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口的发展不能以人口过分减少为追求目标 ,更不能越少越好。既保持经济强国、经济大国的地位 ,又保持人口大国优势 ,应是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选择。我们要采取一系列的相应对策 ,以人为本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实现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资源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当前的流动人口,大家使用了各种各样意义相近的概念,在这些概念中要把迁移、转移、移动和人口流动区别开来。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镇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城市经济运转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推动了流出地、流入地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稳定。农村就业不充分,城市劳动报酬高,吸力和推力的双重作用,是微观上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从宏观上来分析,农村人口流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源流动、要素重组的表现。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存在,加速了人口流动。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道路是成功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马寅初人口思想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寅初人口思想体系的鲜明特征是实践性、人民性、协调性和前瞻性。实践性是马寅初人口思想的基本特征,这给他的思想带来无可非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人民性是马寅初人口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马寅初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论最本质的不同点。协调性是其学说的理论依据和衡量标准,是我国当代人口学界中最早出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前瞻性是其人口思想最具有先进性、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精萃聚焦点,是其思想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1984年以来,我国逐渐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限制,流动人口的数量从当初的200万发展到目前的8000万,据估计,到本世纪末将达到1亿左右。正确认识和估价流动人口的作用与影响,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已成为理论研究和实际部门的主要课题。一、工业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和轴心,是科技进步最敏感的部门,代表着一个国家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我国由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仅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的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人口婚姻状况特点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随后进行的各次抽样调查和最近进行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都表明,其一些最基本的特点,诸如未婚比例低、有配偶比例高、离婚比例低、终身不婚者少、婚姻关系稳定等尽管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在程度上的差异却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6.
人口容量是一个历史范畴——对人口容量范畴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人口容量的范畴归属是研究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础。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上,学者们已对人口容量这个范畴研究出了许多成熟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历史唯物辨证观出发,从人口容量本身和人类发展情况等方面对其作出了论述,提出人口容量是历史范畴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在近十亿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解放三十年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了民族经济和文化,改善了生活,增加了人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建设和保卫边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今后,少数民族人口应当怎样发展,是关系到祖国的富强和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大问题。现就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状况及其趋势,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 在人口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口应有计划发展就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具体说,人口必须有计划地发展,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客观要求。本文想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人口应有计划发展是规律实体或是借体(即规律的表现形式或作用方式);其二,该规律(现在不妨假定这是个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人口规律或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人口规律。并试图通过对上述两个互有联系的问题的阐述提出个人对“人口有计划发展规律”问题上的一些看法。何谓规律?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只能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或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就是说,规律只反应客观的过程,而决不反映主观的过程。如果“规律”充斥着主观的东西,这种“想当然”的“规律”只能引起人们的怀疑,“规律”之所以成为“规律”,其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一)世界人口发展概观,(二)我国人口的现状和特点,(三)总结经验和制订人口规划。因本刊篇幅所限,只发表文章的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口发展战略,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出发,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依据客观的人口规律,正确地认识、说明和解决计划生育工作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重大课题。只有运用马克  相似文献   

11.
退休保障制度改革仍然是国内外倍受关注的问题,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最终确立,标志着我国城镇职工退休保障制度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作者认为,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我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理论认识有待提高,有必要深入认识我国退休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针对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式养老保险制度,作者提纲挈领式地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由于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意义,因此不同类型的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类型、速度、劳动年龄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不同的影响。本文以三次人口普查与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以及联合国1982年《世界人口展望》的预测结果为主要资料,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特点及其对我国目前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来,在人口问题的研究方面,出现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留下了不少精辟的著述,在世界人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萌芽早是我国人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太古时代,我国就已经产生了一些简单的人口想法。至夏禹时期,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传说和简单的人口统计,例如,对“百姓”与“民”的划分,对人口、土地与粮食  相似文献   

14.
陈永山在《中国经济问题》1987年第4期发表文章说:60年代以来,台湾省人口国际迁移发展比较迅速。探讨台湾省人口国际迁移的特点、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人才外流问题,对我国大陆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国际迁移数量大、增长快。从1960年到1985年,总迁移数从 7252人增为 50157人,增长了5.92倍。1960—1985年累计,26年间总迁移量达到 63.74  相似文献   

15.
王维平  夏淼 《西北人口》2008,29(6):112-116
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及其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正确认识人口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阚。针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严重形势,科学发展现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为实现人口与自然和谐统一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研究社会过程,这就为确定研究人口自身再生产的方法论原则,创立了客观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奠基者们对庸俗的资产阶级人口学者的人口理论的批判,具有重大的和长远的启发性意义。因此,这一批判不仅指出了那些理论是毫无根据的,而且它还带有深刻的创造性和建设性的特点,包含着进一步发展人口学理论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的以下几点是肯定的,人口数量要继续增加40~50年。到2000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12.5亿上下。下个世纪对我国人口总数的影响,除了生育率以外,死亡率下降对增加人口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死亡率下降较快,人口总数最多时达到14~15亿的可能性很大。人口年龄中位数一直上升,人口老龄化已成必然趋势。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举世罕见,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年轻型人口向成年型人口转化(70年代初至1982年)。70年代初我国生育率下降之时,人口老龄化就开始了。到1982年已经完成了从年轻型人口向成年型人口的转  相似文献   

18.
人口城镇化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引言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8%,大大低于世界城镇人口平均比例(1982年,37%;1985年,41%),也大大低于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的平均比例(1982年,32%;1985年,36%)。随着近几年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镇人口比例正在很快增长。据1987年全国1%城镇人口抽样调查,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已上升到36.9%,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公报公布的我国(包括设区的市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的街道人口与所辖镇的居委会人口以及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的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6.2%。我们认为,我国的比较确切的城镇人口比例当在两者之间。因为前者完全按行政区划而把市镇郊区一部分农业人口人为地划分为城镇人口,而后者又没有包括居住在城郊甚至城区的长期从事非农业劳动,但未转非农户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拥有10亿人口的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众多,固然是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人口问题缺乏足够重视,人口发展太快所致,但建国前人口基数很大也是重要的原因。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根据有关资料记载,1949年我国有人口54,100余万,比公元前2100年夏禹时的1,300余万,增加了将近四十倍。在建国前的四千多年里,我  相似文献   

20.
论文作者通过对数十年来中国人口婚育行为模式、家庭结构与类型、死因构成模式转变的简要描述,指出仅在传统和最基本的人口动态、即人口出生、死亡和增长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人口转变、包括中国的人口转变,已远远不够,难以适应时代和人口发展的要求。提出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是一系列特定人口转变的集合。其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仅仅是人口转变的表象和外壳,其内核则是通过制度、文化和技术等承载的人口行为及其动力机制,由此引致的变化才代表了人口的内在转变,强调关注人口的内在转变是理解中国特色人口转变道路的重要视角和基础。在对人口转变内涵探索的前提下,借助于对国内人口学界近些年有代表性的人口转变理论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作者初步探讨了人口转变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