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什么叫做“有物混成”? 老子书说明“道”之初状,主要的见解发表在三章文字里面,即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与第二十五章。目前认为老子书的道是有物质性的,就是根据这三章文字的见解加以解说,肯定老子书思想是属于唯物主义一方面。但根据这三章文字与老子全书的思想,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称之为道的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是实际上的存在呢?还是观念上的存在呢?第二、“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物,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道,是同  相似文献   

2.
庄子与柏拉图审美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与柏拉图 ,作为古代东、西方两大哲学家 ,他们的哲学思想中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许多美学观点 ,虽然很难说他们构造了完整的美学体系 ,但后世的美学家却往往能从中找到其思想依据和根源。本文试从美的本质论、审美体验论等方面分析、比较庄子与柏拉图的审美观。一庄子的哲学思想反映在美学上 ,主要是对“道”的审美阐释。庄子的“道” ,是从老子那里发展演变而来的。“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老子》二十一章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常无为 ,而无…  相似文献   

3.
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志世界本原和生命本质的重要范畴之一。“精气”是从《老子》中脱胎出来的。在《老子》一书中,道虽然是“万物之宗”,但在道一元论的框架内,却是既讲“精”也讲“气”。讲“气”有三处:(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一条是从宇宙演化过程立论的。(二)“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同搏)气致柔,能婴儿  相似文献   

4.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8,(4):111-113
自然的整体有机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之“道”乃天地之“遗”,是自然之本性,是连接人与世界万物之纽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于是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乃“圣人之德”,无为而又为。以此可以看清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5.
老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哲学家,在世界史上也是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是《道德经》,后世称为《老子》。他在关于宇宙万物创生和演化模式的论述时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相似文献   

6.
近读关锋、林聿时两位的“《道德经》中的道和物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关文),感到有可商之处,特提出愚见来请教。一、“道”不是脱离物而独立存在的关文说:“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和物都是对立的,处于相反的地位的”,“道则是脱离物而独立存在的”。愚见正好相反。如关文所引: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是道有“周行”和“独立”的两面。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三十四章)道是无处不到的。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道是万物之主。道既无处不到、无处不在,而为万物之  相似文献   

7.
上帝创物与道生万物分别是巴哈伊教与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虽然这两个命题表述类似,具体含义也有几分相似,但由于产生的时间、地点与背景迥异,它们的差异依然是显著的.文章从上帝和道之本质、万物之生成过程、万物与上帝或道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异同,指出:无论是巴哈伊的上帝还是老子的道实际上都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创生力,但是对万物来讲,巴哈伊的上帝是一种外在的他生力,而老子的道则是一种内在的自生力;无论是巴哈伊的上帝还是老子的道在生成万物的过程中都坚持了从无中生有,一中生多,并根据它们各自赋予万物之本质的不同把后者分成了不同的类别,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它们的作用方式根本不同,上帝是有为,而道则是无为;无论是巴哈伊的万物还是老子的万物最终目标都是和上帝或道统一,但是它们统一的程度不同,巴哈伊是同在,而老子是同一.  相似文献   

8.
道表示万物本源、宇宙终极本体和根本法则。道法自然就是道按照自身的本质和规律运行。老子道的理论,集中体现于他的宇宙生成模式理论。道生一,相应于系统微弱信息本身的生成过程。一生二,相应于微弱信息组织物质、能量最初分化的过程。二生三,相当于信息与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的阶段。三生万物,相应于潜在信息、无序物质能量、有序物质能量三者相互作用,生出万物。道的永恒,即宇宙拥有的潜在信息永不丧失;宇宙形态在无与有之间生生不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9.
试论先秦哲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哲学十分注重天人关系的研究 ,尽管认识上各有侧重 ,但从总体上看 ,都强调天与人的辩证统一 ,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这与可持续发展所推崇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发展思想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先秦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1 “万物一体”的宇宙整体观。《老子》是先秦时期比较系统地论述天人关系的著作之一。老子认为 ,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关于万物本原及其生成的思考不仅与宗教、神话和传说有别,也与当时还局限于经验、对天地表达崇拜的认识不同,是比较理性的、思辨性的哲学认识,是抽象水平较高的自然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由于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意见也不一致。主张是唯物主义的人以为老子的“道”是自然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是试图从无限的、无形的物质中来寻找万有的本源,这正是恩格斯在谈到希腊的唯物论者时所说“已完完全全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发生的唯物论了”。正因为如此,所以“道”不可能是具体的,特殊的,具有多样性属性的有限东西,而只能是一种普遍的和无限的东西,所以说,“道”是不可名,不可状的。主张这种意见的人又认为“其中有物”“精”“信”都是极细微的物质存在,而“夷”“希”“微”“惚”“恍”“窍”“冥”等都是这种存在的形象。主张是唯心主义的人以为问题不在“有物”“有精”等这些毫无疑问的唯物论因素,而在于理解世界本质的第一性和第二性时,是精神还是物质?他们认为“道”既是派生自然界的,先天地生的,那只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开头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万物”一语中的“三”,注家历来解说不一。杨上善注曰:“谓阴阳和气也”;大田晴轩则说:“三为阴阳交通之和也”。笔者认为,老子这里讲的“三”,既非指“阴阳和气”亦非“阴阳交通之和”,而是指“天、地、人”。早在老子以前,中国就有用“三”喻指“天、地、人”之说。《易·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相似文献   

13.
<正>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老子哲学的性质,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关键在于老子之道到底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的本原,还是一种自然的物质的本原?是一种主宰天地万物的天命或神意,还是一种自然本身具有的客观规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抒浅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一“道”不是超自然的存在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 “以阅众甫”(二一章)。阅,总括意;众甫,众物之始。《韩非子·主道》有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7,(6)
仅仅从"道"生万物的角度去理解《老子》的生成论是不够完整的,《老子》的生成论可以分为"生"论和"成"论两个序列。老子不仅关注万物的发生,同样关注万物的成长。"道"和"德"在生成论中分别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只有从这种独特的生成论出发,我们才能把握老子强调"玄德"和"无为"的重要性,才能明白道家突出"自然"和"自生"的必要性。准确理解《老子》所开启的道家独特的生成理论,是准确理解道家哲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道物二元论,<太一生水>是对老子宇宙生成论的阐释与发挥.太一与老子的道是同一个概念,道就是规律.由于老子"物形之"之"物"没有明言,庄子把"物"理解为气,而<太一生水>把物分别解释为水、气、阴阳二气.水作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以及天地未生以前只有水这一传统观念,及老子哲学重水的特点,导致了<太一生水>作者对"物"的选择.这种选择也影响了后来的道家学派时老子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一、老子人地关系的要义老子的道家哲学,其中心是“道”。“道”是什么?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篇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学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友。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且不说老子对“道”的存在形态、运动方式的论述,就其对“道”与“自然”的论述,他认为,人要依法大地的变化,不管是生理特征还是文化心态。人的活动也要根据地球提供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生存。而地球的变化,却…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一书,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为道是什么,它是怎样运作的?二是圣人应怎样遵守道以治理天下?例如,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治天下.也要无为而不为。由于圣人与道结合,便是个“天人合一”问题,所以,也可以说《老子》只讲了个“天人合一”的问题。 道是什么?道是“无”。道有两种作用:一是它能转化为(或创生)宇宙万物;二是它无为而无不为,衣养万物,辅佐万物的自然自化,它损有余而补不足,调协万物的发展。 可是常人对这些论点,很难接受。说“无”能生“有”(宇宙万物),“无”能衣养、辅佐、调协“有”(宇宙万物)…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道深玄不可言说。但恰恰是不可言说,给世人留下了无数言说的角度。笔者以为,从“无”的角度言说更能够比较深刻地领会道的丰富内容。《道德经》第一章虽然同时用“有”、“无”两者描绘道,但从“无”的角度领会道是更佳视角。“有”是道的静态属性,“无”是道的动态属性。在老子看来,“无”比“有”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映道的实质。所以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相似文献   

19.
亲身的社会实践以及殷周萌芽的辩证思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来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老子辩证法思想是我国先秦辩证法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三大流派之一,与《易经》学派和《孙子》学派齐名,黑格尔哲学体系与老子的哲学体系之间有着一种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应该说 ,“一分为三”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个既古老而又年青的话题。之所以说它古老 ,是因为对于这一命题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们的老祖宗就研究了它。《老子》提出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易传》认为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八卦成列 ,象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 ,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 ,变在其中矣 ;系辞焉而命之 ,动在其中”。这些都说明 ,它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相当丰富的体现。之所以又说它年青 ,是因为好像人的天性就好二分法 ,非此即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