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在清初尊杜黜白的诗学思潮中,桐城遗民方文的诗不仅受到少陵体的影响,也在极大程度上接续了长庆体的特色,从而形成与梅村体、虞山体同辉于清初诗坛的嵞山体。嵞山体在三个方面受到少陵体、长庆体的影响:一、继承少陵体、长庆体关注民生、为民歌哭的诗思。二、继承少陵体、长庆体的叙事传统,以史笔诗语记录一段动荡而真实的历史。三、追求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嵞山体不但在清初诗坛独具一格,而且直接影响了此后的清代诗坛,成为桐城派的先驱。  相似文献   

2.
在清初尊杜黜白的诗学思潮中,桐城遗民方文的诗不仅受到少陵体的影响,也在极大程度上接续了长庆体的特色,从而形成与梅村体、虞山体同辉于清初诗坛的嵞山体。嵞山体在三个方面受到少陵体、长庆体的影响:一、继承少陵体、长庆体关注民生、为民歌哭的诗思。二、继承少陵体、长庆体的叙事传统,以史笔诗语记录一段动荡而真实的历史。三、追求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嵞山体不但在清初诗坛独具一格,而且直接影响了此后的清代诗坛,成为桐城派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有的"诗史混融"的文化思维习惯,使中国的诗歌叙事一直徘徊在"诗骚"和"史传"两大传统之间。在融通两大传统的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过程,中国不仅形成了与西方"史诗"不同的诗歌叙事理论"诗史",也锻造了中国叙事诗关注现实问题、偏于写实的独特品质,形成了其重剪裁、尚简约和抒情性浓郁的特有风格。  相似文献   

4.
自居易既有面向社会、反映现实、具有美刺作用的叙事诗篇,也有面向自我、表现个人经历及感受的叙事诗篇,其叙事诗题材的确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他对叙事角度、方式和时间等的艺术处理,体现出自然的叙事技巧、统一性的情节和多棱性的人物形象,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视野和风格。本文试从叙事内容和叙事特征这两方面来谈谈现实主义诗人自居易叙事诗体现出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5.
米克·巴尔是世界知名的符号学与叙述学专家,也是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学派的核心理论家。欧美学界关注巴尔的文化分析理论,不够重视其叙事诗学体系;国内学界重视她的叙述学与叙事理论,对其文化分析思想尚缺乏探讨。这种研究现状源自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理论争议。以叙事诗学与叙事批评的二元区分为基础,围绕作为"文化分析"的文艺研究,从理论背景、批评对象、研究主体、阐释方法等方面探讨巴尔的叙事诗学体系,呈现出的是文化制品的本体阐释、描述诗学的方法重构、流动思想的范式转型,以及博物馆叙事的诗学空间。  相似文献   

6.
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取法元白长篇,对元白长篇有所借鉴亦有所发展。其长篇叙事诗以诗传事,以诗纪史,以诗传心,情感复杂深刻,并采用了戏曲艺术中时间前后交叉跳跃、场所随时切换等技法。因此,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既有"类乎香山"的一面,也有自己独特的风华。  相似文献   

7.
《说岳全传》是清初的一部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这部小说在主体上继承了中国"史官"文化的传统,对历史的基本面貌进行了还原,同时又融入了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的特点,在"虚实"处理上恰当自然,既尊重历史而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从而为大众所接受。受明代"四大奇书"的影响,小说在一些情节和人物安排上不免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影子,但在结构设置、叙事观念以及叙事视角的运用上都表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鲜明的叙事风格,体现着作者对英雄传奇文体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8.
清初"词史"观念的确立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维崧提出的"词史"理论,借鉴了宋代以来关于"诗史"的理论探讨,适应了清代词学复兴的大趋势,同时也成为清代词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及时总结了明遗民的创作经验,将词赋予存史与补史的意义,富有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史学文化观.和以往词学的发展相同,这一理论也是向诗学中寻找资源,但却与当时诗学的探索同步发展,使得词学原本滞后的状况得到改变,也使得词进一步在整体意义上具有了更深厚的抒情诗内涵,因而具有崭新的时代特点."词史"理论不仅顺应了清初词坛尊体的大趋势,而且试图反思历史,对宋元之际的词创作、特别是以<乐府补题>为代表的宋遗民创作细加体会,在"后补题"的唱和中开拓出新的风格.而清初大量的以文为词的现象,发扬了苏轼、辛弃疾的创新精神,则与这种理论互相呼应,成为它在形式上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
(一) 臧克家的诗多含叙事成分,他写叙事诗更花费了多年心血。从自传体长诗到民间故事诗,从诗报告到诗体小说,乃至三千行,五千行的长篇史诗,对于叙事诗的体裁与体式,诗人作过多方面的长期探索。这种种探索,丰富了新诗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也对诗人自身艺术个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叙事诗既叙事又抒情,恰符臧克家现实感与身世感并重的审美心理结构。以事写心的艺术形式技巧,反映了诗人情事并包的审美心理内容。他偏爱叙事诗,正是由亍叙事诗是情事  相似文献   

10.
叙事诗,可定义为相对的完整的故事情节,以记叙人和事物为主,侧重于事件的场面重现,其中也抒发作者的感情,表现篇幅不限。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叙事诗的繁荣时期,各种记叙时事或者个人经历的叙事诗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可当作那时的"新闻",同时作为诗歌文体特征的表征,但它在今天又算是"故事"。不管是从诗歌的叙事主体视角还是文体特征,抑或它的文体结构特点来看,叙事诗的新闻性与故事性都始终交融并进。  相似文献   

11.
《国语》与《左传》在先秦文献中具有无可代替的地位与作用,对其叙事结构进行比较,不仅在于研究方法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打破以往《国语》与《左传》关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偏重经义而轻于文史、注重细节但失之细碎的局限。从叙事结构上看,《国语》与《左传》体现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与风格,《国语》叙事结构具有"双线并行"的时空结构、"详略失衡"的元素构成与"一以贯之"的因果照应等特征;《左传》则体现出了"依‘经’而行"的时间结构、"众星拱月"的板块结构与"散点串珠"的隐性结构等特色。从《国语》叙事结构的特点可以清楚地看出其警诫醒世的"史鉴"特色,而《左传》叙事结构则体现出了依"经"叙史的编纂目的。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叙事诗创作的高峰,而叙事诗的兴起与明末清初"诗史观"的自觉有重要关系。正是诗人对"诗史"自觉的体认,历史意识的增强,以诗史思维贯穿诗歌创作,"诗史"创作才成为诗坛主流风尚。自觉的诗史观源自史家之笔与诗人之诗的联合,被称作"诗史"的诗人一般都具有史家的身份。"诗史相通"的观念也成为诗人的共识,他们多采用"诗序结合"、"以人存史"的纪史方式来加强诗歌叙事功能。诗史观的自觉对清诗"叙事性"特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汉文文献"经""史"两分。"经"以载道,属于神圣叙事;"史"以证道,属于历史叙事。然而在少数民族文献里,神圣叙事与历史叙事常常混融不辨。《白古通记》是一部著名的白族古代文献,对它的考察证实,少数民族文献具有亦经亦史的双重特性,应当置于少数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处境予以认识和运用。以经掩史或以史掩经,都将错会这些少数民族文献编撰的真质本义。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叙“史”小说依托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还原裹挟于历史洪流中的民间生存本相,让读者在荒诞中品味到庄严。在《丰乳肥臀》中,作者借助一个患有“恋乳癖”的主人公——上官金童的独特视角对民间历史进行回望,开创了独具一格的历史叙事诗学。研究探讨小说文本的历史化叙事指向,分析其基于“人学”的平民史观以及历史叙事模式背后的文化隐喻,期冀让读者了解复杂、多维的历史语境与症结,更准确地把握莫言的历史价值观与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叙事诗艺术的成熟,以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民歌体长篇叙事诗的崛起为标志。解放区民歌体叙事长诗在诗体变革上,既非一味摹仿旧形式,又非纯粹“旧瓶装新酒”,而是以崇高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大众化与审美化的互补为理想。其真正的意义,不是说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严格地说它自身也在摸索——而是开辟了新的艺术空间。解放区民歌体叙事长诗也难免有其局限,正视这一点,是正确认识解放区民歌体叙事长诗的需要,更是叙事诗诗体走向成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女书叙事诗占女书作品的80%,而关于它的研究却相当薄弱。女书叙事诗的叙事特点是题材的广泛性、叙事角度的多样性与女性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并存。  相似文献   

17.
一般而论,叙事是以时间为轴心,历时性展开故事流程.中国古代叙事诗则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它往往淡化故事流程的历时性展示而强化场景的共时性呈现,从而遏制了叙述性,加强了抒情意味的传达,呈现出"亚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8.
叙事诗的事件、人物、意象或主题的理解有其多样性、抽象性或不确定性,这为用歧义叙事策略阐释叙事诗提供了平台。从盎格鲁-撒克逊人向英格兰迁移并定居的氏族社会解体时期起,一直到现代主义时期,每一时代都有其侧重的时代主题,并反映在其叙事诗中。选择英国文学每一重要历史时期具有鲜明时代主题的叙事诗,使用歧义叙事策略,对作品的时代主题实施阐释,揭示出歧义叙事策略在表达时代主题和反映时代主题演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叙事诗歌中,诗经传统和乐府传统是相互影响但又互相区别的两个部分。乐府叙事诗产生自民间,更强调情节性、虚构性和娱乐化的方面。从魏晋文人拟作,到杜甫叙事歌行,再到元白作品,都是乐府叙事传统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并对唐以后的叙事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庄氏史狱是清初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前辈学者研究成果众多,但多倾向于史狱于清初文化的负面影响,本文以清初私家修史为线索,从史学史的角度分析庄氏史狱对清初文化的影响,认为,史狱的发生,使清初以来蓬勃发展的私家修史遭遇挫折,但不足以动摇史家修史的热情。清初民间史家,经历曲折后仍坚韧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