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理 《日本学刊》2003,(5):144-153
为了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缔结 2 5周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网上学术讨论会。与会者以《条约》缔结 2 5周年为切入点 ,对中日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就中日关系中的历史、民族主义问题、传媒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并就目前大家普遍关心的所谓“外交革命”、“对日外交新思维”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坦诚看法。(一 )反霸、和平是《条约》的精髓与会者所有论文几乎一致对《条约》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义素 《日本学刊》2003,(5):154-159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2 5周年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华日本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于 2 0 0 3年 8月 12日举行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王洛林 ,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刘德有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施用海 ,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顾问、藤野中国研究所代表藤野文晤及中日双方的专家学者共约 80人出席了报告会。报告会开幕式上 ,王洛林副院长、刘德有会长和阿南大使分别致辞。王洛林副院长在致辞中阐述了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意义 ,回顾了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  相似文献   

3.
1689年缔结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作为中俄关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但以往研究主要是从中俄早期政治、外交、军事角度进行剖析,没有充分讨论通商因素的作用。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换一个角度审视《尼布楚条约》的性质与意...  相似文献   

4.
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前后张香山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以后再缔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以下简称《和平友好条约》),这是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周总理在和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会谈时提议,我们两国实现正常化是不是分作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田中先生和...  相似文献   

5.
199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江泽民主席作为中国的国家元首于1998年11月首次访问日本,获得圆满成功。这次访问对推动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20余年间中日关系在《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8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承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弘扬条约精神,深化友好合作——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复交谈判时,田中角荣的一句"添了麻烦",曾引起激烈争论;在6年后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双方又因是否将"反霸条款"写入条约而互不相让.中日两国外交方面的分岐,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深层的"文化因素".中日两国在"名誉"与"等级"方面的不同文化取向,成为以上争论及中日之间主要分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迎接缔约25周年展望日中关系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原点《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以下简称“日中条约”)的原点 ,存在于 1 972年 9月 2 9日在北京发表的《日中联合声明》。第一 ,《日中联合声明》第八款载明 :“日本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巩固和发展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 ,同意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基于这一共识 ,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 1 974年 1月访华时提议开始进行缔约谈判。这一谈判于 1 978年 8月 1 2日在北京达成协议 ,同日签署了日中条约。第二 ,日中条约在其前言载明 :“确认上述联合声明是两国间和平友好关系的基础 ,联合声明所…  相似文献   

9.
《开罗宣言》是"二战"时期由中美英首脑共同具名颁布,并由苏联首脑认可的权威国际条约,该宣言认定台湾等由日本窃取的全部中国领土主权归还中国。中美英首脑签署,苏联随后加入的《波茨坦公告》庄严宣布执行《开罗宣言》。两份国际条约明确地规定了缔结国承担的权利与义务,也给条约对象国日本规定了不可违背的必须条款。日本投降被盟国接受,是因为其接受了《波茨坦公告》所列的各项必须条款,这些构成了《开罗宣言》作为国际条约的完整法理证据链条。钓鱼岛是台湾附属岛屿,其领土主权归属中国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0.
丁民 《日本学刊》2003,(4):41-50
去年中日两国人民刚刚庆祝中日恢复邦交 30周年 ,今年又迎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2 5周年。笔者长期从事对日工作 ,曾亲自参与缔约工作 ,亲眼目睹了 2 5年来中日关系的巨大发展。在纪念《条约》缔结 2 5周年之际 ,抚今追昔 ,深有感慨 ,并对新世纪的中日关系的发展怀有深切的希望。一、复交后中日两国所面临的重大外交课题1 972年 9月 ,田中首相访华 ,经过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 ,最后中日两国政府发表《中日联合声明》 ,确定正式恢复邦交。至此 ,中日才正式结束了两国关系近百年来相互敌对的不正常状态 ,并使两国关系步入了正常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4.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5.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8.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廖国庚 《社会》2003,(2):10-12
我国每年有一大批转业军官(包括文职干部)退出现役,回归地方就业。退出现役的军官回归地方后,必须经过一个由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那么,转业军官是如何完成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呢?他们的职业角色转换的情况如何?他们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支持下,采取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2年4月至7月对1996年至2000年转业到长沙市及驻长沙的省直单位的转业军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  相似文献   

20.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