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是名物的世界。《诗经》名物的运用既是一种文学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名物的认识对于理解《诗经》有重大意义,可以说,不了解名物就不能正确理解《诗经》,就会出现谬误。从名物研究的视角,纠正了今人对有关诗意的误解,包括三则:一,从“副”的形状重新解读诗句“委委佗佗,如山如河”;二,从蒺藜之特性说《墙有茨》兴句之含义;三,从鱼的象征义看《卫风·项人》卒章之内蕴。  相似文献   

2.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句话:“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对此句中的“加”字,自汉代以来就有多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加”字是“凌辱、驾凌”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施加、施与”的意思.通过考证,我们认为“加”字释义为“凌辱、驾凌”更为符合《论语》中该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3.
“武夷”、“若菌”古越语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武夷山”的“武夷”二字跟《淮南子》中“若菌”的“菌”字是来自古越语的音译词,前者的意思是“水中之山”,后者指“人”。  相似文献   

4.
对《墨经》中关于“且”的一条《经》文和相应的《说》文 ,历来异说纷陈。详尽考察前人成说 ,并予以去伪存真 ,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 )《经》文的“且言”二字当互乙 ,《说》文的“石”字当为“后”之误。 (2 )《经》文的意思是 :“且” ,说的是将要 (成为 )这样。 (3)《说》文的意思是 :从事前说以后用“且”字 ,从事后说以前用“已”字 ;说当前的事也用“且”字 ,像从事前说以后一样。 (4)《经》《说》全文 ,是在说“动词之时差”———“过去现在将来”。  相似文献   

5.
“历史”在中国古代不叫历史,只叫一个单字“史”。“史”者,记事者也,即史官的意思,也就是《周礼》和《左传》中提到的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南史等。“史”字甲骨文写作“■”(高亨著《文字形义学概论》第157页)。“史”字上半部份“■”象竹简,“|”象笔;下半部份“又”,手也。整个字的意思是手拿笔往竹筒上写。写什么  相似文献   

6.
文学艺术作为表情达意的特殊工具。既要讲究外在的形式美,更要注重内在的意蕴。“意思尤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这是清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论诗、文及其关系的话。欲使“酒”醉人——沉浸在诗的美感中,炼字之功不可大意。古人对炼字是颇为讲究的,“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以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瓯北诗话》卷六赵翼语)可见“炼”字的至高境界在於有“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之功效。故而一些极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  相似文献   

7.
明代永乐年间,会稽人马欢作为阿拉伯语翻译,曾经三次随郑和下西洋。其后,他将周游列国的见闻记述成《瀛涯胜览》(以下简称《胜览》)一书。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中外关系史专家冯承钧先生依据《胜览》的法文注释本,对此书进行了校注。冯先生的《胜览校注》解答了不少疑问,成就颇著。然而,笔者认为此校注本对一些牵涉阿拉伯文、波斯文的名物尚未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茶文化论著中对《诗经》有关诗句的错误理解,从字源学、名物学、植物学、文学文本等角度对《诗经》中有关的诗句进行剖析与论证:《诗经》中“荼”字不是指“茶”,而是一种“苦菜”。茶文学的源头不应在《诗经》时代。  相似文献   

9.
《上大人》是比《三字经》更通俗的贩卖孔孟之道的大毒草。在旧社会,小伢发蒙读书,初学写字,就是在一种印着红字的本本上照着描写,叫做“描红”。描红本上印着的第一句就是“上大人”。还有一种是纸牌,老年人玩过这种牌的相当多,上面印的也是《上大人》。全文很短,只有二十四个字,三个字一句,一共八句:“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它的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大圣人,就只有孔老二一人而已,他教了三千学生,其中有七十来人是贤人,你们这些小学生(八九个人),要好好地以孔老二说的“仁”作为标准去做,就可以晓得周礼了。有的地区,《上大人》中不是用的“孔乙己”,而是“邱乙己”;不是“可知礼”,而是“福禄寿”。换来换去,意思仍然一柞。“丘”是孔老二的名字,用“邱”代“丘”,是避讳的意思,“邱乙己”与“孔乙己”一样,都是孔老二。“可知礼”改为““福禄寿”,这意思就是照孔老二的“仁”去做,就有福有财有寿,实际上是“可知礼”的变种。  相似文献   

10.
一、“之”字的本义 “之”字甲骨文作“”,从止从一,是个会意字。“”即“止”字,是“趾”字的初文,《诗·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齐诗》作“止”。东汉班固写书爱用古字,所以在《汉书·刑法志》中就写作:“当斩左止者,笞五百。”“趾”指脚,甲骨文“”本象脚趾朝上的脚形。“一”指此地,表示“从这个地方”的意思。“”就表示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打kuǎ敌人”、“满州国终将kuǎ掉”以及“gǎo为抗日工作”、“gǎo通思想”这样的话,在口语中已经比较流行。“kuǎ”表示“倒塌”、“败”、“坏”等意思,“gǎo”则指“做”、“弄”等意思,是方言调。但是《康熙字典》中,包括1915年初版、1931年出版续编的《辞源》中,都没有适合这两个意思的字,因此,书写到这类语句时,就让人有些无所适从。当时夏衍在桂林主持宣传抗日的《救亡日报》,也时常遇到这两个字的麻烦。于是,他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仿照“胯、跨、姱”等形声字,创造了“垮”  相似文献   

12.
湘西溪州铜柱铭文:“我烈祖昭灵王”中的“昭灵王”并非率指马援,而是“显示神灵美德”的意思。大凡读过溪州铜柱铭文的人很容易将“昭灵王”作称谓理解,直指马援。问题出就出在一个“王”字上。这“王”字并非“大、君、主”意的“王”字,而是“玉”字,意思是“石之美者,有五德。”详见《说文》玉释。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指出:“王本古文玉字。”如果我们将“王”作“大、君、主”理解,那么“我烈祖昭灵王”句的意思就有些歧了,深思起来也不合事  相似文献   

13.
劝 目前一般的古书注本都把《荀子·劝学》篇的“劝”字注为“鼓励”,“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我以为不妥。 查《说文》卷十三下·力部:“劝,勉也。”段玉裁在“勉”字下下注说:“凡言勉者,皆相迫之意。自勉者,自迫也;勉人者,迫人也。”根据段注,“勉”是互相的,一是“自迫”,二是“迫人”“自迫”就是自己逼迫自己,即勤奋努力的意思;“迫人”就是使人勤奋努力。 “劝”、“勉”都是从“力”的形声  相似文献   

14.
《易》之卦爻辞或为叙事,或为歌谣,二者用字有正有误,但即或字有错讹,语义还比较易于切磋,唯如《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这等上下无文、只可看作一则标题的爻辞最难通释.按此语“箕子”二字,焦循训为“其子”,赵宾训为“荄兹”,近人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训为“孩子”,这大致均不合原意.顾颉刚先生、李镜池先生、高亨先生都按本字解释“箕子”即殷末贤人箕子,这大抵不会错误.但顾、李、高三氏对于此条爻辞的揣想,却又彼此不一,出入悬殊.这主要牵涉到“明夷”二字.顾氏以为“箕子之明夷”是古代的一个成语典故,那意思犹同现代人说“某人的晦气”一般(《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见《燕京学报》第六期).李氏以为“之”当作动词“去”、“到”字解,“明夷”当是一个氏族或国家的名称;因之“箕子之明夷”当释为“箕子到某处”的意思(见《周易探源》中《周易卦名考释》).至于高氏,他以为“明夷”即是鸣雉,并认为“箕子之明夷”中“之”字下当脱一“获”字;“箕子之获明夷”说的是箕子猎得野雉的事(见《周易大传今注》).这样,虽说“箕子”已无异议,而  相似文献   

15.
俞平伯先生解<河岳英灵集》的“英灵”二字为“已逝的作家”(见《文学研究集刊>第5册有关《蜀道难》一文),是错误的. 照六朝以来的习惯用法,“英灵”也就是“英才”的意思.《礼记·礼运》有“三代之英”句,旧注“千人曰英”,即指才华超过千人而言.<尚书·泰誓》有“人惟万物之灵”句,是说人类在万物中要算最有智慧的,不能解释为灵魂。因之,“英灵”二字连用,亦即‘’英才”的意思,不能解为“已逝的作家”。 再看《北史·柳遗传》记载谢举称赞柳遣说。“江汉英灵,见于此矣。”《隋书·李德林传》记载汀油执脸龙羊什省‘1肾何拥十常S伙”抓具价跌灿们早“益十”不备Hlth们尽“q浙的作方”  相似文献   

16.
字、词典的编写,必须贯彻“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我们在《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中,常常迂到一些古代名物字.它们指的是什么样的器物,有没有现在的什么器物可与之相当?如果有,与之相当的器物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往往不容易弄清楚.但是如果不弄清楚,不能在字典中准确地加以解释,就会影响到字典的科学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有的这类名物字,由于解释得不准确,又会影响到革命性的体现.这样,对于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字典作为工具书应该起到的作用.“韠,韍、(?)”就是这类古代名物字的例子.不仅常常在古代文献中碰到它们,而且也可能在出土文物上  相似文献   

17.
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他的论仁的思想。我们研究孔子学说,入其堂奥,究其底蕴,就必须研究他的论仁的思想。“仁”字的原始含义是什么?《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声。”刘师培《理学字义通释》引《说文》训仁即“从人二”,并说:“人二,犹言二人也。以“人必合两人,而后见人与人接,仁道乃生。”又郑玄《中庸》注在“仁者,人也”下云:“人读如相人偶之人”,即以“相人偶”释仁。“人偶”是汉代的一个常用词汇,宋翔凤《过庭录》解为“相尊敬”的意思,阮元《研经室集·论仁》则认为是“尔我相爱之辞”,  相似文献   

18.
“举”、“毕”“胜”都是古汉语中表示范围之全的副词,例如: 《孟子·告子上》:“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国语·越语上》:“越国之宝器毕从。” 《孟子·梁惠王上》:“诛之,则不可胜诛。” 但这三个副词的词义特点,是有差别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体现为文明礼貌,在个人日常生活中,体现为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二字在中国古代文献最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中,具有“文采光明”和“文德辉耀”的意思.汉字中的“礼”,最初的意思是“敬神”,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礼”便逐渐被引申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敬爱之意.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六家诗名物疏》徐超《四库全书》收录《六家诗名物疏》五十五卷,但在历来的目录学著作或辞书里,其书作者或题“冯复京”,或题“冯应京”。至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之《索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均已指明当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