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自古以来,壮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壮语。按照我国语言学家的分类,壮语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壮语形成了丰富完整的系列词汇,具有自己的语音和语法特点。在壮语地名的冠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与规律,并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世代传承沿称。在壮族地区众多的壮语地名中,保留着大量的古越语(古壮语)的成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的历史分布、“思维特征及其生产方式。但由干壮语地名皆用汉字…  相似文献   

2.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全国共计有一千二百多万人,聚居在广西、云南、广东,少数分布在湖南、贵州。壮族的自称计有二十种左右,自称“布壮”的居多,分布在广西的宜山、南丹、罗城、忻城、柳城、柳江、鹿寨、象州、武宣、来宾,贵县、马山、都安、融安、永福、阳朔,临桂等近二十个县。壮语“布”是人的意思,“壮”是什么意思,还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是自古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民族,壮语和泰语均称水田为"那"(na<'2>),壮族和泰族聚居的乡村有许多带"那""纳"(水田)字地名,构词和含义基本相同;有相近同的稻作农业生产及加工食品词汇并自成体系;有类似的稻作生产传统仪俗和信俗观念.特定的地名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着一定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往往为揭开民族来源和历史文化的谜团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闲话壮文     
我们壮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多通晓汉语,使用汉文,这是吸收先进民族文化的结果,是可喜的。但在目前,许多壮族地区(主要是广西),尤其是山区壮族,由于交通不便,又长期聚居,仍然不能普及汉语。这样,符合我们民族的壮文就在介绍外界事物、传播信息等方面起着汉文起不到的作用。在南宋时,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自己的“土俗字”,它是利用汉字的形声、意和上下边旁构成的方块字。如“田”字,壮语叫“那”,“土俗字”写成“(?)”字。这种“土俗字”一直用来写经文、契约和作为民间记帐用。广西柳州地区就收集到用“土俗  相似文献   

5.
象州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瑶山西麓,柳江绕城而过。全县总面积1898平方公里,聚居着壮、汉、苗等12个民族,总人口35万,其中70%为壮族,是个典型的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象州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已被发掘的岭南、古磨汉代墓群可以作证。象州的今天更是山川秀丽、物华天宝。有被誉为“中南第一泉”的象州温泉,有支柱产业优质米、甘蔗、桑蚕等,这里人均有粮和人均提供商品粮多年居广西第一,素有“桂中粮仓”和“鱼米之乡”的美称。  相似文献   

6.
壮族历来有聚族依田而居的传统,壮语称其聚落为"板"(或近音"曼"、"畈"),流行以"板"来冠村名,其由来和含义与壮族历史悠久的稻作农业有关。在古越人曾经居住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也都有"板"或"畈"的地名。据查,"畈"为形声字,左为形,右为声,意指一片田地,或专指水田耕作区,系古越语。因而,壮语称聚落为"板",源起于耕田,来源于古越语,意为有耕田的地方就有人居住,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耕田,或田即村、村即田的互名关系。壮族将人们聚居的村落称为"板"卜ba:d〕(或近音"贩"、"版"、"曼")。在壮族地区,以壮语"板"(或近音"…  相似文献   

7.
壮族地名述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壮族地名,是壮人借以识别和称谓居地的地理实体的语言代号。壮族地名,因壮语而自具特点。1843年袁湛等人纂修《桂平县志》,说清代(1644一1911)在广西桂平县境内,凡是标写“罗某”或“古某”这样的地名的村子,可以因名贵实,知道它们是属壮人居住的村子。这基本上道出了壮族地名在语音和词语结构上的特点。 由于历史上壮族没有自己独立而统一的文字,在社会的渐进中为了适应自己的语言音系特点,常借助于近音汉字或汉字的偏旁来结构新的方块字标写地名,往往出现了同一地名书写异形和音义脱节的驳杂现象。这无疑会妨碍了人们对壮族地名来源及其涵义的正确理解。1938年吴克宽等人撰写《隆山县志·社会篇》抱怨说,马山县各地的壮  相似文献   

8.
象州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瑶山西麓,柳江绕城而过。全县总面积1898平方公里,聚居着壮、汉、苗等12个民族,总人口35万,其中70%为壮族,是典型的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象州县山川秀丽,物华天宝。有被誉为“中南第一泉”的象州温泉;自然条件优越,是广西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桂中粮仓”和“广西优质米之乡”的美称;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持科学发展观 建和谐新象州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柳州一直是壮族聚居地,保留有大量的壮语地名。由于这些地名皆用汉字来标壮音,使人难以了解其由来和本义,甚至作出背离原意的解释。笔者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学和地名学的方法,选择教有代表性且已被误解的“百朋”、“鸡喇”、“洛沟”、“拉堡”等四个壮语地名进行考释,意在辨正其误解,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区。全区有壮族人口1400万人,占总人口的35%。壮族聚居人口30%以上的县(市) 有53个。这些县(市) 的经济都比较落后,其中聚居在48个县(市),13万平方公里的911万名各族人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20元,是我国连片贫困面积最大、人数最多的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财政要靠国家补贴,吃粮靠统销,用钱靠贷款过日子。由于自然、历史、社会以及工作上的种种原因,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交通闭塞,文化教育基础差,小学“三率”较低,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改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的落后  相似文献   

12.
龙州县上金乡政府所在地及周边近年来考古发现有汉代墓葬、汉庭遗址以及青铜器和玉器, “岜伤”安置骆越将士战死者灵魂的神话、民间传说与泰汉时期骆越先民抗击中原王朝或与相邻族群爆发冲突史实的较为吻合,上金乡的船街作为延续骆越先人船祭水神祈福的重要物证,以紫霞洞为中心的左江流域壮族民间以侬峝节、抢花炮等形式传承古骆越生殖图腾崇拜文化,上金乡政府所在地周边一些村落的古今地名信息存在高度重合,尤其是运用壮族语言思维模式对照分析发现“临尘”与“上金”所指地名一致.这些文化遗存进一步肯定了“汉象郡治临尘县所在地在当今龙州县上金乡政府所在地,花山古都就是临尘县”的基本推断.这对于构建民族文化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也对我们准确把握花山文化的地脉和文脉进行科学规划花山文化旅游产业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看谁慧舌制新词。这是清代广西龙州文人黄敬椿写的一首“风士诗”,它生动地描述了在繁花似锦的春季,壮族男女青年欢唱聚会的情景。《龙州县志》“风俗”条云:“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名曰“歌圩”。这种“歌圩”习俗,自古以来,在壮族聚居的桂西,特别是左、右江一带和红水河流域普遍盛行,它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的传统唱歌节  相似文献   

14.
<正> 众所周知,我国壮族的族称五十年代时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定,使用“僮”字。“壮”字是后来由周恩来总理提议改用的。解放前,特别是封建王朝统治时代,官书只称为猹人,“猹”字是从犬旁,有歧视含义。由于壮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能见到的书面记述都是汉文的旧籍文献,目前能查到的,“僮人”这个  相似文献   

15.
靖西的文化资源及其保护开发现状靖西是典型的壮族大县,壮族人口占99.4%,所占比例为全国第一位,壮族绝对人口在全区各县市中排在邕宁县之后,列第二位。靖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一直是壮族高度聚居的地方,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靖西独具特色的壮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耕作方式、民居、服饰、刺绣、戏曲、山歌、医药等文化资源。靖西具有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naz文化。naz是壮文,意为“水田”,naz文化即具有壮民族特色的稻作文化。靖西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村落多沿山脚自下而上,呈“品”字形梯状排列。干栏式房群落的布局,反映了壮族地区同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地区为例说明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壮族聚居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将不复存在切入,指出我国自古就有特殊政策来协调民族关系,重视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因此聚居少数民族享受自治权待遇要从理论上弄清“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而聚居的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利与自治机关所拥有的权力是同一个问题或同一个事物,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只有区别。否则极容易在实践上走进误区。从这个观点出发,作者认为在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上要把行使自治权与享受自治权待遇区别开来,享受自治权待遇是聚居少数民族的神圣权利。  相似文献   

17.
现代广西的壮族主要分布在湘桂铁路以西,但在古代,铁路以东也是壮族祖先的居住地,所以,桂林、梧州、玉林、钦州等地区的许多地名,迄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壮族地名的特点,表明壮族的先民们曾在这里生活过。在壮族及其祖先的居地内,远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生存、繁衍。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然在其内部和同外部进行交流、来往;因此,交通问题自古以来就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们要进行交往,又要凭借某种工具,依循一定的路线。那未,在历史上,壮族的先民依循什么路线、凭借什么工具进行  相似文献   

18.
“撞”、“侬”、“狼”是近古时期较有影响的壮族名称。“撞”又写作“僮”,是“壮”字的前身;“侬”又称为“布侬”,是分布于邕州西南的壮族;“狼”即“狼人”,“就是今天广西的壮族”。显而易见,这三种名称实际上标记的是同一个民族,在这方面,以往的认识是统一的。但是,对于这三种名称的来源却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大都是从汉字的意义上去作些臆测。例如,“撞人喜冲突攻击,故曰撞”。“侬人之名大约取义  相似文献   

19.
“高山汉族”──多民族聚居地区里的少数民族丛叶,陆辉(西林县县志办)在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夹于南盘江、西洋江两水系之间的广西三林(西林、隆林、田林)县地及其邻县一带,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苗、瑶、彝、仡佬、汉、等十一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地区,逐渐形成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局面.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为普遍的地区.总的来说,客家人在壮族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