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书芳摘     
“你大概误会大学文凭是世界之匙,开启顺风顺水之门,这并不正确。读书的目的是进修学问,拓阔胸襟。人生所有烦恼会不多不少永远追随,只不过学识涵养可以使一个人更加理智冷静地分析处理这些难题而已。”——《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  相似文献   

2.
没机会到大学读书,不代表不能享受高等教育;不享受正规高等教育,不代表不能拥有高等学位证书……对很多没能进大学的韩国人来说,拥有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在十二年前还只是个遥远的梦,但自韩国“学分银行”[Credit Bank System(CBS)]实施后,学习者只要积累够了规定的学分,就可以申请相应的学位,轻松拥有学位证书。  相似文献   

3.
花了钱,出了国,上了学,毕了业,临回国了,拿到手的文凭却不知道受不受咱们国家承认,你说有多闹心!那么,在国外获得的文凭是不是一定需要国家的认可呢?高达80%的人出国留学之前都在问这个问题。对此,人们的回答各不相同,比如,有人会说:现在都是市场经济了,人才来去自由,只要是国外正规大学的文凭,还怕找不到工作?也有人说:国家认不认可没关系,只要企业认可,社会认可就可以了。还有的留学中介会反过来问你:美国、英国几百所大学,被咱们国家认可的也就是有限的那么几所,难道其他不被认可的就不是正规大学了吗?以上这些话…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时,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这句话,意思是,万卷书都被翻破,足见读书之多。那么古人的“万卷’’究竞又该有多少书呢?  相似文献   

5.
正每当听到某人学古论今地讲话,就会有人说:"这个人很有学问。"每当看到某人的文章大量引经据典,就会有人说:"这个人很有学问。"有人会背很多古诗文,于是有人说:"这个人有学问。"有人能记住不少字典上的解释,于是有人说:"这人有学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算不算学问?算,但这是书面学问,死学问。有没有用?有用,但仅限于某些场合的说话需要和某种情景的写作需要。学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认为,知识、技能是狭义的学问,创造、发明是广义的学问;读书求知,是学狭义的学问;人生处世,是广义的学问。我们不妨看看周围,有人虽然读书不多,但很懂得经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有人会说:"这里面大有学问。"有人没上几年学,但很通人情,生活过得快快乐乐,有人会说:"这里面大有学问。"有人虽然学历不高,但善解人意,仕途平平  相似文献   

6.
沙韦 《成才与就业》2013,(15):104-105
走向职场,文凭是一张火车票一一名校的软卧、普通学校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学校的站票、成教的在过道挤着……那又怎样?如果用心,沿途的风景都能尽收眼底。下车了,火车票不那么重要了,因为老板其实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企业更看重的是你的能力,而不是你获得文凭的过程。因此,在学校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很多同学会问:“那我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的能力呢?”以下为大家分享四项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活动经历绵绵数千年,虽然累遇兵乱水火之难而不中绝。其中一些良好的藏书传统和道德风范值得今人借鉴。一、诵读之资学问之本藏书的价值是什么?清代藏书家张金吾说:“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爱日精庐藏书拉)可见,满足求知欲汲取知识是古代私人藏书的原动力。读书要有书,藏书为读书。苦于读书不便就要自我储存。苏武描绘当时读书人,欲求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见(苏东坡全集)卷十一(李氏山房藏书记》的情景,反映了读书人藏书的普遍心理。;。当然,在利用藏书治…  相似文献   

8.
小师 《21世纪》2008,(3):52-53
在众多的海外学子心中,抱有"读书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思想的人很多。希望能在海外寻求更好的发展。国外求职涉及的不仅仅是你的学历文凭,毕业学校和你的天  相似文献   

9.
沃尔玛:不看文凭 排名全球500强之首的美国零售帝国沃尔玛,被管理界公认为最具文化特色的公司之一。《财富》杂志评价它“通过培训方面花大钱和提升内部员工而赢得雇员的忠诚和热情。管理人员中有60%的人是从小工做起的。”在沃尔玛,很多员工都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拥有一张MBA文凭,并不见得能够赢得高级主管的赏识,除非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杰出的工作业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但这并不是说公司不重视员工的素质,相反,公司在各方面鼓励员工积极进取,为每一位想提高自己的员工提供接受训练和提升的机会。在一般零售公司,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人读的书多、学问大。问题来了:学问何以用车来装载呢?原来,这与写字用的“纸”有关。汉以前,纸还没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把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人们把竹子和木头削成又长又薄的片儿,在上面写字,然后用麻绳或皮条把它们穿在一起,便成了册。竹子做的叫“简”,木头做的叫“牍”。  相似文献   

11.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12.
张光茫 《社区》2011,(35):55-55
在很多人心中,国学大师黄侃是一位放浪形骸的狂徒形象。随意骂人、反对白话文、脾气古怪、贪嗜美食这些即使算不上是斑斑劣迹,也多为负面新闻。而其博大精深的学问倒是少人问津。黄侃一生严谨治学。嗜书如命,且很有心得,总结他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后学者来说,不无帮助。  相似文献   

13.
赵永幸 《南都学坛》2008,28(5):139-140
目录学,就是整理和研究书籍的目录分类,从而考镜学术流派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学问.这种学问在中国古代起源很早.中国古代产生的经典文献浩如烟海,这给求学问津的人们提出了一个怎样读书学习和怎样寻找研究学问门径的问题,这就是怎样去选择读书的问题,这就是目录学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6,(7)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亟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相似文献   

15.
毛周林 《社区》2010,(17):7-7
尽管今天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大家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然而并不能排除还是有很多人依靠读书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的。说起读书,必然谈到读书方法、读书方式、读书习惯。许多名家也曾经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鲁迅有《看书琐记》,唐弢有《读书有感》,叶圣陶有《读书的态度》,周作人有《人厕读书》,林语堂有《读书与看书》,老舍有《读书》,  相似文献   

16.
游本章 《可乐》2011,(6):80-80
我跳槽到一家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做文员,人力资源部经理赵蕾居然是个只有中专文凭的年轻女子。这么重要的职位,怎么能让一个中专生担任呢?我这个拥有硕士学历的还做她的下属,这让我非常别扭和不服。  相似文献   

17.
坚持到底     
注解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自强,毫不放弃。王安石是北宋时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小就明白,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所以他从小就刻苦读书,从书中知道了很多道理。长大后,王安石做了大官,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习,反而更加刻苦读书了。除了在官  相似文献   

18.
关于“龙图腾”的事,这几天闹得挺凶。一个人说,别让龙做中国人的图腾了,因为在外国人印象里龙是邪恶的;很多人驳他说,龙是咱们民族几千年来的象征和符号,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为学德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做读书明理的君子,其主要表现在:真正的读书人应当勤奋读书,志在圣贤,而不是志在科举;读书只有两件事情,就是进德修业;学问并非只在书本上,若能日常生活落实圣贤所说孝悌之道,那也是大学问家;读书人最大的美德是要虚心,虚心才能有识;读书进德,需要一生持之以恒,只有如此才能成为君子;作文需要读书和生活的积累,不断明理,不断实践,一旦顿悟,机到神到,就能写成千古美文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为什么读书?或者问中国人的读书动机是什么? 就这一问题,某个机构曾经在一些大中专院校做过调查,多数人的回答是:读书是为了考大学,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多挣些钱。这样的回答就好像是工厂流水线上从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产品。但是,除此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了吗?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