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一些西方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有关“族群”(ethnic group)及其相关理论已成为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学术界却忽视了与西方民族学和人类学术语“族群”、“族群性”等同出一源的俄语术语。本文在对俄罗斯民族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术语этнос、этничность和этническаягруппа与相应的英语术语ethnos、ethnicity和ethnic group进行源流、释义对比分析后指出,双方学术观点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对этничность(ethnicity)的理解上,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个术语指“民族(或族群)的性质和特点”。差异之处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表示民族(或族群)实体的术语不同,俄罗斯学者用этнос,西方学者用ethnic group;(2)俄语этническаягруппа特指民族的亚体或部分少数民族,而英语的ethnic group已由原来仅指处于社会边缘的少数人集团和亚集团,扩展到泛指社会上因文化或血统关系而具有明显不同意识的所有集团,甚至包括一国之内占人口多数的民族集团。  相似文献   

2.
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英文ethnic是希腊语ethnos拉丁化的形容词形式 ,对应中文的直译可理解为“族”或“族的” ,属于人类社会“族类共同体”应用范畴。该词在英文中没有形成名词形式 ,在与group连用后形成了复合名词ethnicgroup形式。在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以后 ,ethnicgroup一词在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流行开来 ,用以分析这些国家基于种族、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等要素基础上的“认同群体”。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ethnicgroup这一术语在世界范围流行开来 ,在引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时 ,中文翻译为“民族”、“民族集团”、“种族”、“族裔群体”和“族群”等 ,其中以“族群”最为通行。但是 ,学界在研究和应用这一术语时 ,缺乏对ethnos及其派生的ethnic和ethnicgroup源流的关注。本文就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早期 (2 0世纪 70年代以前 )的含义演变和应用情况做一梳理 ,并指出了这一术语的流行属于西方国家“族类政治化”裂变的产物及其表现出的“后现代”话语的特点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作一铺垫  相似文献   

3.
民族学     
民族学(Зтнография,源自希腊ethnos一词,即关于部落、民族等的学科)是研究民族(Народы——зтнос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民族的起源、风俗习惯、文化与历史的关系。民族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形成该民族面貌的民族日常文化的传统特征。民族学资料主要来源于对民族生活的直接观察,如定点调研与考察调研、搜集各种文物等等,同时也利用调查表资料。在与考古学、历史学的相互影响下,民族学家重新编写民族历史,描述原始公社制度。民族的创造这一综合性问题把民族学与艺术学、民间文艺学联系起来,同时也与经济  相似文献   

4.
对"族群"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当前学术界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的不同理解并概括了他们的共性认识 ,即族群认同的标志是文化特点 ,认为族群论者把族群当作文化承载单位 ,分享共同文化特质的看法并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族群的社会特性 ,不能准确地定义某一群体 ,从而造成其群体概念的模糊不清。作者主张 ,应通过准确描述和形容“民族”的办法 ,使国外学者清楚地理解中国的“民族” ,而不应强调与国际学术接轨而盲目使用“族群”概念 ,否定已经使用了 10 0年的约定俗成的“民族”概念  相似文献   

5.
史禄国提出的民族共同体与涂尔干学派强调的社会同样是值得学者关注的集体表象形式。史氏起初试图以人口密度、土地、文化关系构建民族(ethnos)理论,后期则逐渐放弃量化路径,转而从“丛体”概念出发,结合西方从共同体到国家的演变框架与满-通古斯田野材料发展出历史-民族志方法论。史氏立足于中国经验并在与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对话中,揭示出北方通古斯氏族制度的自然状态以及社会与文化从自由迁徙到进入地缘政治后社会组织与民族志丛体变迁的历史过程与客观机制,并从传播论的角度揭示出文化及其载体自下而上层层推进的进程。此后这一理论被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所继承,成为探索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要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研究界引入了西方ethnic group概念,采用台湾学者翻译为“族群”,并逐渐使用起来.随之,民族与族群概念的争论持续至今,涉及“族群”概念与特征、“族群”与“民族”的关系、“族群”在中国应用中的错位和泛化问题,特别是涉及能否以“族群”替代我国现用的“民族”的问题.这一争论实质上关系到以“族群”理论还是以“民族”理论作为我国民族政策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的理论基础的根本性问题.以“族群”替代“民族”的观点,意在民族问题“去政治化”,改变中国现行的民族方面的制度、政策.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希腊是“一个民族、多个国家”的典型。在古希腊民族的发展道路上,交织着两种相反相成的动力,即各自为政的“各别主义”和相互认同的“泛希腊主义”。①同时,古希腊人还同被他们称为barbaroi②(“蛮族”)的其他民族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和交往。正是在对这种民族内外状态的认识中,古希腊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概念。本文将通过分析古希腊语中表达“民族”概念的名词和引证相关的古希腊文献,管窥蠡测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并期望这项研究对民族学某些理论问题的研究能够小有助益。一古希腊人用来表示“民族”概念的名词有三个:ethnos…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就与日本固有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的华南民族文化的形成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很多学者谈到日本文化的系统及其起源时,常常提到和华南文化的关联。例如在《民族学研究》第13卷3号上曾刊载以《日本民族、文化渊源和国家的形成》为题,由冈正雄、八幡一郎、石田英一郎、江上波夫等民族学家的座谈记录;其后由平凡社以《日本民族的起源》为题,出版了单行本。其中就日本的文化、传说、风俗习惯、各种宗教仪式等和华南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就制定了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政策 ,彭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探讨了这一政策的内容及形成过程 ,并进行了评价。雷海的《对‘族群’概念的再认识》就“族群”一词在我国的使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把族群当作文化承载单位 ,分享共同文化特质的做法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族群的社会特性 ,不能准确地定义某一个群体 ,从而造成这种群体概念的模糊不清 ,他建议通过准确描述和形容“民族”的办法 ,使国外学者清楚地理解中国的“民族” ,而不应强调与国际接轨而盲目使用“族群”概念 ,…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2014,(9):79-79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等地。由于历史上这三个民族邻近交错居住.有着相吐密切的交往.在渔猎采集生产、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民俗等方面有着相同相近的文化。因此.人们习惯地称之为“三少民族”。随着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外来史化的冲击,“三少民族”的社会环境、经济生产发生了重大变迁,传统生产方式不复存在,经济转型、居住格局重组.  相似文献   

11.
民族或移民群体的成员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同本民族成员的社会交往的程度,就称之为“民族依恋性”(ethnic attachment)或“民族性”(ethnicity)。美国的朝鲜移民具有高度的民族性,绝大多数朝鲜移民都讲朝鲜语,主要食用朝鲜风味的饮食,大部分时间都遵循朝鲜习俗。大多数朝鲜移民至少同一个民族组织保持联系,并且投入活跃而又不拘形式的民族社交网中。例如,据和与金1988年的报告,芝加哥90%的朝鲜移民在家主要讲朝鲜语;82%的朝鲜移民同一个或更多的民族组织保持联系。通过对来自亚洲的3个民族群体——朝鲜人、  相似文献   

12.
给我一个市场的支点,我用它驱动民族文化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自第九期刊出本文作者所著《给予我一个文化的支点,我用它撬动经济》一文后,收到了积极的反响,此文同时为四、五家报刊所转载。作者所提出的“民族文化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谓“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战略”,其实质便是使民族文化进入市场,通过产业化、市场化的途径,驱动不数民文笔原全面发展。这是因为——“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由生产导向到消费导向再到文化导向的过程”。我们认为,作者的观点值得广大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决策者们认真思考。本文在更深层次上,论述这一经济战略所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实现民族文化经济战略…  相似文献   

13.
萨阿米犬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古以来,他们就居住在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靠饲养驯鹿为生。目前,萨阿米人主要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瑞典以及芬兰,俄罗斯也有一小部分。萨阿米人居住区一般称为萨阿米区,萨阿米人尽管分散居住在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从来就认为自己是同一个民族,他们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经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探索中国民族经济学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目前经济学研究而言,我国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仍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但是,研究中国问题只靠西方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有人说,经济学没有国家之分,也没有民族之别,民族经济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等等。“民族经济”这一概念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或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可能是一个政治概念,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民族经济”绝不止于此。经济学专家叶坦教授曾指出,民族经济的现代化并非消除民族个性的“同化”,不能不考虑到民族经济文化自身的个性与特点,尤其是包括风俗、信仰、宗教等在内的“非经济因素”。用同一个模式进行不同民族和不同区…  相似文献   

15.
汪雨涵 《民族学刊》2023,(10):137-146+162
“民族性”概念有着复杂的语词谱系,由它的母体概念“民族”的语词支系和自身概念的语词支系构成。在词源和词形层面上,在英语中,民族性的重要语词形式ethnicity和nationality,分别由ethnic和nation派生而来。在中文里,“民族性”既是中文民族一词的衍生,也是ethnicity和nationality的译词。在词义层面上,ethnic和nation不仅为ethnicity和nationality的意义提供了载体,也制约着民族性意义的发展方向。nationality和ethnicity都被解释为民族特性,但前者偏重政治意义,后者偏重于文化意义,而作为译词的中文“民族性”长期受制于这两种解释。因此,民族性这一概念虽然有着固定的语词形式,却表达着变动的语词含义。从历史维度看,民族性的语词含义大致沿着生物意义向政治意义转换,再到文化意义的兴起的轨迹发展,标志着人类在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态度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6.
越南山区居住着一个善于捕捉和驯养野象的居民群体——莫侬族。莫侬族是我国中部高原生活历史最长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多乐省拉格、莫达格、达格农、达格民、格荣白格、埃阿苏布各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小江省北部和林同省西南地区。莫侬族约有4.5万余人。莫侬语属孟-高棉语族南巴那语支。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以来,由于居住分散,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莫侬族被分割  相似文献   

17.
“羌”是汉文载籍中使用了近三千年的一个种族名称。它始终写作同一个汉字,即由上面的“羊”字和下面“人”字组成。中国人以及继他们之后的欧洲学者们都承认此字始终些指同一个民族,但从未提供充足论据。从推理来看,此名称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可能是指一是不同的民族或部族。 此名三千年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时代:  相似文献   

18.
民族学是一门研究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人类群体的现状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民族语言是这些群体(民族)内部成员思想交际的工具和思维的工具。这些语言工具是伴随着使用它的这个群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聚而成。民族语言是人类群体发展到民族阶段所形成和使用的语言。它在自己的发展史上,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使用它的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生产生活以至文化活动的情况,为民族学研究工作提供多方面的旁证。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包括汉族在  相似文献   

19.
石硕 《民族研究》2023,(1):12-20+142-143
“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更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自20世纪“中华民族”概念诞生以来,我国学者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全面认识此概念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对此进行了梳理和讨论,认为20世纪我国学者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完善“中华民族”概念的贡献,突出表现于三个方面:第一,避免“中国本部”陷阱,从地理上完整理解“中华民族”;第二,打破长城区隔,赋予中华民族完整的地理空间;第三,《中国历史地图集》廓清“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衔接,为认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完整地理依据。文章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指出20世纪前辈学者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完善“中华民族”概念的贡献,充分说明民族与地理密不可分,只有将历史、民族、地理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及其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于民族教育中的教学语言问题,有人主张以汉语教学“直接过渡”,有人主张明确规定:“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笔者认为这两种提法都不够全面。我国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一方面由于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布局和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历史与现状,使我国各民族既使用自己固有的语言,又互相学习,使用对方的语言;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商品经济不发达,又使少数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