中东地区很可能继续处于动荡之中,中东和平仍将路漫漫。  相似文献   

14.
巴勒斯坦问题的最终解决将以建立独立的拥有永久边界的巴勒斯坦国而告终.至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建立拥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还是建立独立的拥有永久边界的巴勒斯坦国则取决于巴以和谈的结果.以色列可能有条件地从它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所占领的约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土地上撤走,在巴以谈判中以1949年停战线即“绿线”为基础,进行小幅度调整.  相似文献   

15.
犹太人在近2000年饱受磨难的流散生涯中形成的“岛民心态”和“岛民文化”,长久以来影响着犹太人的安全观与生存观,导致以色列政府在阿以冲突问题上过于敏感和偏执,始终坚持强硬立场,使其一次次错失和平良机,并在中东乃至国际社会陷入孤立境地.“岛民心态”和“岛民文化”决定了中东和平进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爱德华·萨义德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但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著述无论就其涉及领域的宽广程度还是重要程度而言,均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他的东方学和后殖民文学已成为大多数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本文力图突破前人的角度和观点,从他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研究展开讨论。通过对他的思想进行深刻解读可以看出他的所思所述为世人打开一扇窗,使人们以开放的思想对巴勒斯坦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7.
阿拉伯国家在摆脱殖民压迫,建立独立国家后,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在处理巴以问题时,逐渐把本国的国家利益放在了首位。二战后,阿拉伯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经历了从阿拉伯民族主义到国家民族主义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与以色列和解的过程。没有阿拉伯国家在思想领域的这一变化,就不会有中东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focuses primarily on countries that had been, prior to 1914, among the most favored destinations for East European Jewish migrants: chiefly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Palestine, Brazil and Argentina. In the inter-war years, these ceased to be the only ports of final entry for Jewish migrants. However, despite restrictive migration regimes and unfavorable economic conditions, traditional receiver countries continued to absorb the largest share of such migrants (the U. S. and Palestine, between them, accounting for over 800,000). Jewish migration to countries oth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peaked around 1933; was just about equal to the U. S.-bound migrant stream by 1938; and fell off in 1939–1940. The Jewish case raises several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migrant motivation as well as the framing of immigration policy as products of mixed factors – bot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political opportunity approach to conceptualizing the political recognition of sta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usefulness of the approach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ies of Tibet, Taiwan, and Palestine in their attempts to become recognized as nation-states. I argue that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alignment of interests, timing, and external patronage created political recognition outcomes observed for entities like Tibet, Taiwan, and Palestine. Recognition outcomes took multiple forms and included opportunities for recognition as well as whether or not a state government recognized these entities as independent states. More broadly, I argue that recognition outcomes for the cases in question are shaped by a larger political structure that I describe as the ‘opportunity structure for recognition.’  相似文献   

20.
基于阿拉伯民族主义共同利益,阿拉伯国家均支持巴勒斯坦人事业,这为巴勒斯坦人的长期斗争提供了可能。然而,在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同时,阿拉伯各国又有着不同的利益考量,这对巴勒斯坦问题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和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即阿拉伯民族主义往往是实现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利益的一种工具或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