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傣族传统口功疗法是傣族传统医药特色疗法之一,是指传统傣族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口中默念经文,对准患者或者患处用口吹气的治疗方法,其产生与傣族宗教信仰、经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口功治疗仪式中所使用的物品带有的象征意义,傣族地方性知识、卡里斯马效应、社会记忆功能、客观上的医疗效果等因素影响着口功治疗仪式的疗效和人们的选择。通过综合分析傣族丰富的社会文化脉络,揭开口功治疗仪式神秘的面纱,对传承至今的传统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植物民间分类、利用和文化象征构成了植物传统知识的主体.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生态人类学和象征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新平傣族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探讨了其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采集利用的传统知识以及植物在村寨、家庭、婚礼和葬礼中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了新平傣族植物的分类、利用以及象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认知体系-利用体系-信仰体系三位一体的传统知识的构成框架,以及新平傣族生活世界中的二元结构及其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对西双版纳傣族园傣族妇女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社会性别视角潜入,分析傣族妇女的居住环境、生活状况,分析傣族妇女在生态环境中的健康状况,显示傣族男女经济地位的差异,分析促进傣族妇女健康的因素等等.在与生态环境的各种接触中,傣族妇女充分发挥了各种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德宏傣族民间的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的饮食文化是傣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对傣族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各种影响.综合而言,傣族以稻米为主食,菜肴则喜好酸味,喜好凉食,少食肉类.其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养生之道有许多相合之处.  相似文献   

5.
中国傣族有100多万人口,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和较好的健康、环保意识.傣族的饮食习俗与其传统环境伦理思想、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对健康的认知与审美需求等等有紧密联系.但随着现代化的潮流,宗教信仰与环境伦理的改变,傣族的传统饮食习俗也遭受新的挑战,一些不良的饮食习俗与生活方式开始影响到傣族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在傣族传统社会,宗教与文学彼此渗透、融合互动,成为传承傣族伦理文化的主要载体,对傣族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傣族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宗教信仰日渐式微,宗教伦理在傣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傣族当代文学创作也逐渐走向衰落,文学承载道德教化的功能愈来愈弱,但传统文学对傣族群众的道德观念依然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知识包括传统医药知识.我国传统医药知识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其历史悠久、疗效肯定,是我国传统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讨论了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提出应根据传统医药知识的不同类别选择不同的保护方式,建立公开的传统医药知识数据库,防止"不当授予专利",但要把握好度的问题,适可而止;修改专利法,要求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实施知情同意原则并要求提供材料来源地证明;对部分传承不利并处在保密状态的传统医药知识由政府组织收集整理并建立保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标志等方式加大对我国传统医药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8.
傣族文学与世界上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学一样,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纵观傣族文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傣文对傣族民问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傣族信仰的上座部佛教与汉传佛教相比,有自己的特色,尤以其僧侣还俗制为突出.上座部佛教僧侣还俗制,不但保证了社会劳动力,而且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傣族信众的宗教投资是对教育(或文化)的一种投入,有了这种"合理"的投入,上座部佛教得以稳定发展,也使傣族社会逐渐走向了繁荣.南传佛教使得云南傣族地区与印度、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了傣族的对外交往空间,这对于经济文化落后,与外界沟通不多的傣族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既非纯粹的自然,也非纯粹的精神,而是处于自然与精神的交汇处,周旋于自由与必然之间.傣族贵身思想的形成是傣族久远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佛禅文化使然,其贵身理念是人的肉体与精神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与自然、社会、自身寻求平衡的产物,它与傣族特有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审美理想密切相关,氤氲着适意的生命情结.这种自然与宗教相结合的特殊理念蒙养了傣族的生命、滋养了傣族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元末婺州文学家戴良,与诸多医家交游密切,留下的相关诗文在元人文集中首屈一指。戴良对其交往的师长辈、友朋辈、亲属辈医家,态度是敬佩、推崇和期许的。这源于戴良的家学渊源、婺州的医学发达和戴良济世情怀的寄托。戴良与医家的交游,保存了元代医家的资料,倡扬了医家才德,提高了医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金平傣族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族群,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边陲的中越边境一带。该族群不信仰小乘佛教,却保留着十分古朴的以万物有灵为其核心内容的丰富多彩的巫文化信仰。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所发现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巫术事象,尤其是巫师、巫医及其心理治疗等,便充分说明了这样的信仰在当地人中的遗留。  相似文献   

13.
我国清末同情太平天国革命的学者王韬(1829-1897)在所著<扶桑游记>中说,明亡后至日本的朱之瑜、陈元赟和戴笠是当时在日本最有学问的三人.朱之瑜作为水户藩主德川光国的师宾,传播儒家学说,陈元赟据道家哲学思想,创传柔道、传播公安派文学,戴笠虽削发为僧,却不忘救人济世,发明救治痘疹,与他同时的陈明德也是以医术起废愈痼,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律是傣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对傣族人民的统治 ,巩固其领主制政权而制定的 ,其丰富的内容 ,不仅反映了傣族封建领主阶级的意志 ,而且吸收了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宗教教规、礼仪规范。因此傣族的封建法律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法制特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戴震首篇义理论著,《法象论》从“气化”角度阐明了对天人之道与人性的理解。“气化”的过程被描述为“生生而条理”,这表明天人之道不仅是自然“生生”的过程,而且“内在”地蕴含着自身的规定性。同样,以“气化”为基础的人性既包括“血气”这一自然事实,也包括“天德”这一具有规范性的道德意识,人性中的自然事实与道德规范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戴震的“气化”思想呈现出目的论色彩:“气化”创生的过程以“条理”作为自身的内在目的;自然人性以道德倾向为其内在目的。由此,戴震得以肯定情欲中内在的道德意义,并最终提出“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傣族三大悲剧叙事长诗之一的《线秀》运用了大量傣族民族化的意象表现傣族生活场景,似水的民族性格也在诗歌叙事风格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这些艺术合力建构了该民间叙事长诗不朽的艺术魅力。其高超艺术价值的生成与傣族地区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以及民间信仰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一是章学诚在伦理观方面持比较保守的态度,无法理解戴震对程朱学术的批评;二是章学诚在历史哲学方面持动态的发展观,从道的历时性角度揭示了道的开放性,从这一角度出发,批评戴震的"道在六经"的观点,有其学术的合理性;三是章学诚在地方志编纂方面批评戴震的地方志思想。因为二人的地方志观念不同,各有所是,故对此应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戴复古生前开始,对他是否读书的问题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并引发争论。其实,争论出现的原因在于南宋诗坛风气的嬗变。“资书以为诗”和“捐书以为诗”这两种不同诗学主张的此消彼长,明显地影响着对戴复古评价的高低,并一直延续到后代。在江西派长期占据诗坛的背景下,社会上崇尚“资书以为诗”的风气。戴复古因从小失学而深感自卑,但他一直努力弥补以往学习的不足。随着江西派的衰落,崇尚晚唐诗风的永嘉四灵兴起,开始提倡“捐书以为诗”,此时戴复古所擅长的白描手法受到了社会的认可,读书多寡也不再被视为问题。但晚年的戴复古已经认识到江西派和晚唐派各自的利弊得失,从而提出上追大雅、宗法杜甫的主张。这正是他饱读诗书,转益多师,对前辈诗人反复比鉴后所取得的进步。因此,从戴复古一生的创作实践和诗学造诣看,他确实是腹有诗书的。  相似文献   

19.
英语傣语定中结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英语和傣语定中结构的对比,揭示了这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特点英语主要是以词形变化为主,同时借助词序和虚词表示词的语法意义,其语法手段多样化;傣语则是以词序和虚词表示词的语法意义,由量词充当结构助词,体现了傣语量词的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20.
论傣族传统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用以调节人们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系统,发展了一套较为完备而有效的道德教育系统.傣族伦理传统教育展示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表现出道德教育的一种操作样式,这种教育方式对当代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