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美国人类学学会主办的重要期刊<美国人类学家>2001年所刊发文章的主要观点作了综述.其研究领域包括文化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宗教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应用人类学以及考古学等.  相似文献   

2.
<一个中国的村庄>是杨懋春先生撰写的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的一部民族志作品.它和<江村经济>、<金翼>等在早期中国人类学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围绕这个村庄的多次重访,既是一种对中国人类学不远历史的追忆,更是新老人类学者间(当然还包括村民)的一种跨时空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3.
<评皇券牒>是研究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来阐释,其实质是一份瑶族古老的社会契约,它的价值远远超出单一的历史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4.
浅议广西民族学院人类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民族学院已经拥有了较丰富的人类学资源,其不仅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充分认同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还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人类学学术梯队,以及一大批人类学研究成果,只要领导重视,大家齐心协力,广西民族学院的人类学学科建设一定会取得重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部重要经典,<圣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中,<圣经>英译经历了一个长久的过程.英美在翻译<圣经>中体现的精神很值得我国译界学习与借鉴.<钦定圣经>在<圣经>英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瑶族民间悲剧爱情故事<吉冬诺>是瑶族新的信仰观念,新的婚姻模式,新的悲剧观等多种新的瑶族文化形成和确立的表征.  相似文献   

7.
东乡族是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宗教文学在东乡族中的长期传承过程中,呈现出它的变异特征,首先表现在原有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吟诵讲述变异为东乡语的吟诵讲述, 这就为伊斯兰宗教文学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性标记.小经文是以阿拉伯字母来记述东乡语的文字,"拜提"是诗歌之意.东乡语小经文的"拜提"有它产生、发展、消亡、濒危的自身规律,研究它的这种轨迹和它的主要作品<哈散与候赛尼>、<战黑娜姆>、<矣利夫>、<和者阿姑>、<葡萄蛾儿>、<诗司乃比>、<来拉尕黑>所表现的文化意蕴,对我们思考"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工程,有许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诗经>受到了刘勰的高度重视,在<文心雕龙>里,刘勰对<诗经>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他充分肯定<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全面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成就,认为<诗经>具有鼓舞天下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典雅美丽的艺术"风骨".  相似文献   

9.
陆离 《西藏研究》2004,9(3):34-41
吐蕃王朝的<犯罪双方同审大权决断之总法>(<优巴坚法>)和<判决双方有理三方欢喜内府之法>(<两种姓法>)分别源自<贤愚经>的檀腻羁品与重姓品,制定于赤松德赞执政时期.此时<贤愚经>已传入吐蕃,有全译本或节译本出现.如果桂·法成确系藏文<贤愚经>的翻译者,他也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该经进行了全面的翻译和整理.而吐蕃<扼要决断之法>当系在松赞干布时期制定.吐蕃三法时后世藏族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英国同时代两个作家狄更斯、爱米莉在他们的小说<双城记>、<呼啸山庄>中提出了爱与死的主题.<双城记>的卡顿和<呼啸山庄>的希思克利夫都因爱而死,但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生命感觉不同,对爱的态度和反应不一样,他们因爱而死的价值内涵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1.
科学准确地把握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正确认识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系,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方向的关系,人民利益与人民利益代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浅谈对第三方物流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流这一概念,随着它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市场外部条件的变化,“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这种物流形态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为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必须降低产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降低库存(包括仓储和运送过程中的库存),增加效益;企业要求准确及时的信息,要求增加整个供应链流程的可视性。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为企业解决了上述难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选择了这一新兴的物流业务。  相似文献   

14.
徐世芳 《西藏研究》2004,(3):118-120
目前 ,社会上对藏族传统文化的评价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 ,甚至出现了全盘否定或一味吹捧的武断结论。本文从藏族文化、传统及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 ,对藏族传统文化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5.
仔细考察了16世纪和19世纪具体历史事件的相关性.在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一种对异族异群体的体验产生出了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如此一种视角在辩证意叉上是受19世纪中期日益变得清晰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种族观点所影响的.这样一种文化的视角在争议中渐成支配,并在解释和评论哲学和心理学议题的兼容性方面取得其基础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igrant inte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ism, based on a review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literature. Integration is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assumption that inte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ism are at odds with one another is questioned. When considered as constituents of a social process, we argue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inte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ism. A typology for understanding these interactions is developed, based on an acknowledgment of migrants' agency in straddling two societies—as a balancing act. This typology is presented as a tool to enable migration scholars to move beyond simply acknowledging the co-existence of transnationalism and integration and towards 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understood in relation both to particular places and contexts and to the human beings involved and their functional, emotional and pragmatic considerations.  相似文献   

17.
18.
开题:西南中国的艺术与人类学研究 进入西南中国的人类学家无论持有何种学术抱负与研究兴趣,一旦他们开始进入田野,便都会被几乎无处不在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事项"所包围,即便他们不关注"艺术",也无从绕开那些服饰、工艺品、音乐、歌谣、舞蹈、仪式等众多静态与动态的艺术活动来开展田野工作.因此,即使不专以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为目标,探讨在西南中国的田野工作中如何面对与观察这些活跃于当地社会中的艺术活动,也将有利于调查者获得一种整体观来深化自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The crime of apartheid (1951–1994) was predicated upon the spatial segregation of the country's diverse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certain state-defined racial groups. This socio-spatial redesign not only racialised South African cities but led to the concentrated disadvantage of the majority black population in certain segregated geographical areas. Despite democracy, apartheid's urban spatiality has not automatically dissolved but rather continues to shape and define the urban landscap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se macro-social patterns of racial and spatial inequalities, borne out of repressively enforced apartheid-era segregationist policies,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magnitude and extent of crime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Policing and developmental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is argument are outlined and discussed, and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20.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5,6(5):28-38,101-104
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研究中的老“问题”,研究论著汗牛充栋,本文论证与之不同,依据史事分析而非学理推论,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如何提出、怎样建立、有何考虑及其特点。中共选择民族的区域自治作为政治制度,有借鉴历朝管理边疆民族地区之经验,延续内蒙古的工作实践,也有少数民族上层的要求,以及藉此影响争取西藏地区。周恩来在接受“民族区域自治”时,加上“的”,成为“民族的区域自治”,得到政协代表的认可,表明区域自治是实质,自治是中国领土内某地区的自治,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中共之所以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在于少数民族能当家作主、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民族自治区的划分是以地区而非民族,故有区域因素,在制度建构、领导人选择、相关管理及地方武装等上,自治区与其他地方一样,由中共领导、服从中央政府;亦有民族因素,除规定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士担任政府领导人外,在立法、教育、执法等上,维护区域内各民族的利益。当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且有制度保障后,区域自治应在经济、文化等上下功夫,利用自治法规,发展区域经济、改善民生,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