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地区农村的地名称谓多用壮语命名,指事表意,种类繁多。笔者从《广西壮语地名选集》一书和一些县志、史料选先录了一些壮语地名进行归纳分类,主要有:以田、地、江河、动植物、方位、数字、姓氏等等命名。这些壮语地名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物产、生活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地名的来源等。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柳州一直是壮族聚居地,保留有大量的壮语地名。由于这些地名皆用汉字来标壮音,使人难以了解其由来和本义,甚至作出背离原意的解释。笔者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学和地名学的方法,选择教有代表性且已被误解的“百朋”、“鸡喇”、“洛沟”、“拉堡”等四个壮语地名进行考释,意在辨正其误解,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壮语地名有壮语和汉语两部分,其关系有以下三种:有壮语有汉语,汉语和壮语有对译关系;有壮语有汉语,汉语和壮语没有对译关系;有汉语,但是没有壮语。书写壮语地名的方块字有的本身就是汉字,即使不是汉字,也会向汉字系统靠拢。壮语地名有转化为汉语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壮语地名的分类--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文化的角度给壮语地名分类有语言分类和命名法分类。语言分类有构词类别和造词类别。构词类别有单纯词地名、复合词地名和词组地名。造词类别有原生地名和非原生地名。命名法分类有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寓托性地名。  相似文献   

6.
壮语地名命名法的特点--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壮语地名命名法的角度,探讨壮族方位认知与颜色认知的特点。方位认知与汉族相比有相通点、相异点和相对应点。颜色认知与汉族相比,其认知的基础、物理内涵及文化意义均有不同。壮语地名的意愿地名也与汉语不同,更多的表现出文化的原生性。  相似文献   

7.
壮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自古以来,壮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壮语。按照我国语言学家的分类,壮语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壮语形成了丰富完整的系列词汇,具有自己的语音和语法特点。在壮语地名的冠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与规律,并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世代传承沿称。在壮族地区众多的壮语地名中,保留着大量的古越语(古壮语)的成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的历史分布、“思维特征及其生产方式。但由干壮语地名皆用汉字…  相似文献   

8.
桂东南地区是广西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 ,本文运用考古学资料 ,对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内涵、特征、年代序列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地名学(toponymy)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作为专名学(onomastics)的一个分支,地名学用科学的方法,对地名的缘由、语词构成、含义及其演变进行研究.地名是综合载体,包含许多历史、人文、民俗、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生态等信息.地名学的方法涵括了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桂东南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不仅给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对民间信仰风俗产生深刻影响。民众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破坏感到困惑或无能为力,又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能寄托于神灵以应对,祈求消灾赐福。因此,民间的岁时节令习俗无不渗透着广大民众对自然灾害的禳除和对人寿年丰的祈求。  相似文献   

11.
粤语与壮语     
粤语与壮语有着脱不开的渊源关系.本文论述粤语是在壮群体先人越人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在不断靠扰汉语而形成的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12.
壹、一般情况根据平乐县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该县目前有壮族约17000人,占全县人口4.28%。壮族主要分布在同安、福兴、源头三个乡镇。源头镇原古营大队是壮族比较聚居的地方,1985年底共有3557人。讲壮话的村庄有白土、秧地、六朗、猪母、明村、莲塘、大洞(一部分) ;壮族讲汉语的村庄有金竹、石排、木村、石粉、古营,这些村庄老一辈人还讲壮话,可见改讲汉话是百年以内的事情。汉族村庄有迥龙和木兰两个。壮族村庄一般兼通汉语桂林话和平乐话,汉族村庄一般不懂壮语。从桂林到昭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学的研究成果,大都从地名学领域出发进行本体研究.从语言、文化两个角度对地名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目前可见的有李如龙先生的<汉语地名学论稿>、<地名与语言学论集>、盛爱萍<温州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等少数专著.而壮语地名的研究成果,大多散见于各类论著中.系统梳理和讨论壮语地名的研究成果,就笔者管见,当推覃凤余、林亦两位教授的新著<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壮语地名>).全书共分七章,集地名语言及文化研究于一体,材料丰富,既填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名系统研究的空白,又推动了汉壮语接触研究、壮族文化研究的进程,可谓二十一世纪中国地名学研究领域结出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西客观上形成了少数民族相对聚居于桂西北地区和汉族相对聚居于桂东南地区的格局。桂东南紧靠广东和沿海,交通比较便利,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较好,生产力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借助于比较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利用中央给的沿海开放政策,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总值在自治区内占有较大的比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而桂西北地区山多地少,自然条件差,科技教育文化比较落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贫困面大,全区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500万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这一地区。但是,桂西北地区水电、矿产、林业等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大,对日后广西经  相似文献   

15.
壮语与老挝语之异同陶红(广西民族学院外语系)提起老挝语,一些接触过老挝人的壮族同志都会说:老挝语很象壮语。遇上老挝人还能聊几句,说到相同之处,双方还会开怀大笑,象久别重逢的兄弟那样亲热。这些同志也会发现,用壮语与老挝人交谈,只能谈“土”的、“原始”的...  相似文献   

16.
槟榔趣谈     
槟榔,是一种棕榈科的常绿乔木,它产在海南岛、台湾省和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树,挺拔笔直,引茎冲天,上下同粗,如竹带节,且只一心,无侧枝,不倾不斜,宁折不弯。一些兄弟民族,都把它当作正直的化身、妇女的楷模。在海南岛黎族地区,生下女孩子,便在门口栽下一株槟榔;姑娘出嫁,这株槟榔也随着挖出,移植到男家;这个妇女死后,树也随之砍掉。其寓意是:  相似文献   

17.
熊猫趣谈     
美姑县,有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大风顶自然保护区,这里栖息着我国特有的国宝——大熊猫。世界瞩目的新闻动物,被誉为最会生儿育女的大熊猫“美美”就出生在这里。保护区内,居住着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就受到彝民自觉的保护。大熊猫性情温和,模样逗人喜爱,不伤人畜,人们总是将它视为吉祥动物。 1980年的一天夜晚,保护区的几位同志不辞辛苦在茫茫原始森林里观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他们在丛林里围坐就餐,这时一只胖乎乎的家伙迈着笨拙的步伐向电筒光亮走来。大家吓了一跳,以为闯来一只大黑熊,正当准备自卫时,一位同志用手电筒看见了大熊猫的白眼圈儿,他高喊着,别打!是熊猫。原来这只大熊猫是见着光亮而来。有趣的是,它用前爪抓起  相似文献   

18.
壮语辅音系统变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浊塞音清化;复辅音简化;r声母向l声母转化;塞擦音逐渐产生和完善;送气声母在北部方言逐渐萌发产生,而在南部A-言则逐渐走向完善;塞音韵尾-p、-t、-k和鼻辅音韵尾-m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9.
20.
项萌 《民族论坛》2007,(6):20-22
客家是一个经过多次迁徙形成的民系,几乎每一姓氏的客家家族历史中都有文字或口头流传的迁徙记录,其中最著名的是“宁化石壁传说”和“南雄珠玑巷传说”。巧合的是,女性在这两个迁居传说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在桂东南某一客家宗族村落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结合这一家族与这两个著名客家迁居传说的关系,尝试分析传说中女性的角色地位以及体现在其中的传说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的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